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之水:等我再成長幾年
清晨如一頁薄薄的紙,布谷如筆,以聲作畫。嫩黃色的光柔柔地漫過來,水一樣地漫過來,漫過高樓與云天之間的空隙,漫過中國現代文學館蔚藍色的屋頂,漫過高樹、低草、水塘。風微微拂過,樹葉在動,枝不動。這是一個小心翼翼的自然場,風小心翼翼地吹拂,樹小心翼翼地應和,小鳥小心翼翼地鳴叫。光透過樹葉漏灑下來,樹影斑駁,像一幅沒有邊際的素描,你永遠都不會欣賞到它的盡頭。
4月的意境里,一個端莊古典的女子,棉麻布衣,款款儀態,含著蘭花的清香,拂塵而來,在魯院的講堂上,輕輕落座,聲未出,場已在。她是揚之水,從《詩經》橫流穿越而來,激揚成水,微笑著,輕軟的金玉之聲,一個個音節落地,就長出一件件活著的古物,對著你,微笑。
我被她的聲音蠱惑,游離出課堂,看到另一個國度——她正以柔軟如絲綢的細膩,擦拭著古物的面上塵埃,撫摸著那些古老而年輕的孩子:捍撥、撥子、畫障、行障、屏風、綠襪、春幡、步搖、水子、九子鈴、芙蓉杯、芙蓉葉、玉搔頭……這些素美的名詞,這些遺留著先民體溫的貼身用品,被她輕輕撿拾、呵護。一件件因襲著古人氣息的舊物,在她的手心舒緩攤開,氤氳著千年呼吸。她輕輕呵一口氣,品出“詩”中“物”和“物”中“詩”,物我相融,天人合一。
被揚之水引帶,貼近“詩”中“物”與“物”中“詩”。多么幸福的古代女子,一襲霓裳,梳妝畫眉,走到哪里,哪里就飄著胭脂水粉的香;纖纖皓腕婉轉出女人風致,玉指輕捻,一朵蘭就開在白白柔柔的指上;一頭青絲,肆漫如水,盤成各式發髻,倭墮髻、垂云髻、凌云髻、近香髻、百合髻、長樂髻、同心髻、交心髻、百葉髻,飾之以花鈿、簪釵、梳篦,單這些名詞已足以讓今人嘆為觀止。最美是步搖,長裙羅襪,風入羅衣,青絲高髻,一步一搖,儀態款款。可惜,這等輕盈、溫婉、端莊的女兒風致,今人難再得了。現代文明迅疾發展,女子發型也迅猛改良,過分的人為修飾,如何比得了“玉搔頭上插,行止一步搖”的婉約風致?
揚之水是一個場,她又在另一個更大的場里,將綿長的目光從紛擾的凡塵中從容收回,一絲一毫也不彌散,只投向悠遠的歷史深處,注視著老舊的物。她以風儀之態、嚴謹之學、廣博之度,傾心古代名物的研究,考據精確,造詣深厚。一個個老物件盛裝了幾生幾世光陰,既儲藏了個體生命的飽滿體溫,也呈現了群體的信息,更傳承了傳統文化的古典精髓。揚之水先生借“詩”中“物”,觀照“物”中“詩”,只為“言之有物”。這不僅是一種文化研究的考證路徑,也是她傾心古代名物的審美趨向,更是心靈的應和與靈魂的滋養。在她的審美鑒定維度中,既有歷史的真實,又有實物的印證,也有詩意的溫馨,多么好。
當我把視線從古老的歲月中收回,長噓一口氣,她已緩緩站起身來,微微一笑,輕輕鞠躬,一堂別開生面的文化講座悄然落幕。“我思古人,實獲我心。”這是揚之水先生對古人的溫暖惦念,也是對自己的明媚應和。她以一雙深情的眼睛探尋“器物”的歷史痕跡,又以詩的想象和浪漫讓古板的名詞成為古典的意象,帶上人的氣息和溫度,活生生地流動在生活場景中。近距離貼近揚之水,我仿佛又看到了沈從文,他傾盡后半生,沉入研究中國古代服飾,在文學與服飾的交融中探尋中國傳統文化,不為獵奇,只為專注一種超越功利之上的文化審美鑒定。中國傳統的文人,骨子里就是如此淡定、悠遠、優雅。
揚之水帶給我們的這場古代名物盛宴,讓我再次審度今人與古人生命質地與幸福濕度的天壤之別。我們常常懷念遠古,心儀古人生活的那個充滿樸素詩意的時代。“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吟一杯無?”古人待雪,意境葳蕤,濃淡相宜,一爐紅火,一杯新酒,一場欲來的雪,一個相邀的知己,臨窗對坐,摘雪為盞,盛月而待,飲一杯春風醉。這個相宜的過程,不盛大、不奢華、不強求,只以樸素的姿態與你商約。古人閑著熏香、品茗、聽雨、賞雪、尋幽、蒔花、撫琴、酌酒、待月,今人則忙著扎堆兒、奔走、賺錢、炫耀、爭奪。古人的幸福編織在棉布的經緯,一絲絲、一縷縷,纖細綿密,織入春光、夏雨、秋霜、冬雪,穿在身上,貼近靈魂;今人的奢華,舞蹈在鱷魚皮鞋、羚羊披肩、兔子短襖、水貂大衣,身體懸浮于油光閃亮之上,人們享受到了現代生活的豐富多彩,卻丟失了一份古典文明的淳樸自然。
課間休息,有學員向揚之水預約專欄的事。她說,剛寫的系列文章已經給某刊物了。學員說:“以后寫的也可以呀。”她微微一笑,慢慢答道:“等我再成長幾年。”此語被她輕輕說出,于我卻是驚雷。這樣一個博學儒雅的學者,尚且每一天都在成長。劉再復說:“活潑、精彩的靈魂,不可被功利所糾纏,也不可被概念所牽制。具有禪性的作家,一定是低調的。他們有生命的激情,但這種激情是內在的、冷靜的,而不是高調的、囂張的。”揚之水就是這樣有禪性靈魂的雅士。
奢華之宴,輕輕開啟,悄悄落幕。長滿青草的小徑上,清風拂過,一輛簡便的自行車,載著一個女子骨子里的絕世風華。走出魯院大門,她只輕輕留了一句:“等我再成長幾年。”
(作者系魯迅文學院第二十二屆高研班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