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文學:新的空間與可能性 ——中國作家網文學直播間“作家說?70光華 文學見證”主題直播第二期舉行
直播現場
作為我國社會主義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少數民族文學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與悠久的文化傳統,對推動當代文學的發展繁榮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值此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會議召開之際, 10月10日下午,中國作家網舉行“作家說?70光華 文學見證”主題直播第二期《少數民族文學:新的空間與可能性》,特邀《民族文學》主編石一寧,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民族文學研究》副主編劉大先,《黃河文學》編輯、作家阿舍,圍繞少數民族文學發展機制、創作成就、理論評論發展等內容展開交流,總結梳理新中國成立70年來少數民族文學的發展,探尋少數民族文學新的發展空間和可能性。直播由中國作協創聯部民族處處長陳濤主持。
完善的機制保障推動少數民族文學發展繁榮
中國少數民族文學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后才作為整體登上中國文壇,經過五六十年代的發展,在新時期又迎來了更大的繁榮,步入新世紀尤其是十八大以來,少數民族文學迎來了新的繁榮發展。少數民族作家隊伍陣容可觀,優秀少數民族文學作品大量涌現。
石一寧談到,少數民族文學的發展繁榮離不開黨和國家的相關政策、機制的保障。2013年,中國作家協會實施“少數民族文學發展工程”,就少數民族文學培養人才、鼓勵創作、加強譯介、扶持出版、理論批評建設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和經費投入。《新時期少數民族文學作品選集》叢書編輯出版項目、《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翻譯作品選》出版項目、少數民族作家重點作品扶持、少數民族文學人才培訓、少數民族文學優秀作品翻譯出版扶持項目等也均取得階段性成果。同時,中國作協各直屬單位比如魯迅文學院、《文藝報》、作家出版社等都大力推動了少數民族文學的發展。《民族文學》雜志作為中國作家協會主管、中國作家出版集團主辦的國家級少數民族文學期刊,更是秉持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學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宗旨,從1981年創刊以來,對推動少數民族文學的大幅度向前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我是國家政策和少數民族文學發展工程的直接受益者。”作為少數民族作家,阿舍對此有更為真切、直接的感受。2008年起,阿舍開始在文壇嶄露頭角,但在一些省刊上發表作品還比較難,當時,《民族文學》向她約稿,接受了她創新性比較強的一些作品,給了她極大的鼓舞,對她的文學創作產生重要影響。2019年,阿舍的散文集《像風一樣》又入選2019年度“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之星”叢書。創作上的進步也帶給她更深層次的思考,“《民族文學》讓我開始思考少數民族作家寫作時如何既立足于民族經驗和地域性經驗,又要對我們整體的社會、歷史還有人類的共同處境保持高度的關注”。
加強少數民族文學理論評論的隊伍建設
劉大先認為,少數民族文學評論與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存在明顯脫節,少數民族作家隊伍日漸壯大,少數民族作品成果日漸豐碩,可當前從事少數民族文學理論評論工作的人數并不多,文學界對少數民族文學的關注度還不夠高。
阿舍在交流中說,更多的評論家的參與對少數民族文學的傳播、推廣是有非常大的幫助的。她認為《民族文學》的頭題小說下配以相應的評論文章,既宣傳了少數民族作家,又有助于提升評論界對少數民族文學理論評論的關注。石一寧表示,可以利用體制機制的力量,加大培養、扶持少數民族文學研究隊伍的力度。
聚焦時代主旋律,尋找觀察、書寫世界的支點
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雖然取得很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問題。石一寧認為,題材狹窄甚至題材雷同的問題尤其突出。《民族文學》的來稿中,很多作品局限于鄉土題材、親情題材,只關注身邊瑣事和個人悲歡,缺乏更廣闊的視野和時代生活,作家缺乏駕馭重大題材、重大事件、重大場面的能力。他希望作家聚焦時代主旋律,在閱歷方面多拓展,在思考方面多深化,把目光聚焦在少數民族地區和少數民族群眾的脫貧攻堅方面,多寫這樣的作品。
在劉大先看來,少數民族作家的長篇小說創作很容易陷入幾種固定模式:以代際沖突呈現現代化生活對古老族群傳統、鄉村傳統、血緣共同體、村落共同體的沖擊的現代與傳統的沖突模式,依靠外來文化打開封閉環境的全球化與地方性矛盾模式,以家族史小說敘事的套路串聯重大歷史事件的“史詩寫作”模式。其實,少數民族的許多基層寫作者并不缺乏生活素材,他們擁有較為豐富的寫作經驗,可他們的經驗是碎片化的,無法形成“故事”,缺乏的是一種提煉能力、思想能力。他希望寫作者除了閱讀文學作品,還應該多讀政治經濟學、社會學,提升自身思想,拓寬世界觀念。
阿舍是維吾爾族作家,她的散文作品很多集中展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生活,具有異常鮮明的個體經驗和地域特色。在交流中她表示,一個作家其實不會僅僅滿足于只寫本民族的題材,這是一個作家自我成長的正常訴求,在書寫中他會不斷地希望開拓新的文學風景。在現代化、全球化進程、城鎮化進程交織疊加的時代背景下,民族經驗、地域經驗、差異性經驗減少和流失是必然現象,在這種大背景下,阿舍認為一個作家,無論是少數民族作家還是漢族作家,都要去尋找觀察和表達的支點,尋找新的突破口、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