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梁上的謠曲
西山梁并不險峻高峭,從城東望去,甚至有點低矮,有點像一把端儼的椅子。山上的樹,也都是退耕還林后栽植。樹都不高,以山杏為主,但山上有許多鳥兒。山腳的鳥兒以麻雀、椋鳥為主,呼啦啦一群,應季而來,又應季而去。山上的鳥兒則有杜鵑、噪鹛、山雀等。
山雀聒噪,嘰嘰喳喳,小巧的身子跳躍在樹枝上,一刻也不停歇。它們多和嬌小的鴉鵲結群,叫聲也相近。我仔細觀察過它們,柏樹密集的葉簇是它們的集體公寓,趕早上山,晃一下柏樹,它們就驚慌躥出,停在近旁的樹枝上,歪著花腦袋不停嘰喳,仿佛抱怨,仿佛責罵,但不一會兒,它們就忘了驚嚇,小巧的身子又懸在纖枝上,嘰嘰喳喳鬧個不停。看到這種活潑的鳥兒,我就會想起父親。父親愛鳥,尤其愛玉鳥。玉鳥和山雀體型相似,只是玉鳥的叫聲很好聽,銀鈴般的,一串連著一串,串串婉轉。有一年,我從鳥市買來一只黃玉,叫聲優美,聽愛鳥的老人說,這是一只罕見的“十六轉”,也就是它一口氣能叫16種不同的聲音,聲聲相扣,串串相連,父親甚是珍愛。可是在父親去世前的那個春節,父親提著鳥籠去遛彎,不知啥時讓野貓叼了去。父親看著空空的籠子,哭得像個孩子一樣。為了安慰父親,正月十五沒過,我就趕往蘭州,給他一次買了6只不同顏色的玉鳥,掛滿了鄉下院子的屋檐,可是,不管新買的鳥兒如何賣力歌唱,父親總覺不及前一個。也就是那樣一只玉鳥,好像成了一個宿命的征兆,那一年,父親猝然離開了我們,我給他買的鳥兒,也成了他留給我們的一種會唱歌的傷痛。
噪鹛警覺,膽小,大多游竄于樹叢里,聽得見聲音,但是難窺其形。這種成雙成對的鳥兒,或橙色,或綠色,或滿身斑點,體型要比山雀大很多。因其鳴叫聲優美,愛鳥的人都叫它“土畫眉”。這種鳥勤快,起早,發情的季節歌聲嘹亮而圓潤,有時,我撮嘴為喙,噓叫幾聲,它們就全然不辨真假,遙相呼應,一時間,山坡成了賽歌場,疏林成了征婚所,人鳥互喚,此起彼伏,我也就忘了自己是人是鳥。因為山腳下有學校,我曾聽到過一只噪鹛,每天清晨,站在樹枝上,學著學生喊操“一二一——一二一——”靜靜的山林里,聽來讓人莞爾。
杜鵑是一種苦情的鳥兒,平時不發聲,一到4月末,它就開始鳴叫。它的叫聲急促,悠遠,焦灼,一聲接著一聲,當地人對它的叫聲解讀為“旋黃旋割,白雨白河”,這多是因了杜鵑叫時,麥子快要成熟,人們借鳥叫督促收割。記得我的舅爺給我說過,有一年他去蘭州學習,忽然聽到杜鵑鳴叫,他的心頭就像著火了一樣,眼前呈現的全是麥浪翻滾的景象。于是,他斷然放棄學習,放棄留在省城工作的機會,坐上了回家的班車。而杜鵑給我的感覺卻截然不同于舅爺。那年母親病時,正是麥子快要成熟,我在鄉下陪伺母親,故鄉的田野上杜鵑整日整夜在叫,分秒不停。它的叫聲不僅讓人心口發緊,更是讓人心頭滴血。我真懷疑,是那苦情的鳥兒叫走了我的母親。所以,當我坐在西山梁上,聽杜鵑在天地之間一聲接一聲啼叫,仿若是在聽媽媽哭喚,我的心就一次次流淚,一次次滴血,在它的叫聲中,我寫下了《五月的謠曲》:五月的一座花園/花香做了棺板//回家的路上,心有不甘/月光里漂著,一只杜鵑//前半夜叫喚,肝腸寸斷/后半夜叫喚,血淚熬干/……
山頂上的鳥兒并不多,盡管也有金翅雀、大山雀、噪鹛,但最讓人入迷的卻是噪鵑的叫聲。噪鵑也屬杜鵑的一種,但它的叫聲好像在叫一個人的名字。當地百姓憑著它的叫聲,給了它一個詩意的名字:李貴陽。無疑,這是一個女人的名字;無疑,這也是一個任人生發想象的名字。每次坐在山頂上,沐著山風,放眼無盡的波峰浪谷云卷云舒,聽著一聲接一聲的“李貴陽——李貴陽——”我真覺得這塵世上有一個人叫“李貴陽”,她不僅行走在這空寂的山路上,也行走在每一個孤獨者的內心。李貴陽,李貴陽,她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呢?“李貴陽”是山鳥中最警覺的一種,常常隱身茂密的樹冠,很難看到,但它的聲音在這天地之間飄蕩著,好像一柄懸錘,敲打著人心。
西山梁還有很多鳥兒,有許多我都叫不上名字,它們和山坡上應時盛開的山花一樣,用自己獨特的聲音,歌唱著這個世界,它們都如我的故知,和我相守在寂寥的歲月中,相守在濃濃的情意里。我常常想,有一天,如果生命走到了盡頭,我情愿在這滿山的鳥聲中慢慢閉上眼睛,讓我交織了太多人世牽掛的心也化作一只鳥兒,不停地鳴叫在蒼莽的山林間,那將是多么讓人向往的事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