【本網原創】《時間之城》作者馬嘉愷:幻想小說獻給長大的孩子和不忘初心的大人
馬嘉愷做客《時間之城》新書分享會
2017年7月出版的“馬嘉愷幻想電影院”系列
近日,Bilibili網站上一部以小說《時間之城》改編的同名治愈動畫因瑰奇的想象和詭譎的風格受到網友追捧,原著作者馬嘉愷也走進更多公眾的視野。
《時間之城》 是“馬嘉愷幻想電影院”系列之一,該系列還包括接力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貓的旅店》《神隱之國》《黑夜馬戲團》,以及2017年7月新近出版的《星孩的芒果湖》《螺絲屋》。實際上,馬嘉愷的小說并非專門寫給給兒童讀者,動輒三四十萬的篇幅與國內兒童文學相比,確實顯得過于“大部頭”。“可能就是一個人天生流露出來的氣質吧,我可能天生寫出來的就是幻想小說。”日前,馬嘉愷接受中國作家網記者專訪時表示,自己的小說橫跨成人與兒童文學領域,兒童可以從中讀到成長的快樂,成年人可以收獲未泯的童心。
寫作目的是救贖 情感是核心
馬嘉愷的小說融合懸疑、幻想、哲思等元素,畫面感極強。他的作品在樂觀治愈的主題下,對人性和社會的丑惡面進行反思和揭露,力圖為孩子展現真實的世界。馬嘉愷說,自己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奇特風格源自兒時在靠近海邊的上海遠郊農場長大的經歷。對大自然和書本的熱愛帶給他源源不斷的靈感和豐富奇異的想象力。即便到現在,他依然會自費旅游,隨時拿小本記下靈感以保持想象力。他說,自己的創作過程很像“大寫意”, 不追求潮流,不寫提綱,一切信手拈來,隨性而至。談及小說的懸念,他認為,寫作上留一定空間給未知是非常必要的,“因為連我自己都不知道下一步的情節是什么樣,讀者就更加猜不到了,要為寫作‘留白’。把散文化的語言、懸疑小說的節奏、偵探小說的布局等都融合在一起,這樣效果才好。”
他的小說《時間之城》中通過幻化幻象攝行人魂魄的黑暗賽跑森林,將人的生命轉換成時間的幽暗之地靈魂工廠……情節詭譎神秘,但是故事結尾又是光明的,主人公在與惡勢力對抗后最終迎來光明,完成成長的蛻變。“小孩子很復雜,他們天生有著冒險精神,越害怕的故事越喜歡聽,略帶恐怖的情節反而會激起他們的期待和興趣。雖然情節驚悚,但是小說結局都是光明戰勝黑暗,這也是對自我的一種救贖,讓自己在守護住美好中獲取正能量。”馬嘉愷談到,他的小說雖然情節驚悚神秘、富于幻想,但寫作的核心依然是情感。無論是人物塑造還是關于親情、友情的描寫,都立足于現實,將自己對人性、社會的反思、體悟融入幻想中,既表達真實情感,也為孩子還原一個真實的世界。馬嘉愷喜歡將女性或者偏女性向的角色作為主角,像《時間之城》的千熏子、《黑夜馬戲團》的小魔女們等。他認為,女性從少年時代起就表現出比男性更堅韌、包容的一面,而女性的這些優點往往男性才會看得更清楚,所以他愿意在作品里把女性放到很高的位置,寫出他看到的女性的美好。
與他復雜多變的寫作手法相似,在文體風格上,馬嘉愷不喜歡墨守成規。他不會刻意使用過于淺顯的語言迎合小讀者,而是希望孩子在讀書時能不知不覺地吸收豐富的、精辟的語匯。他深感漢語言修辭之美,余秋雨的作品、林少華的譯著都對他產生過很深的影響。《挪威的森林》的譯者林少華曾這樣評價馬嘉愷的作品:“村上春樹說文體就是一切,再有故事而沒有文體,故事也無從談起。所幸嘉愷君是個講究文體的人。文體溫潤、純真、機智、俏皮。比喻手法尤見特色。孩子讀了激發想象催生語感,大人讀了思考之余會心一笑。”
中國幻想小說要視野開闊、心向世界
外出旅行、兼做翻譯,這樣的經歷讓馬嘉愷認識到,國內幻想文學與西方、與日本仍有一定差距。他談到,在這個時代寫古典童話已經沒用了,短小、結構簡單的童話無法帶入人物的感情。如今的幻想小說創作應當是“懸疑小說+偵探小說+幻想小說”的結合。要放眼世界,不要束縛題材和想象力。“西方尤其英國的幻想文學題材豐富,圖書繁多。到英國、日本后會發現,他們的幻想文學光題材就比我們多幾十種,我們需要開拓題材和視野。”面對中國幻想文學該如何繼承傳統,馬嘉愷說到,國內幻想文學首先要“闖”出去,在題材、眼界上不斷開拓和豐富,不能因過于追求傳承而縛手縛腳、固步自封,這也是他正在努力的方向。為此,馬嘉愷今年將暫時擱淺寫作計劃,靜心梳理寫作思路。另一部風格更加暗黑詭異的長篇小說《旺德藍公園》以及一些新創作的短篇小說將有望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