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l id="oay06"></dl>
    <abbr id="oay06"><source id="oay06"></source></abbr>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文學自糾的力度與限度:“一體化”語境中的“大連會議”
    來源:《中國當代文學研究》2021年第3期 | 斯炎偉  2021年05月22日10:25

    內容提要:中國作協在1962年組織召開的“大連會議”,因處于中央“八字方針”與“重提階級斗爭”的夾縫之間,其運作及隨后的命運流轉,尤能體現“一體化”時代文學的某些特質。會議的籌備及會場的發言,顯示著主流文壇在政治規約之下診斷創作不良積習以及探索現實主義文學精神的可能性;而后來對它不斷升級的批判行為,則又透射著“一體化”文學機制的效能與硬度。它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文學事業值得鏡鑒的一個歷史標本。

    關鍵詞:大連會議 文學糾偏 文學一體化

    1962年8月2日至16日,中國作家協會在大連組織召開了農村題材短篇小說創作座談會(以下簡稱“大連會議”)。此次會議雖然規模較小,僅僅召集了北方八省市的十幾位作家和評論家與會,加上中宣部、中國作協的領導及會議工作人員,總共也就20人上下的會議規模;但由于會議召開的時間正值國家政策全面“后撤”時期,因此會場上討論的話題范圍較廣,除了對小說創作提出了改進意見,還真切觸及了當時農村現實生活中存在的某些嚴峻問題。隨后由于國家戰略重心再次轉向階級斗爭,“大連會議”連同其提出的文學“糾偏”思想隨即遭到質疑與批判,一些與會人員的命運也遭遇巨大流轉。“一體化”語境之下,“大連會議”對文學創作及農村現實問題的深度探索,以及被某種歷史合力裹挾的命運浮沉,都透射著豐富的文學史信息,尤其是對其時文壇權力機制、話語運作等等問題的考察,它更是一個值得細致觸摸的歷史標本。

    一、會議的緣起與組織

    1960年代初,在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這一“八字方針”的指導下,文藝界召開了一系列專題會議,“大連會議”是其中之一。它與1961年1月的“新僑會議”和1962年3月的“廣州會議”等一道,共同對自“三面紅旗”以來文藝工作中“左”的傾向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反思。“新僑會議”和“廣州會議”之后,在毛澤東、周恩來等同志的親自介入下,中共中央以發布文件的方式,于1962年4月出臺了新中國文壇第一個帶有糾“左”性質的條例,即《關于當前文學藝術工作若干問題的意見(草案)》(簡稱“文藝八條”)。“文藝八條”在“前言”中指出,一段時間以來文藝工作“沒有正確理解和認真執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片面地追求數量”,有些文藝領導干部“既不尊重群眾意見,又不同作家、藝術家商量,獨斷專行,自以為是,使黨對文藝工作的領導受到不應有的損害”①。紅頭文件的這些表述為文藝界傳來了“春天”的訊息,文藝工作部門隨即進行工作整改。因此,“大連會議”可以說是“八字方針”和“文藝八條”的歷史衍生物,它既受到了中央放寬與繁榮文藝工作精神的鼓舞,也是對貫徹落實這種精神的必要回應。

    正是源自這樣一種背景,“大連會議”在組織層面是完全符合當時的體制程序的,并不存在“文革”中所指摘的“背著黨召開的反黨黑會”的事實。“文藝八條”頒布后,作協開始反復開會,總結經驗教訓,提出過去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醞釀改進方案。此間作協黨組書記邵荃麟就農村題材小說創作的現狀與問題,曾和中宣部分管文藝工作的領導周揚有過交流,由于談話內容和周揚當時的思考十分吻合,所以那次談話為邵荃麟“后來召開大連會議的意圖打下了初步基礎”。6月初,作協黨組有了在夏天召開短篇小說座談會的想法,在與周揚、林默涵、劉白羽等人商談并取得一致意見后,邵荃麟起草了《1962年至1963年一年半工作計劃》,明確將召開農村題材短篇小說創作座談會列入其中。7月間,邵荃麟就“大連會議”的初步安排再次向周揚作了匯報,并談了自己對農村現實、人民內部矛盾以及寫人物等問題的看法,聽取了周揚的意見。這些談話內容事實上后來都成了“大連會議”的主要話題。會議召開前,邵荃麟就侯金鏡擬定的會議議程也在劉白羽家中向中宣部另一位領導林默涵作了匯報,后者也表示了同意。在“大連會議”提上工作日程之后,會議成立了一個臨時的四人領導小組,分別是邵荃麟(組長)、侯金鏡、陳笑雨和李曙光(黎之)。領導小組成員中既有中國作協的人(邵荃麟、侯金鏡),也有中宣部的人(李曙光),還有人民日報社的人(陳笑雨),并非中國作協獨此一家。從中可知,“大連會議”從醞釀、做計劃,到會議籌備組的搭建,再到議題的形成以及議程的落定等,都彰顯著其時文壇的體制邏輯,它是一個在大氣候的牽引下,由中宣部統籌與指導、作協黨組具體負責的體制內會議。②

    有關“大連會議”的議題,據李曙光的記錄有五點:1.怎樣正確反映人民內部矛盾;2.人物創造問題;3.題材的廣闊性和戰斗性的關系問題;4.作家深入生活的問題;5.藝術形式、技巧問題。③其中,邵荃麟認為農村題材小說創作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反映人民內部矛盾”,因此當時他“把這作為最主要議題,以此為中心,圍繞討論創作問題,也不限得過死”④。這些議題的設置,以及“先讓作家們談談農村形勢”的議程安排,實際上也就預設了“大連會議”的兩大“話語場”——農村現實問題與小說創作問題,以及會議開始后大部分時間都在談論農村現實問題的事實。這些議題的生成,聯系著邵荃麟、侯金鏡等會議組織者當時的思想動態與行動狀況。有兩點值得關注。一是當時邵荃麟和侯金鏡的“政治觀點是一致的”,都“表露了對總路線、三面紅旗的反對態度”。邵荃麟在“文革”初的“交代材料”中說,“當時我在國家三年困難時期中,心境極其陰暗,對三面紅旗產生了強烈的動搖和懷疑”⑤,“心境陰暗”當然是修辭,但對當時社會主義建設思路的動搖卻是真實的心理,這構成了邵荃麟當時的思想重心之一。二是在會議醞釀初期,邵荃麟居然在繁忙的行政工作之余,集中“看了一百多篇近年來的短篇小說”,并通過與侯金鏡的交流,兩人在小說創作問題上形成了許多一致的看法,包括“要反對短篇小說的浮夸風和粉飾現實”“要強調現實主義,寫農民在集體化中改造的困難”“寫英雄人物的現實性不夠,揭露矛盾不夠”⑥等。這些有關農村現實和小說創作的思考,經與周揚、林默涵等中宣部領導人交流并征得他們的同意后,就進入了會議的議題。需要指出的是,這些議題的確立也不完全是邵荃麟、侯金鏡等人思考的結果,某種程度上也摻入了周揚當時對農村形勢和小說創作問題的看法,包括在與邵荃麟談話時提到的“現在國內經濟困難更嚴重了”“人們公社、大躍進這樣的新事物,需要經過反復實踐來證明到底是不是正確的”⑦等觀點,無疑為邵荃麟最終落定這些會議議題提供了信心和支持。

    在確定參會人員的問題上,除了主要考量與會人選的創作影響力,還特別看重其對農村實際狀況的熟悉程度。即會議邀請的,是那些既在農村小說創作方面頗有建樹、同時又熟悉農村現實的作家。“大連會議”并沒有像此前的“新僑會議”或“廣州會議”那樣,邀請周恩來、陳毅、聶榮臻、陸定一等國家領導人與會,也沒有邀請期刊編輯等工作人員參會。對此當時正以政協委員的身份在大連休養的沈從文就頗為不解:“這里的創作會議,怎么不讓刊物編輯處看小說的改小說的也來兩個人列席聽聽,并就談談看稿總印象?”⑧現在來看,與會人員的這種少而精,應該體現著當時組織方“談論問題”的急切與務實,即少一些會議程式,多談些實際問題,以對農村短篇小說創作形成某些明確共識。比對多種歷史敘述和可見的一些史料,參加“大連會議”的實際人員除了周揚、茅盾、邵荃麟等人外,應該還有趙樹理、周立波、康濯、李準、西戎、李束為、李滿天、馬加、韶華、方冰、陳笑雨、胡采、侯金鏡、李曙光等14人。趙樹理之所以是“大連會議”的首選,一則因為他是當時文壇公認的描寫農村生活的“圣手”,在農村短篇小說創作領域最具有代表性;二則因為他此前對“大躍進”“人民公社”的批判直指農村實際問題,是邵荃麟和侯金鏡認定的“最懂得農村”“對農村問題有很多好見解”的人;三則因為趙樹理在1959年的反“右傾機會主義”運動中遭到了不公正的批判,邵荃麟和侯金鏡都有借此次會議為趙樹理“翻案”的想法。邀請西戎、李束為等山西作家與會,則或許因為這些作家的創作有趙樹理的特征與風格,都更加強調呈現農村生活的本來樣態和吸收本土的東西,這種與“理想主義”“浪漫主義”“英雄主義”自覺保持一定距離的創作傾向,與當時邵荃麟強調“現實深度”和“揭示人民內部矛盾”的創作思想較為吻合;同時,這些山西作家在1960年代初也對“三面紅旗”有“動搖”,并表示過“無法區別共產主義風格和共產風,小說沒法寫”的苦悶,這或許也讓組織方對他們的發言懷有更多期待。另外,李準雖然過去主要寫英雄人物,但他也熟悉農村,而且他的創作影響也很大,邀他來參會,是為了“影響他來寫‘人民內部矛盾’和‘克服困難’的作品”,以壯大反映農村現實問題的創作力量。邀請康濯與會,則主要因為他在“大躍進”期間曾以河北省文聯副主席身份在徐水縣掛職縣委副書記,參與了許多農村具體工作,對其中的問題了解很多,同時他也是農村小說創作的一個知名作家。總之,無論在農村小說的創作上還是在農村現實問題的認知上,參加“大連會議”的人員都堪稱專家。這一方面為“大連會議”所提意見的“尖銳”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給后來批判者所謂的“把這些牛鬼蛇神湊在一起”從事“放毒”“反黨”“反社會主義”活動等提供了說辭。

    “大連會議”的基調,貫徹的是作協當時新制訂的《作協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法(草案)》中“發揚民主,加強團結,活躍創作,提高質量”的十六字方針。邵荃麟在會議伊始就宣布了“三不主義”,即不揪辮子、不戴帽子、不打棍子,并“向黨員作家說明,茅盾是書記處第一書記,請大家發言時不要有顧慮”⑨。李曙光稱“大連會議”是“一次名副其實的‘神仙會’”⑩,沒有主席團、首長席等,也沒有開幕式,會議進程也十分開放,一人在發言時,其他代表隨時插話的情況特別多。為了激發代表們踴躍發言,邵荃麟和侯金鏡還做了兩個特別的準備。一是準備了兩篇農村小說。一篇是邵荃麟推薦的《賴大嫂》,作品中那個無利不早起、損公利己、撒潑耍賴的農村落后婦女形象及其后來的轉變,十分契合當時邵荃麟關于“寫中間人物”的想法,被邵荃麟作為一個“示范”供會議討論。另一篇是侯金鏡提供的《“老堅決”外傳》,雖同為反映人民內部的矛盾,但綽號為“老堅決”的農村基層干部甄仁卻是一名敢做敢當的“頂風者”形象。兩個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形成對照關系,圍繞他們展開的生活,透露出農村中豐富的人民內部矛盾,對人物塑造、題材的廣闊性和戰斗性等議題不無啟發。二是邵荃麟特意從《內部參考》《宣教動態》等一些內部刊物中組織了一些反映農村現實情況的材料,放到會上供大家討論。據當時負責保管一部分會議文件資料的工作人員涂光群回憶,這些材料“有關于河北滄州及廣西部分生活困難地區試行包產到戶的材料”,“給我的印象都是因地制宜地正確調整國家、集體和個人之間的關系的,目的在于調動廣大社員的積極性,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貫徹實事求是的精神,糾正‘左’的缺點、錯誤”。這一追述顯示著材料對當時農村真實狀況的觸及,與“三面紅旗”的思想路線存在出入。從會議的實際進程和發言內容來看,這些材料應該對當時的會場討論是有所觸動的。“文革”初侯金鏡也曾就此“反省”,“這幾份《宣教動態》也是對會議上反黨反社會主義起煽風點火的作用的”。

    二、“三不主義”基調下小說創作問題的自我診斷

    由于倡導“三不主義”的會風,還有“文藝八條”的出臺背景,所以“大連會議”開得頗為民主與活潑。會議開始后的前幾天代表們主要談論的是農村現狀,包括物資、物價、農業生產、農民生存等方面的問題和具體細節。從8月5日開始,發言中開始較多出現創作問題,但或許是因為“神仙會”的氛圍以及對農村現實問題的深切關注,與會者對創作問題的談論也不連貫,不時又折回農村現實問題。因此,“大連會議”關于改進農村小說創作的意見事實上比較分散,表述時多有現實聯系與個人發揮,遠未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后來文藝界對其所謂的“寫中間人物”和“現實主義深化”兩大“黑理論”的提取,完全是形勢驟轉之下人為炮制的結果。以下對這些分散意見的梳理,只是出于提取會議主要聲音之考量,也難以涵蓋意見之全部。

    關于人物創造問題,主要意見是人物的類型和描寫都比較單一,可以多樣些和復雜些。茅盾指出干部、工人、農民“寫得很多”,但“描寫知識分子很少”,而工人農民也是“寫兩頭的多”,“中間狀態的少”,“中間狀態”的人物其實“還是可以作為典型的”;描寫干部的“一律用干部腔”,描寫知識分子的則“多半是戴眼鏡”,“只是表面地寫,通過內心深刻的表現就比較少”;農民“也是復雜的”,而“我們寫農民有時是簡單化些……事實上精神狀態還要復雜些”,“我們相信他覺悟確實是提高的,但究竟是小生產者,有些尾巴是不能硬割的”。邵荃麟也認為作家們寫的“絕大部分是先進人物”,“反映中間狀態的人物比較少”,但現實生活中“兩頭小,中間大;好的、壞的人都比較少,廣大的各階層是中間的”,因此“描寫他們是很重要的”。邵荃麟特別強調“要研究人物與矛盾的關系”,“只有把人物放在矛盾斗爭中來寫,不然性格不突出”,不能簡單地認為“不是先進人物就不典型”,或者“一個階級只有一個典型”。周揚則認為人物創造存在“片面性”,作家對“尖端代表”“工農群眾”等關注較多,但“技術人員在作品里沒有得到充分反映”,“農村里不僅是生產隊長、農民可以寫,技術員、氣象員、小學教員、知識分子也都可以寫”。趙樹理則直言“咱們下去生活最好不要看模范、寫模范村”,因為“模范都是布置叫我們看的”,并說自己從1955年后就“不寫模范”了。

    關于反映人民內部矛盾問題,總的意見可歸結為會上邵荃麟引述周恩來的那句話——“總理說,人民內部矛盾是大量存在的,作家應該去寫”。邵荃麟認為“矛盾是廣泛的”,農村的主要矛盾是“個體經濟的思想與集體主義思想、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之間的矛盾”;“革命現實主義就不能不接觸矛盾”,寫矛盾是為了“顯示出生活斗爭的真實性,以此教育人民、團結人民”,是為了“鞏固和保衛我們的社會基礎”;在處理矛盾的態度上,既不能“從右的修正主義來強調內部矛盾”,“把它夸大而致否定社會主義,認為無產階級專政沒有優越性”,也不能“從‘左’的方面”來“否認這個矛盾,粉飾現實,回避矛盾,走向無沖突論”。周揚認為作家“困難的一面寫得太少了,流于膚淺、簡單化”,呼吁作家在寫“當前問題”時,要“寫合作社,公社化,五風,頂風,十二條下來,六十條下來,自由市場開放,糧食任務,壓迫干部,困難,下放干部……把內部矛盾展開”,這樣才有可能寫出“一部動人的作品”。周立波則提出寫內部矛盾“一定會有人反對的”,但作家們一定要“頂住”,“《山鄉巨變》中一個黨員不夠水平,我寫的時候就準備聽到‘有怎樣(這樣)的人嗎’。果然聽到了,這就要頂住,不頂住就不行”。

    關于現實主義,事實上是一個與人物創造、人民內部矛盾、題材、形式等聯系在一起的問題。主要意見是小說反映農村生活的真實性不夠,現實主義基礎薄弱,需要“深化”。邵荃麟認為“農村社會主義的改造是長期的、艱巨的、復雜的”,因此作家“必須看到這兩點:方向不能動搖,同時要看到長期性、復雜性、艱苦性。沒有后者,現實主義沒有基礎,落了空;沒有前者,會迷失方向,產生動搖。這是一個革命者的世界觀問題,是革命理想和求實精神相結合的問題”。結合自身百部農村小說“革命性強,現實性不足”的閱讀感受,邵荃麟提出:“我們的創作應該向現實生活突進一步,扎扎實實地反映現實……現實主義深化,在這個基礎上產生強大的革命浪漫主義,從這里去尋求兩結合的道路。”周揚則在講話伊始就鼓勵作家要“忠實于生活,忠實于真理,忠實于客觀事物,對黨講真話”。他有關“深化”現實主義的主要提法,一是“取材范圍應當廣泛些”,包括不要“上邊提出個政策就去寫”,不要“用大量的篇幅比較穩定的形式去反映新事物”,因為“新事物不一定都是正確的”,“大躍進要寫,糾偏又要寫”等;二是作品要有“歌頌”也要有“批評”,認為“有思想的作品,都是有美有刺的”,“不是哪種作品專門歌頌,哪種作品只批評”,因此他提議辦一個“內部刊物”,發一點“有憤怒的作品”,搞個“自由市場”,來個“百家爭鳴”。侯金鏡認為“這幾年的變化是對兩結合的誤解,以為浪漫主義可以離開現實主義的基礎”,但事實上是“沒有現實主義就不可能有浪漫主義”,浪漫主義應該包含在現實生活之中,而不是“拋棄某種落后現象,創造一種仙境”。趙樹理認為作家不能寫“假話”,“農村自己不產生共產主義思想,這是肯定的……給他加上共產主義思想,總覺得不合適”。周立波認為既然農村中大量存在像賴大嫂那樣從自己利益出發的人,那么作家們“也要從實際生活出發,不要憑幻想,不要把它理想化”。康濯認為“最重要的是寫出沉痛的教訓,要寫出沒有掌握好社會主義規律,空想,碰壁,怎么認識”,“喜劇要,正劇要,悲劇也可以要”。

    縱觀“大連會議”關于小說創作的發聲,可以明確感受到會議上下某種“糾偏”的自覺。它要面對的,是自1957年夏季以后,尤其是經過1959年的“反右傾”“拔白旗”,創作上不斷沉積的公式化與概念化、簡單化與虛假化、回避矛盾與粉飾生活等頑疾,希望作家們從實際生活出發,廣開創作道路,增強題材的戰斗性,塑造更加豐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拓展現實主義的深度,從而使農村小說創作實現一種整體性的扭轉。

    對“大連會議”的創作思想,或許需要從兩個層面去理解。一是它不是橫空出世的,而是“一體化”時期文壇按照中央精神推行“撥亂反正”工作的一個具體環節,因此,不能孤立地或者單向度地來看待會議的聲音。首先,要把它與當時業已形成的文學輿論聯系起來。比如1961年《文藝報》發表的意在打開創作題材禁區的《題材問題》專論,指出“文藝創作的題材,有進一步擴大之必要;題材問題上的清規戒律,有徹底破除之必要”;1962年周恩來對在京的話劇、歌劇、兒童劇作家講話時提到,“因為是人民內部矛盾,就說是不要太尖銳化,就說是小矛小盾,有矛無盾,有矛盾無沖突,這些條條怎么能成立……要敢于寫人民內部矛盾,肯定正面的東西,批評錯誤的東西。要寫偉大的成績,但錯誤的東西也要批判”。聯系這些輿論及其背景,有助于看清“大連會議”在當時所處的位置乃至文學史坐標。其次,要看到“大連會議”發聲的“復調”意味。一方面,上文所述的那些創作意見,提法上極富“文學本體論”的色彩,人物形象的多樣性、寫矛盾、寫作家真實所見的、要歌頌也要批評等,無疑閃爍著啟蒙主義文學的思想質素;另一方面,它畢竟是“一體化”年代里的一次文學行動,因而內部始終存在某種規約,整體上不可能逸出“一體化”的文學邏輯。這種邏輯在會場上的體現,包括邵荃麟發言時反復引述毛澤東、周恩來的話;茅盾講話時首先說“聽到同志們和周揚同志內容豐富的發言,我感到有很多啟發,才有膽量來講幾句……周揚同志講得很好,我也沒有新的意見”;周揚在提倡批評的同時又說這種批評“只能鞏固我們社會主義的制度,鞏固它的經濟、文化”。因此,“大連會議”其實顯現了新中國文學場域的某個方面,即政治化的文學結構中存在這么一部分文學力量,他們既守望五四文學中的那種啟蒙精神,又忠誠于“為政治服務”的社會主義文學事業。

    二是對“大連會議”創作思想力度的把握問題。我們知道,“大連會議”上的很多意見并不是首創的,比如1953年馮雪峰在《英雄和群眾及其他》和1959年茅盾在《創作問題漫談》中,都曾提出過類似于“寫中間人物”的觀點;1956年作協就“回避斗爭與不能真實地描寫生活”等現象,也曾向文壇發出過“勇敢地揭露生活中的矛盾和沖突”的號召;而周揚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學的任務》的報告和秦兆陽在《現實主義——廣闊的道路》的長文中,也都曾對現實主義的真實性、廣闊性等作過較為集中的闡述。這些觀點的起起落落當然體現了“政治掛帥”的年代里文學專業化訴求從未斷絕的事實及其總是擇機而動的規律,但“大連會議”上的這種聲音是否只是簡單的歷史循環?有沒有融入1960年代初社會歷史所賦予的新質?這些是值得甄別的。不得不承認,對“大連會議”主要聲音作上述提取時,筆者內心是充滿猶疑與無力感的,不僅因為這種做法遮蔽了“神仙會”上信息的多元與雜蕪,更重要的是,它實在難以呈現在自由的插話和漫談之間,與會者對問題所持的那份鮮活而劇烈的情感,而這種情感應該是我們領會意見“力度”的很好注腳。比如趙樹理在講到農村情況時激動地說,“1960年簡直是天聾地啞”,方冰插話“天怒人怨”;邵荃麟問,“電影中把農村寫得吃餃子,穿得好,農民反映如何”時,趙樹理說,“非常反對。有個戲寫公社怎么好,到處挨罵”,韶華說,“黨校放些電影,反映大躍進,大家一看就哄笑起來”;談到浪漫主義的浮夸時,笑話“冬瓜畫在地球上是現實主義,地球畫在冬瓜上是浪漫主義”。這些怒懟或嘲諷既表露了代表們對農村現實和創作問題的深切痛心或不滿,也映襯著他們對當時文壇積垢的認知程度。另外,“大連會議”絕大部分時間在談論農村社會現狀,不結合這方面的言論,要深度領會代表們所提的創作意見也難。“干部好,頂風也是自然的。如果他是勤勤懇懇建設社會主義,他總是要頂的。軟頂硬頂,能頂多少頂多少”(趙樹理),“那時是吃了興奮劑,現在吃了副瀉藥,浮熱下去了,真正的熱情還沒起來”(束為),“現在的措施,允許單干,也是為了鞏固社會主義陣地”(康濯),“自留地很重要,是農民的保健站。我們國家不能都包下來,就得靠自留地”(周立波)……這些關于農村問題的“尖銳”言論至少提示我們,“大連會議”的文學“糾偏”意見并非一種簡單的出于工作機制的姿態性展示,它也不是作為一個曾經有過的文學觀念被討論的,而是融入了代表們清醒而豐厚的現實觀察,有著他們獨到的理解力和感受力的。

    三、批判運動的發起與對文學“糾偏”意見的“再糾偏”

    由于“大連會議”實質性地討論了許多問題,因而會議結束后,邵荃麟打算好好總結一下,向作協書記處匯報,并計劃安排《文藝報》《人民日報》等對會議作出報道,使之產生廣泛的影響。然而這些打算都沒來得及充分展開,外部的政治形勢再次發生了變化,會上的“糾偏”意見連同會議本身隨之被推進了另一條歷史軌道。

    事實上“大連會議”召開時,在隔海相望的北戴河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已經為批判“大連會議”埋下了伏筆。這個原本討論“怎樣度過困難時期”的工作會議,卻“從田間管理突然間冒出個階級斗爭日日講的問題”。隨著北戴河會議精神被層層傳達,以及圍繞這一精神開始籌備八屆十中全會,文藝工作局面重新趨于緊張與復雜。

    陳丹晨在一次接受采訪時說:“據我了解,發起批判這次會議是林默涵搞的。”從一些材料來看,好像是林默涵最先啟動了對“大連會議”的調查,但要不要對會議發起批判,或許也不是由他的意志所能決定的。林默涵最早從周立波那里聽到了會上提出了“寫中間人物”的意見,隨即他向中宣部派去的工作人員李曙光詢問了會議這方面的情況,可見林默涵那時對會議已經有了政治上的敏感。8月26日八屆十中全會預備會議開啟,為了貫徹階級斗爭精神,中宣部文藝處開始搜集文藝方面的階級斗爭情況,周揚讓林默涵“召集有關單位吹吹風”,“大連會議”由此正式進入“被調查”的視野。9月5日林默涵讓李曙光“把大連會議的情況寫個材料,把關于‘中間人物’、現實主義問題寫一下”。9月22日林默涵在他召集的在京文藝報刊和各大報副刊負責人的會議上,傳達了毛澤東提出的“抓階級斗爭”的精神,布置了檢查任務,并將“寫中間人物”作為問題予以了點名。

    在此過程中,文藝界也已覺察到了意識形態風向的變動,并據此有意調整了關于“大連會議”總結與宣傳的工作預想。比如,為宣傳“大連會議”精神,《文藝報》原本要編發兩篇文章,分別是由唐達成執筆的“會議紀要”和由謝永旺執筆的“文藝筆談”,但在付印前一天主編張光年決定,“把‘大連會議紀要’抽出來,放一放再說。至于那篇‘文藝筆談’,全文都沒有直接涉及‘大連會議’,問題不大,可以不抽”,原因是周揚從北戴河給他打來長途電話,“談到毛主席在八屆十中全會中有新的指示,說有人‘利用小說反黨,這是一大發明’,政治形勢將會有重大的變化”。再如,盡管邵荃麟難以接受林默涵在一些場合對“寫中間人物”的批評,但也不得不慎重考慮如何起草遞交給中宣部的會議報告。報告第一稿由于真實反映了會議有關農村小說“現實性不夠”以及“寫中間人物”等意見,作協黨組在討論時因遭張光年反對而被否決。10月起草第二稿時,邵荃麟指示起草人侯金鏡,“這次稿里要突出寫英雄人物和兩結合創作方法;關于國家、集體、個人的矛盾要突出階級斗爭”。根據這一指示精神完成報告第二稿后,邵荃麟又親自執筆“大改了對農村形勢的看法和提法”,報告在經黨組會通過后送交中宣部。雖然我們無從看到第二稿會議報告的具體內容,但侯金鏡在“文革”中曾“交代”,那份報告“掩蓋了大連會議反黨、反社會主義、反毛澤東思想的革命實質”,“掩蓋住周揚、茅盾、邵荃麟、侯金鏡的反動發言”,“掩蓋住到會的一批牛鬼蛇神的反動發言”,這些說辭表明,第二稿報告對會議的意見有了大幅度的取舍與調整,顯示著中國作協對“大連會議”作“降溫處理”的努力。

    然而自中共中央八屆十中全會閉幕之后,針對“翻案風”“單干風”的批判運動全面鋪開,毛澤東關于階級、形勢、矛盾問題的講話精神也被廣泛傳播,在這種情況下,對“大連會議”作“降溫處理”事實上已變得不大可能。10月19日周揚召集文化部、文聯、各協會負責人開會,檢查前一階段的工作,研究如何貫徹八屆十中全會精神,此時謝永旺(署名“沐陽”)執筆的文藝筆談《從邵順寶、梁三老漢所想到的……》便成為了“問題”。林默涵指示《文藝報》要再發表一篇文章,以明確表達對“寫中間人物”的反對意見。李曙光(署名“黎之”)受命撰寫了《創造我們時代的英雄人物——評〈從邵順寶、梁三老漢所想到的……〉》一文。文章指出:社會主義文學藝術典型創造的“根本任務”是“創造帶動我們這個時代前進的英雄人物的光輝形象”,而不是“寫中間人物”;不能說“只有大量存在的事物才值得大量地描寫”,重要的是作家“要善于從大量存在的事物中發現典型創造典型”;至于寫“中間人物”是為了教育他們,那是“夸大了寫‘中間人物’的教育作用”,“事實證明,英雄人物在讀者中特別是在青年讀者中所起的教育作用,是所謂中間人物形象無法比擬的”;“中間人物”的提法“也是比較混亂的”“大成問題的”,那種“不好不壞”的解釋,“很容易模糊我們的階級觀點,以致不能正確地理解現實生活和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在整體局勢還沒有變得十分嚴酷的情況下,作為熟悉“大連會議”實際情況的工作人員,李曙光雖然首次公開質疑與批評了“寫中間人物”,但文辭并沒有多少火藥味,“階級斗爭”在文中也只是背景,并沒有作為武器。這種批評當然是出于“表態”的需要,是“一體化”時期文藝界為應對政治風向變化而采取的一種被動性也是策略性之舉。

    《文藝報》、作協等原以為這篇文章可謂對“大連會議”的“問題”有了最終交代,但“樹欲靜而風不止”,對“大連會議”的追討隨著階級斗爭形勢的發展進一步發酵。一方面,由于文藝激進勢力不斷擴張,以及邵荃麟公開抵制柯慶施提出的“大寫十三年”,對“大連會議”的批判受到了江青、張春橋、姚文元等人的特別關注。1964年4月在中宣部召開的文藝工作會議上,上海組就反復提出要對“寫中間人物”進行更嚴厲的批判。另一方面,在毛澤東作出第二個“文藝批示”之后,文藝界承受了更大壓力,作協開始全面整風,此時對邵荃麟和“大連會議”的批判,單純地談文藝創作顯然已不給力,它必須印證毛澤東在第二個“批示”中的論斷,成為文藝界“竟然跌到了修正主義的邊緣”的一個佐證。重壓之下,“周揚、林默涵和作協負責人反復研究,只好由《文藝報》編輯部根據一些人的回憶和大連會議記錄,斷章取義,拼湊了一個《關于‘寫中間人物’的材料》,組織了個寫作班子,寫了一篇《‘寫中間人物’是資產階級的文學主張》,點名批判邵荃麟”。“材料”以時間為序,按照“在《文藝報》編輯部時期”“在大連會議上”和“大連創作會議后”三個階段,對邵荃麟及其“追隨者”有關“寫中間人物”和“現實主義深化”的言論做了詳盡的整理與羅列,目的是為了明示這些言論是一種連貫而富有體系的“理論”,同時為大張旗鼓地批判這些“理論”提供素材。《“寫中間人物”是資產階級的文學主張》則是一篇戰斗檄文,以“我們/你們”為語體,立場分明而言辭高蹈,分“甚么是‘中間人物’”“甚么人代表著時代的主流”“所謂‘矛盾往往集中在中間人物身上’”“用‘中間人物’來教育‘中間人物’?”“甚么路子才是寬廣的”“反對歪曲恩格斯和毛主席的原意”“甚么是‘現實主義深化’”“需要照照鏡子”等板塊,全面系統地對兩個“理論”進行了批判,最后以“這是文藝上的大是大非之爭”作結,指出邵荃麟是“反社會主義社會力量的代言人”,“我們同邵荃麟同志的爭論,不是一般的文藝理論上的爭論,而是文藝上的社會主義道路同資本主義道路的斗爭,是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的文藝路線同資產階級的反社會主義的文藝路線的斗爭,是大是大非之爭”。作為參與“大連會議”的醞釀與召開并在會上作“重磅發言”的周揚,組織文藝界推出如此批判行為,既顯示著“一體化”文學機制的效能與硬度,同時也似乎印證了黃秋耘對其時文壇某一“規律”的認知,即每逢“非常時期”,“總要犧牲幾個頭面人物來當‘替罪羊’的”,此乃“象棋對弈中“‘舍車保帥’的戰術”。“材料”與文章一道發表在《文藝報》1964年第8、9期合刊上,是升級批判活動的一個標識,也是全面開展批判運動的一個信號。既是“大是大非之爭”,國家“黨政群”聯動機制隨即啟動。黨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于1964年10月31日以配發“編者按”的方式轉載《“寫中間人物”是資產階級的文學主張》,各地報紙和文藝刊物也紛紛效仿《人民日報》轉載該文,各地政府機關單位、文藝團體和機構乃至工廠車間等紛紛開展批判活動,人們結合《文藝報》提供的“材料”,以“資產階級、修正主義文學主張”為目標定性,群體性聲討“大連會議”及其“理論”,一時間批判文章像雪片一樣飛來。為配合批判運動,作協黨組也專門召開會議“幫助”邵荃麟,讓他認清“寫中間人物”的“錯誤思想”。雖然邵荃麟“其實并沒有想通究竟錯在哪里”,但在黨組會議上他也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作自我檢討。

    批判“寫中間人物”和“現實主義深化”的再一次升級,是在1966年《部隊文藝工作座談會紀要》出籠以后。此時,“寫中間人物”和“現實主義深化”被提升為“與毛主席思想相對立的反黨反社會主義的黑線”的代表性論點,并被列入了“黑八論”。這當然是文藝激進派全盤否定以周揚為核心的“十七年”文藝工作并由此獲取“開創未來文藝新紀元”的領導權的需要,同時也意味著對“大連會議”的批判開始進入了“革命”的軌道。“所謂‘憤怒’地‘揭露現實矛盾’就是妄圖顛覆無產階級專政”;“周揚一伙在這樣的時刻拋出‘現實主義深化’論,正是妄圖閹割和對抗黨的基本路線和社會主義文藝的生命線”。諸如此類,文藝激進派開始用無限上綱的言辭羅織種種罪名,對“大連會議”及其創作思想進行“是可忍孰不可忍”式的斗爭,“大連會議”由此被牢牢鎖定為“文藝黑會”。與此同時,大量與會議相關的人遭遇殘酷批斗,包括參會人員、會上談到的相關作家、會后寫文章支持“寫中間人物”的作者,等等。他們或被送進監獄,或被關入牛棚,或被下放農村進行勞動改造,身心受到折磨,有的甚至被摧殘至死。根據當年親歷此次批判運動的人士回憶,“在‘四人幫’推行法西斯文化專制主義最猖狂的時候,因為大連小說會議和‘中間人物’牽連受害的達數百人”。對“大連會議”的批判,就在這樣一種“高潮”中趨于落幕。

    “大連會議”從發生到被徹底清算,從出于一種職責和專業的創作探討變為“反黨反社會主義”活動,一切都在“一體化”的文學體制內展開。它帶給我們的啟示,絕非僅僅如何處理文藝與政治的關系問題,還包括共和國文學體制的制度建設、運行規范探索乃至文藝官員的人格操守等問題。這些在某種程度上都可成為“大連會議”留給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文學事業的歷史遺產。

    注釋:

    ①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關于當前文學藝術工作若干問題的意見(草案)》,《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5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版,第365-366頁。

    ②上述有關“大連會議”的緣起與組織的細節,多參考了邵荃麟、侯金鏡在1966年下半年撰寫的關于此次會議的“交代材料”。參見洪子誠《“大連會議”材料的注釋》,《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4期。

    ③⑩黎之:《回憶與思考——大連會議?“中間人物”?〈劉志丹〉》,《新文學史料》1997年第2期。

    ④邵荃麟:《在大連“農村題材短篇小說創作座談會”上的講話》,《邵荃麟全集》(第1卷),武漢出版社2013年版,第422頁。

    ⑤⑥⑦⑨洪子誠:《“大連會議”材料的注釋》,《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4期。

    ⑧沈從文:《沈從文全集?書信》(第21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 年版,第234 頁。

    涂光群:《五十年文壇親歷記(1949-1999)》(下),遼寧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65頁。

    后文對會議主要聲音的梳理和涉及的發言情況,參考的文獻包括邵荃麟:《在大連“農村題材短篇小說創作座談會”上的講話》,《邵荃麟全集》(第1卷),武漢出版社2013年版,420-435頁;茅盾:《在大連創作座談會上的講話》,《茅盾作品精選》,丁爾綱,長江文藝出版社2003年版,第502-509頁;周揚:《在大連創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周揚文集》(第4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201-208頁;《周揚在“大連小說黑會”上的講話》,《批判文藝黑線代表性論點》,遼寧大學中文系編,1972年編印,第225-231頁;趙樹理:《在大連“農村題材短篇小說創作座談會”上的發言》,《趙樹理文集》(第4卷),中國工人出版社2000年版,第1953-1965頁;洪子誠:《“大連會議”材料的注釋》,《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4期。

    張光年:《題材問題》,《文藝報》1961年第3期。

    周恩來:《對在京的話劇、歌劇、兒童劇作家的講話(1962年2月27日)》,《文藝研究》1979年第1期。

    馮雪峰在《英雄和群眾及其它》中說:“在實際生活中,所謂不好不壞的,看起來好像既不能加以肯定也不應該加以否定的、沒有什么斗爭性和創造性的所謂庸庸碌碌的人們,是大量地存在著的,并且形成一種很大的社會勢力。然而這樣的人們,仍然不是站在矛盾斗爭之外,而是站在斗爭中;他們無疑是生活前進的一種雄厚的阻礙勢力,可是又恰正在斗爭中被教育、被改造,時刻在變化著的……在藝術形象上,所謂庸庸碌碌的人們,仍然也是重要的主人公,要出現在各種各樣被否定的、被批評的、被教育的和被改造的典型里……”見《文藝報》1953年第24期。茅盾在《創作問題漫談——在中國作家協會創作工作座談會上的發言》中說:“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典型,有正面的典型,也有反面的典型,還可能有一種中間狀態的典型。” 見《文藝報》1959年第5期。

    《勇敢地揭露生活中的矛盾和沖突》,《文藝報》1956年第3期。

    王琢:《風云變幻的北戴河會議》,《同舟共進》1999年第7期。

    陳為人:《唐達成文壇風雨五十年》,溪流出版社(美國)2005年版,第83頁。

    黃秋耘:《“中間人物”事件始末》,《文史哲》1985年第4期。

    黎之:《創造我們時代的英雄人物——評〈從邵順寶、梁三老漢所想到的……〉》,《文藝報》1962年第12期。

    《文藝報》編輯部:《關于“寫中間人物”的材料》,《文藝報》1964年第8、9期合刊。

    《文藝報》編輯部:《“寫中間人物”是資產階級的文學主張》,《文藝報》1964年第8、9期合刊。

    周揚在此次會議上發表了許多關于農村現實和創作問題的“重磅言論”,諸如“不能認為包產到戶一定就是單干,也可能是田間管理責任制度”,“農民根本還沒有看到集體經濟的好處,首先看到壞處,集體經濟搞得家破人亡”,“自留地多保留幾年,也沒有什么壞處,并不影響集體經濟,我看不一定是讓步”,“有點自由總是有點好處。你沒有一點自由,反而保衛不了社會主義”,“作品沒有憤怒,搞個有憤怒的作品。我看過去的作品都是有憤慨,現在也發一點憤怒,也許有好作品”,“要寫自己相信的東西,自己不去相信為什么要寫呢?這樣犯了錯誤也值得嘛”,等等。這些內容以《在大連創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為題編入《周揚文集》(第4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版)時,被作了整體性刪除,這方面的言論可參見“文革”時期內部印行的《周揚在文化藝術方面的反革命修正主義言論匯編》(首都革命文藝造反總部、文化部機關延安紅旗總團、首都出版系統革命造反委員會、北京大學文化革命委員會資料組合編,1967年編印)、《周揚在“大連小說黑會”上的講話》(編入《批判文藝黑線代表性論點》,遼寧大學中文系編,1972年編印)。

    遼寧大學革命大批判寫作小組:《堅持文藝創作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徹底批判“現實主義的深化”論》,《批判文藝黑線代表性論點》,遼寧大學中文系1972編印,第213頁。

    蘇習:《批判“現實主義深化”論》,《毛澤東文藝思想學習參考資料》,安徽師范大學中文系編,1975年編印,第249頁。

    比如邵荃麟以“黑作家”“三反分子”等多個罪名被捕入獄,1971年6月10日病逝于獄中;侯金鏡先以“反革命修正主義文藝喉舌”被關進牛棚,后又以“現行反革命”被發配到湖北某干校勞動,1971年8月8日在勞動時腦溢血猝死;陳笑雨在批斗中受辱,被要求“下跪請罪”,于1966年8月24日投河自盡;茅盾作為“寫中間人物”的“真正發明者”或“后臺”被免去文化部部長,后又被抄家;趙樹理遭到瘋狂批斗,被打斷肋骨,摔斷髖骨,于1970年9月23日逝世;周立波以“文藝黑線的黑干將”“反革命修正主義分子”等名目被監禁5年之久;西戎則因“黑樣板”小說《賴大嫂》而先被關進牛棚,后又被下放到農村進行勞動改造。

    彭放:《“中間人物”論必須連根拔掉》,《學習與探索》1979年第1期。

    [作者單位:杭州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文藝批評研究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产精品卡二卡三卡四卡乱码视频| 丁香六月纪婷婷激情综合| 久久免费看黄a级毛片| 日韩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在亚洲线视频观看| 国产尤物在线视精品在亚洲|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自在自线| 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二区无码| 一级毛片免费播放试看60分钟| 色窝窝亚洲av网| 日本护士撒尿xxxx18|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网站| 国产视频一区在线| 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久久aa毛片免费播放嗯啊| 欧美成人观看免费完全| 伊人一伊人色综合网| 24小时免费看片| 日本护士xxxx爽爽爽| 免费A级毛片在线播放不收费| 日本夜爽爽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乱子伦as| 最好免费观看韩国+日本| 日本特黄特黄刺激大片| 国产精品福利久久| 亲密爱人在线观看韩剧完整版免费| 日韩欧国产精品一区综合无码| 在厨房里挺进美妇雪臀| 久久人妻少妇嫩草AV蜜桃| 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青青| tokyonhot鬼逝发狂在线| 亚洲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把英语课代表按在地上c网站| 天堂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无遮挡毛片| 搡女人免费视频大全| 日韩精品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字幕一区| 国产精品第6页| 六月丁香色婷婷| 亚洲毛片在线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