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的學生時代》:彰顯知性作家的晚期風格 ——庫切《耶穌的學生時代》新書分享會舉行
“把庫切引進到漢語寫作的環境里非常重要,他可以提升漢語的品質,可以提升漢語作為一種內在的、精神性的、結晶體式的語言,而不僅僅滿足于喧鬧的、表象的、熱烈的或者是簡單的、憂傷的、抒情的表達。”在作家李洱看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南非籍旅澳作家庫切對中國當代文學與白話文發展意義非凡,是一位能夠“豐富漢語品質”的大作家,他轉而又說,“庫切作品在中國暢銷是不可能的,但是所有喜歡庫切的人,一定是具備相當高閱讀品位的讀者。”
8月31日,人民文學出版社在單向空間?愛琴海書店舉行庫切長篇新作《耶穌的學生時代》分享會,作家、評論家邱華棟和李洱來到現場,和讀者分享他們心中“作家中的作家”。
活動現場
新作延續同系列寫作品質
《耶穌的學生時代》是庫切上一部作品《耶穌的童年》的續篇,曾進入2016年布克獎候選名單,中文版由知名譯者楊向榮翻譯。在題記處,庫切用《堂吉訶德》中的名句自我打趣:“不論哪部書,續篇從來沒有好的。”在邱華棟和李洱看來,《耶穌的學生時代》精彩程度完全不遜前作:一個虛構的移民國度、一個神秘的天才兒童、一所匪夷所思的學校、一樁離奇的殺人案件構成了這本書的主要情節。書的主人公仍為少年大衛,這個男孩拒絕接受傳統學校教育,認為人們不了解數字的真正含義。這次,他似乎在新的城市找到了自己的知音:在埃斯特雷拉的舞蹈專校,校長夫人安娜教學生們通過跳舞把真正的數字從它們寄居的星星上召喚下來。正在大衛的學習逐漸深入之時,校長夫人卻被博物館管理員謀殺了,而謀殺的動機,據管理員所說,是“愛”……
《耶穌的學生時代》似乎有著頗為簡單的人物設定、三言兩語就可概括的類似懸疑小說的情節,但事實上,這本書在情節之外,在角色之間的對話中包含著無數值得反復玩味、深思的細節。庫切曾以極具獨創性的不同體裁和手法創作了多部直擊人類靈魂的作品,其中包括受讀者歡迎的“自傳三部曲”《男孩》《青春》《夏日》。《耶穌的學生時代》是“耶穌三部曲”中繼《耶穌的童年》后的第二部,庫切未來仍將繼續這一系列的寫作。
《耶穌的學生時代》,庫切著,楊向榮譯,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知性是當下寫作亟需內化的品質
“我們偶爾擼個串,或者去吃點快餐都很正常,但還是要多吃健康的東西,讀書也一樣。”邱華棟說,讀書就要讀“金字塔尖上的”文學作品,尋求大作家看待世界與人生的角度,放眼當今世界文學,庫切正是一位金字塔尖上大作家。
邱華棟認為,“學院派”是庫切的重要身份之一,庫切與加繆、艾柯同屬于“知性作家”,他的作品中充滿各種知識類型,以及與其他文本的互文關系。普通讀者在閱讀庫切之前,可能需要提前了解相關知識:《彼得堡大師》講述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喪子后的故事;《福》與英國作家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相互映照;而《伊麗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課》則用八堂課的方式探討文學觀……
將庫切與同樣對中國讀者影響很大的馬爾克斯對比,李洱發現,馬爾克斯的文字通過想象力取勝,用家族敘事的方式描寫前現代社會中的興衰更替;而庫切以知識結構取勝,把復雜的思緒反復錘煉,最終形成獨特的表達。李洱認為,閱讀中國文學傳統成長起來的讀者很容易適應馬爾克斯式的表述方式,但庫切式的“知性文學”更能拓寬漢語寫作的邊界,為中國文學帶來新質。
邱華棟
身在曠野,心有教堂
“冷”、“鋒利”、“形式感強”,邱華棟和李洱認為庫切的作品給人帶來獨特的閱讀體驗,具體到《耶穌的學生時代》中,小說顯露出明顯的“晚期風格”。李洱說,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阿多諾提出,晚期風格的特征是碎片、超驗,庫切自己也曾談到,晚期寫作的敘事要素應盡量簡單。在《耶穌的學生時代》中,故事圍繞一個小男孩展開,沒有復雜的情節,主要依托于人物對話,“很像《柏拉圖對話錄》”。邱華棟從庫切本人的經驗出發,講述了庫切從南非移民至澳大利亞的經歷,探討了這一經歷對其寫作和創作觀的影響:書中角色進入一個新的移民國度,放棄了曾經的語言,逐漸形成新的世界觀并開始新的生活,而處于不斷發展社會中的我們也不斷變換著自己生活的地點、場合,迎接新的時代,不斷接受和學習著新的概念。“全世界的人,在這個時代,都是新移民。”
學者劉小楓在著作《拯救與逍遙》中對比了中西文化精神的品質差異,“樂感文化”與“罪感文化”在拯救與逍遙兩種不同精神方式之間展開沖突和對話。李洱認為“拯救”與“逍遙”非常準確地抓住了中西文化狀態的不同,同時也可以以此分析中西作家的晚期寫作風格。 李洱認為,中國作家的晚期寫作往往變得松弛,如同梅堯臣所說,“野鳧眠岸有閑意,老樹著花無丑枝”,作家晚年與現實的關系慢慢融洽,恬淡悠然的心緒得以深化。西方作家則不同,“即便庫切的晚期寫作人物關系如此簡單,你仍然可以感受到一種曠野呼告般的濃烈,它跟現實的緊張關系并沒有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得到緩解,只是外化表現更為內斂和集中。”李洱談到,即便庫切的作品再碎片化,他的小說上空仍然籠罩宗教般的情緒,“他雖然身在曠野,但是心中仍然有大教堂。”
李洱
“庫切文集”陸續出版中
多年來,庫切的作品在中國被廣泛閱讀,其《恥》《青春》《邁克爾?K的生活和時代》等代表作影響著很多當代作家。稍顯遺憾的是,多年來其作品在國內版權較為分散,最重要的作品由不同出版社出版,未能形成一套完整展現作者風格和成就的文集。近年來,人民文學出版社購進庫切作品版權,并于2019年起出版“庫切文集”叢書,已出版有《此時此地》《耶穌的童年》《耶穌的少年時代》等,還將陸續出版包括《幽暗之地》《內陸深處》《異鄉人的國度》在內的十余部小說以及三部文學評論集,預計2020年庫切80歲生日之際出齊。
“庫切文集”譯者均由知名翻譯家、作家擔任,對庫切的經典作品進行重新翻譯。譯者陣容包括馮濤(《恥》)、黃昱寧(《邁克爾?K的生活和時代》)、方柏林(《男孩》)、于是(《青春》)、周嘉寧(《夏日》)等。李洱和邱華棟認為,庫切雖已功成名就,卻遠未到蓋棺定論之時,《耶穌的學生時代》結尾頗具懸念,顯然是為“耶穌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埋下伏筆。李洱表示非常期待庫切的下一部作品問世,并認為他將“以死寫生”,完成這一系列。值得一提的是,“耶穌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也納入了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計劃,將于明年與讀者見面。(陳澤宇)
(圖片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