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一切相識和未相識的都在路上。
來到魯迅文學院的人都是幸運的。在中國文學的最高殿堂遇見,就是美好。
魯院不大的院落,精致而充滿文學氣息,院子里幾位大師的等身像,安撫著塵世外面的喧囂。在這清靜純粹的文學園地,讓我們回歸最原初的自己。
窗外的鳥鳴是清晨最早的歌唱,活潑潑地鳴叫,撲啦一聲,遠去。又一聲,落在枝上,亮亮地唱著,歡快、短促,像時間、像光陰,像一天早中晚,三餐之間來去的時間。一天就這樣去了,倘使有留戀,便也是在這一餐一餐的談笑和交流中間。
已是初秋,室外有涼風。亭亭的荷開始萎頓,蟬聲已經小去很多。蟬的生命只有幾個月,卻在有限的時光中,拼命地叫響自己。像我們在魯院的時光,只有短短的4個月。美好而短暫,卻是生命中不可多得的光陰。
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寫了一個叫思特克蘭德的人。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雖然這是一個近乎冷酷、自私,甚至沒有責任心的人,可是他心無旁騖地投身藝術追求的精神,以及全身被藝術點燃的激情和創作欲望卻是令人向往和崇拜的。“他不把忍饑受凍當作什么苦難。他這樣完完全全地過著一種精神生活,不由得你不被感動。” 這種對精神生活的追求讓人向往。在魯院里沉淀的4個月時間,讓我們拋開社會上的各種身份,過一種精神生活,一種文學的生活,這是一種多么難得的機緣。
前些天看到《魯院啟思錄》一文,其中一位師兄說出了我的心聲,走進這里于我就是走進了理想國。在魯院的生活,用理想國稱之,一點也不為過。在這里褪去自己的社會角色,放下所有的社會身份,重新做一回徹底的學生。不用為一日三餐花心思,不用奔波在上班的路上,不用為其他的事物所干擾。最大的享受就是讀書、寫作,自由地支配時間,這是世間多么奢侈而又純粹的事情。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讓自己的心靈獲得最大的自由與精神享受。當夢想駛入航道,我們所有的期待與沉潛都來自于那些正在等待解救的部分。也許某一天,有一扇窗被打開,而我所不知的是,這一扇窗要等待多久才能開啟,或許所有的都在路上,期待并為之努力,而我所能做的就是,讓魯院的每一刻時光都不被虛度。
原本以為會是悠閑的學習生活,卻也被填得滿滿的。來這里授課的老師把自己對文學的熱愛和心得傳授給我們,讓我們在仰望他們的同時,打開自己的視域。交流和碰撞,同學間真誠的交流和心得讓大家在激烈的研討后,詩興大發。一首接一首即興創作的詩,一次又一次地表達,是激情也是心靈與心靈碰撞的火花。
秋天在開始,在經過。來魯院的第一天,看到結滿果實的白銀杏,密實,沉甸甸的。讓我想起家鄉秋天的葡萄,一樣的渾圓,都是在這個季節長成,不同的是各自的屬性。就像我們每個人成長的環境不一樣,每個人的性格都帶著各自生活的烙印。有的能一眼看出來,有的卻需要放在歲月里去熟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氣場,會吸引與你相同的氣味。味知我心,不僅在于食物,也在于人心。人是要互動的,即便是無言的沉默,其實內心也是富饒的,像青藤拽地的枝蔓,纏綿糾結。比如建芳,有時她也是善談的,只是并不向所有的人打開。比如周偉,酒后微醺、紅潤、豪爽,是另一個自己。
我們在魯院相遇,遇上另一個自己。通過別人的眼睛,看到另外的自己。相似的氣場總能吸引相近的人,有些人注定要相識,只是時間早晚。在時間的河流里,慢慢地過濾和打磨,為的是讓另一個自己被看到,被遇見。世間事是多么的神奇,總是出乎我們意料,給我們打擊,也帶來驚喜。有時候去食堂晚了,一個人用早餐。后堂的工作人員,并沒有因為我一個人就餐而不耐煩,也沒有因為我晚去而抱怨。不僅食堂的工作人員是這樣,前臺的保安、保潔的大姐,他們都是這樣,這就是魯院的氛圍。總是陽光的,暖暖的。
想到身邊有這些人,內心是安詳和篤定的。
這個秋天雨水格外多。一壺茶、一窗雨、一本書,在魯院過文學的生活。詩意的、精致的、理想國的生活,生活的炊煙交由日后用非虛構打理。微雨,池塘里依然有小荷綻放,蓮蓬委頓,枝葉枯干。一圈一圈,雨點落下來,漣漪落在水面,落進心里。享受這無人的清寂。每一間緊閉的房門,每一扇打開的窗,都有一個遼闊而孤寂的世界,因為文學,努力攀登,因為熱愛,內心充盈。這里每一寸漸過漸少的時光,愈發地讓人珍惜。
天涼了,秋也有些深了,池塘里的荷葉枯黃,蓮蓬消瘦。只是拍出照片來依然清透。什么也不做,只在院里走一走,心就靜了。在秋天的盡頭,池子里的蓮蓬,早已成為同學們書桌上的插花。三五枝插在瓶子里,瘦雅而詩意,我們對生活的熱愛,就這樣不經意地揮灑。
不知冬天的梅樹,可知道我們在秋天的期盼?豐厚梅花,復瓣梅花,數種不同的梅,花開的傲骨和清芬,我們可有緣得見?我總想記住每一株梅樹的名字,倘使花開的時候,有緣能一慕芳華。玉簪花謝了,碧綠的葉片,獨獨地青翠著,寂寂的園子,因了雨,沒有蚊子。園子里依然有幾枝月季,大紅的開得孤寂、決然、鮮艷。給灰暗的天空增添一抹明亮的暖意。寫作原本是一個孤獨掘進的過程,很多時候都是在超越自己。魯院的學習讓我們在精神上生出強健的翅膀,文學雨露的滋潤,讓我們成為內心強大的人,即使是在黑暗中探索,也無所畏懼。
“我的體悟,就是我們不要把個人的痛苦放大。一定要想到眾生的這種苦難,那么你的作品會獲得一種升華、一種沉淀。從文學意義上、藝術意義上,這種沉淀就是一種藝術上的飛翔,這是特別重要的。一定要經過長時間的歷練,很多東西在一個瞬間把你喚醒,才能和藝術融合。”確如遲子健所言,或許在這里的學習期間我還寫不出大作品,但是在沉淀和積累的過程中,開闊的視閾和作為文學人該有的胸襟和格局卻是必須有的修養。因為文學的熱愛和仰望走到這里,因為文學的遠方而走向遠方,這才是我們停留、調整和再出發的意義所在。
秋就這樣一點一點地深了,時間迅速地流逝。4個月不短的時間,聆聽每一位大家的教誨,寫作的、文學的、音樂的、歷史的、人文的都給予我不同的啟示,像神明開啟了一盞燈,期待未來的某一天能夠頓悟。
讓從前虛度的歲月再無來處。在未知的前方,一定有些什么是可以被照見和獲得的。
(作者系魯迅文學院第三十三屆高研班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