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作家:文學總會是一場峰回路轉的饋贈
9月21日,全國青年作家創作會議分組討論現場
通過新的美學形式,重新溝通人與世界的關系
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劉大先選擇在發言的最初拋出魯迅先生的這段話,他解釋道,“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我們不應該用懷疑式的眼光對比當下和過去的某個時代,要向前看。”劉大先認為,青年人應該“取今復古、別立新宗”,最大限度地吸收傳統和外來文化,建構我們時代的文學話語……【詳細】
青年作家:文學總會是一場峰回路轉的饋贈
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坐在一群年輕作家中間,好像重新回到了自己參加青創會時的青蔥歲月:“一開青創會就覺著老了,1986年時我22歲,在青創會現場做記錄。晚上沒地兒住,只能蹭別人的屋。”那正是80年代文學的黃金歲月,李敬澤回憶起來依然覺得充滿了青春氣息。一晃三十載,“新的時代,中國的社會、經濟都在歷經著深刻變化。科技悄然改變著人類文明方式、生活方式,而我們日常生活秩序又是如此連貫,以至于漸漸磨滅了發現與探索的自覺性。”青年在這樣的時代中,經歷著潛移默化卻暗含顛覆性意義的改變……【詳細】
聚焦青年作家:文學要“冷水泡茶慢慢濃”
當代文學創作要扎根現實,從生活的土壤中汲取靈感得到與會者的一致認可。馬伯庸談到讀者并非關心唐朝、清朝的歷史,而是借古觀今,用歷史觀照當下,所以,歷史小說創作不是簡單還原,而是要把當下的生活放到歷史當中去,反饋到給讀者,和當下的生活產生共鳴。文學必然產生于時代,也必然記錄著時代。這是文學的根本,也是文學的價值。與會者表示,無論作家還是學者,無論文學創作還是文藝批評,都應該有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時刻提醒自己要在前任的基礎上創造什么,要為當代的世界貢獻什么,要給后人的遺產留下什么……【詳細】
“理解現實的深度決定了寫作的深度”
今天的時代,變化紛繁,生活圖景不斷更迭,生活樣態日益多元。反映時代是文學工作者的使命,青年作家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考驗。面對真切的現實和多樣的經驗,如何從“淺嘗輒止”走向“深刻理解”,再把對現實的理解融入書寫,是創作者必須承應的命題。在全國青年作家創作會議的研討分會場,來自內蒙古、浙江、廣西、寧夏的青年作家們圍繞“現實與寫作”的話題 展開了討論。趙霞認為,對文學來說,現實從來都是作家理解中的現實,理解的深度就決定了現實生活在作品中被表現的深度……【詳細】
與會代表發言
與會代表發言
與會代表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