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文學創作四到位
時間的手指再一次按響了10月的門鈴。回顧過往,去年這個時候,我們正翹首以待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的勝利召開;立足當下,今天的這個時候,我們享受些許收獲之余,也應該對照總書記的講話再進行一次深度的反思。是的,對于作家而言,反思何其重要!它不僅幫助我們解決寫什么與怎么寫的問題,更幫助我們解決了應該寫什么和應該怎樣寫的問題。這不僅關乎作家的創作態度和方向,更決定著使命責任和職業操守。
過去的日子里,我始終對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重要講話的其中一段念念難忘。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近40年來,我們黨領導人民所進行的奮斗,推動我國社會發生了全方位變革,這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人類發展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面對這種史詩般的變化,我們有責任寫出中華民族新史詩。”面對這樣一個艱巨的任務和宏大的課題,我們應該怎樣做?作為一名作家,我覺得應該把握住四個關鍵要素。
認識上要到位。“前所未有”和“絕無僅有”兩個詞,不僅為我們描繪出一幅波瀾壯闊的恢弘畫卷,更為我們的創作指明了方向。一名作家心中有多大的格局,就有多大的作品。如果我們只是一味地局限于小范圍、小圈子內,只是一味地關注兒女情長、家長里短、爾虞我詐,終究寫不出大作品、好作品,充其量只能算作自我情感的抒發者。一名合格的作家,應該與國家、與民族、與人民融合成一個“命運共同體”,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只有胸中存大義,才可筆下有乾坤。
方向上要到位。不可回避的是,在當下我們這個繁榮昌盛的時代里,依然存在著一些道德淪喪、謠言散布、跨越“規矩”底線的現象。這就需要我們作家用好自身明辨是非的“慧眼”,以筆為器,用正能量的作品來進行對抗和反擊。“清泉永遠比淤泥更值得擁有,光明永遠比黑暗更值得歌頌”,書寫新時代的史詩,我們要給人民大眾播撒更多溫暖,讓人們看到美好、希望和夢想,切不可做徘徊邊緣的觀望者、譏讒社會的抱怨者、無病呻吟的悲觀者,要敢于向炫富競奢的浮夸說“不”,向低俗媚俗的炒作說“不”,向見利忘義的陋行說“不”,這是一名作家責任和擔當最直接也最重要的體現。
行動上要到位。創作是作家惟一的行動,這其中包含著選材、思考、呈現等多個方面。總書記在關于文藝工作的兩次重要講話中,始終強調一句話——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這使我想到俄國作家托爾斯泰的一則小故事:盡管托爾斯泰出身貴族,但他時刻都心系最底層人民的疾苦。為此,他時常混跡于市井。有一次在火車站的月臺,有位婦人把他當成了搬運工,使喚他搬行李。托爾斯泰搬運完行李,坦然地收了工錢。一枚小小的硬幣,來自于人民;一部偉大的作品,又何嘗不是來自于人民?我們應該看到,無論是在中華民族遭受罹難的那段艱苦歲月,還是在當下繁榮發展的輝煌年代,人民永遠是最偉大的史詩締造者。只有充分開掘人民生活與壯麗時代的寶藏,我們創作的作品才經得起歷史和時間的檢驗。
落實上要到位。文學創作體裁多樣,但無論什么樣的文本,都需要真實的生活作為基礎構架的支撐。總書記也不止一次提出:不論多么宏大的創作,多么高的立意追求,都必須從最真實的生活出發,從平凡中發現偉大,從質樸中發現崇高。閉門造車要不得,憑空臆造要不得,扭曲歷史和事實更要不得,作家作品的好與壞,人民永遠是最真實的評判者。因此,只有將“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常態化,時刻與人民群眾保持親密接觸的狀態,我們才能真正創作出社會滿意、人民認可的有溫度、有筋骨、有道德的優秀作品。
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偉大史詩的創造者永遠離不開人民。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今天,在我國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大地上,13億多人民正上演著波瀾壯闊的活劇,國家蓬勃發展,家庭酸甜苦辣,百姓歡樂憂傷,構成了氣象萬千的生活景象,充滿著感人肺腑的故事,洋溢著激昂跳動的樂章,展現出色彩斑斕的畫面……”作為一名文學工作者,我們只有堅持把人民的冷暖和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樂傾注在筆端,才能創作出更多優秀的文學作品,才能在中華民族新史詩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寫就此文之時,黨的十九大的鐘聲即將敲響,未來的文學之路任重而道遠,拍拍身上的灰塵,讓我們再踏新征程!
(作者系魯迅文學院第三十三屆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