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非:文學的個人經驗與他者 ——中國作協“文學照亮生活”全民公益大講堂走進湖北電力
4月18日,中國作協“文學照亮生活”全民公益大講堂走進湖北電力
適值草木蔓發、春意盎然的時節,4月18日,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中國電力作家協會承辦的中國作協“文學照亮生活”全民公益大講堂第23期走進湖北電力。清華大學教授、作家格非為來自湖北電力系統的350余位基層作家、文學愛好者帶來題為“文學的個人經驗與他者”的講座。湖北省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文坤斗致辭。國網湖北省電力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工會主席周新風主持活動。
在當下的文學創作中,寫作者該如何處理好個人經驗?話語對創作產生怎樣的影響?文學經驗和他者又是怎樣的關系?格非從“個人經驗、話語、他者”三方面出發,引經據典諸多中外文學典故,深入淺出地闡釋了寫作與這三者之間的關系。
格非
現代社會,個體經驗正在遭遇貶值
隨著社會日趨發達,大部分人的生活都在隨波逐流中度過,自己的觀點時刻被社會媒體引導,個體保有個人經驗變得異常艱難。格非認為,個體經驗的“同質化”和“碎片化”是貶值的兩大原因。
“最初,住在北京崇文門附近的小孩考取了清華大學,他要從家里去學校念書,父母都會流眼淚,因為太遠。現在如果不堵車的話,從東城到清華也就二十分鐘。當年葉圣陶和俞平伯兩個人約著要去看朱自清的遺孀,他們住在東城一帶,要去海淀,提前幾天就要商量行動的路線,中午在哪吃飯,到黃昏抵達,雇了一輛驢車。今天由于空間的變化,由于交通信息的便利,都抹平了。” 格非認為,時間概念的改變使得過去的經驗和現在完全不同。過去的時間慢,人在沿途中看到的都是故事;當下的時間變得飛快,人不僅什么都看不到,連生活都變得不真實。如今,遠方的概念不復存在,這個世界還有遠方嗎?還有令人驚奇的地方嗎?大家都擁有相似的生活軌跡,相似的高考生活、相似的大學生涯、相似的求職之路……同質化的經歷讓個體經驗慢慢貶值,變得不再生動。
格非在年輕時曾做過農民,從選種子到最終收割都是一個人親力親為,所以熟稔整個勞作過程。如今,隨著社會分工的愈加細化,勞動的整體性開始坍塌,一個人往往只負責流水線的一部分,個體喪失了生產產品的意義,馬克思稱之為“異化”。社會分工的破碎、勞動整體性的喪失使得個體只能了解局部,無法感知整體,對勞動成果更無法產生自豪感和歸屬感,也就無法形成有價值的個體經驗。
話語對寫作的巨大影響
對于當今寫作的另一個巨大的威脅,格非認為是話語。當下人們所擁有的經驗,不過是擁有話語對今天的陳述。世界沒有單純的事物,個體所感知、思考的一切都在無形中被社會所影響。你所認為的特殊經驗很可能在不自知的情況下早被他人提出。所以大眾文化的話語、現實的話語、流行的話語正在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每個人,創作者在寫作中調動自己經驗的時候,會陷入列夫·托爾斯泰所提到的“自動化的辨認”。寫作者生活在話語的控制之下,導致在講故事時極易喪失自信。寫作的重要前提在于要完全沉浸其中,如果連寫作者都對自己的小說情節充滿懷疑,又如何感動別人?
格非提出,面對話語無時不在的影響,文學需要不斷的陌生化。優秀的作品要能夠對生活產生反省甚至冒犯,讓讀者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重新理解生活的意義。他以柏拉圖著名的“洞穴喻”為例,談到一個人在洞穴中,如果不回頭,他看到的將永遠是一個影子,一個幻象,而看不到身后真正的人。但大部分人貪圖舒適不愿轉身,目之所及也永遠是洞穴里的影子。“寫作者在文學創作時要學會隨時冒犯,要看到陌生化的世界。”
引入“他者”,才能看清“廬山真面目”
個體所看到的事物往往會失真,不具有客觀性,就像母親看待自己的孩子。個體要如何保有自身的個性和真實性呢?格非談到,要發現個體經驗中的真實性,必須要引入“他者”的概念。獲得自身經驗的最好方式即先把自身經驗放下,不斷觸及、了解新的事物,通過新事物發現自己。他提到博爾赫斯曾將《一千零一夜》里的一則故事改編成小說,題目叫《兩個做夢人的故事》。主人公因一個夢千里迢迢去巴格達尋寶,卻被另一個當地的做夢者告知夢到寶藏在主人公自家的院子里。他聽到后趕忙回家,找到了藏在自己院子里的寶藏。這則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察覺不到自身經驗,往往需要繞一個很大的彎,或者受到強烈的啟示,才能將自身的“財富”挖掘出來。
“他者”的概念在文學創作中至關重要。格非以列夫·托爾斯泰的《伊里奇之死》為例,認為創作者要有能力面對真實,才能夠表達真實的意義。當下的人都活在甜蜜的虛假中,生活是既定好的,是社會程序的一部分,大部分人可能連一天都沒有真正生活過。莫言來到北京,城市的經歷讓他想起農村生活,兩者生活經驗的碰撞讓他產生深刻的思考和反思,也促使他的創作形成“質變”。“故鄉的消失產生了哲學,只有在比較不同生活的意義時,才能對變化的世界產生重新的思考。”
講座的最后,格非建議寫作者要放開心胸,不要封閉自我,要有勇氣面對眾多不同類型的文學和文化,如果沈從文沒有在北京格格不入的經歷,他的湘西經驗就不會“破繭而出”。作家要學會跳出舒適區,多和性格、意見與自己不同的人打交道。此外,小說要建立在“我”與他人之間,強調“中間性”。寫小說最重要的是尊重他人, “他人”要有不同于作者的個性。 “讓事物變成事物,讓事物變成他自己。將別人的想法放在括號里作參考。要多思考事物本身帶給自己最真實的感受,不要陳詞濫調,要真實體會筆下人物所想。”
講座結束后,現場觀眾向格非進行積極踴躍地提問。來自湖北電力系統的文學愛好者聲情并茂地朗誦了格非長篇小說《江南三部曲》的第二部《山河入夢》的節選片段,隨后,舉行了格非簽字贈書活動。
格非為讀者簽字贈書
與會人員合影
(圖片由湖北電力作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