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山山的閱讀建議:克服干擾,每天至少讀書15分鐘
裘山山,1958年5月出生,1976年入伍,1983年畢業于四川師范大學中文系。曾任原成都軍區政治部創作室主任,原《西南軍事文學》主編。現為中國作家協會第十屆全委會委員。先后出版小說、散文等近400萬字。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我在天堂等你》《春草》,長篇散文《遙遠的天堂》《家書》,中篇小說《琴聲何來》等。長篇紀實散文《遙遠的天堂》榮獲第四屆魯迅文學獎。此外還獲兩次全國“五個一工程獎”以及解放軍文藝獎等。 (本人供圖)
《我在天堂等你》
一個人的氣質里,蘊含著他(她)走過的路,愛過的人,更不可少的是,讀過的書。甚至可以說,You are what you read(你就是你所讀)。你讀過的一本本書,融匯成生命的營養,是尋找自我和與世界對話的備忘錄。對于作家,書房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的。閱讀與寫作,相當于作家的雙翼,在精神世界里翱翔。
從2019年秋天開始,封面新聞推出人文欄目“書房”,用視頻和文字的方式,帶讀者走進一個個讀書人、寫書人的書房,與那些暴露在書架上的鮮活靈魂一一照面。從閱讀、從圖書出發,聆聽關于人生的故事。
在“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前夕,“書房”走進魯迅文學獎獲得者、作家裘山山的書房。聆聽她在書齋里的靈魂之聲,以及書本背后靜默的思考力量。
所讀甚廣
家就是一個書房
裘山山的家,客廳、臥室,多處墻壁都裝的是書架,沒有電視的位置。整個家就是一個書房。書柜很高,藏書滿滿騰騰,“這一套《魯迅全集》是我結婚的時候表哥送的。”發表她的小說的期刊,幾百本,碼得整整齊齊,成堆成摞。不過,在一個出版發達的時代,書不在藏,而在于讀。一個不斷成長的作家,所讀肯定是大于自己的藏書的。
裘山山不光看紙質書,她還會在移動終端顯示屏上看書。在微信讀書上已經看了很多書,Kindle也在用。如果電子書看了覺得非常好,她還會去買一本紙質書來收藏。但這樣的情況要控制,“因為實在放不下了。”
裘山山還經常在軟件上聽書。比如在喜馬拉雅上重新聽以前讀過的文學經典。像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馬爾克斯的《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茨威格的《象棋故事》,白先勇的《臺北人》,當然還有大部頭的《紅樓夢》《靜靜的頓河》,“那些專業播音員講得特別好,聽著很享受。”
也不光聽文學經典,像埃隆·馬斯克母親梅耶·馬斯克的自傳也讓她覺得受益,“這位女性除了培養出幾個優秀的孩子之外,她本人其實有很坎坷的過往。丈夫家暴,離婚,事業上的幾次挫敗。現在她70多歲了,卻依然充滿活力,還干兩份工作。她說70歲是她人生最好的時候。這種生命力,是耐人尋味的。”
重讀《莊子》
品出精神大自由
在什么媒介上看書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看值得看的作品。裘山山經常會感慨,一部文學名著能夠流傳至今,一定是經過了時間檢驗的。畢竟是那個時代那個國家最有思想最有才華的人寫出來的,積淀了很多養分。“人一生的時間有限。讀一本經典就可以吸收很多東西,這是你在生活中靠自己的閱歷積累不了的,這很劃算。”
有人曾說,人大概可分成兩種,一種是讀文學作品的,一種是不讀的。現在傳媒發達,不讀文學作品也可以知道天下大事。但是文學,這種高雅但似乎不是必要的東西,卻往往在很多時候,是一條區分的金線:你對這個世界是個有思考有情懷的體驗者,還是個匆匆過客?
不過,勸人喜歡文學有時候會吃力不討好,“文學閱讀這事兒,有些人如果確實不愛,你也很難把他勸動。但是愛讀的人一旦嘗到好處,就不會放棄,會終生閱讀。”裘山山說。
舊地須再游,經典須重讀。很多書都是重讀時才品出其真味的。裘山山最近正在讀《莊子·逍遙游》。“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以前她在大學讀過,但是這其中的味道,到如今重讀才品出來,“逍遙游其實不是我們通常認為的消極意義上的逍遙,什么都不在乎。而是一種精神上的大自由狀態。我甚至想,如果莊子的思想在早期能被中國人重視,可能會對中國人的哲學觀念帶來積極的影響。”
她接著讀:“‘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這種鳥,飛六個月也不停止。真是了不起!在那么久以前,莊子就有那么開闊、灑脫的思維,以及一種具有科學意義的想象力,真是我們今人所不及。建議大家有時間一定好好重讀經典,你會有新的收獲。”
每天讀點書
克服干擾和誘惑
不少人認為,我們現在越來越被碎片信息困住了。刷短視頻很難節制。要定下心來讀書,就變得比較困難。
裘山山分享了一條比較有效的心得或者經驗:每天給自己定個讀書的固定時長,并持之以恒,閱讀量就很可觀。
她提到一個叫奧斯勒的加拿大醫學教育家,每天事務非常繁忙,要教學,要寫作。為了保證讀書時間,他規定自己每晚睡前讀15分鐘的書。他做了統計,一個月讀完12.6萬字,一年下來就可以讀完151.2萬字。如果一本書按照7.5萬字計算,一年就可以讀完20本書。他這一讀就是半個多世紀,一共讀了1000多本書。
“我覺得這非常值得效法。一個人再怎么忙,每天抽出15分鐘的時間,把手機放在一邊,專門用來讀書,還是應該能做到的。我們每一個人,每天都在和自己做斗爭。你一定要下定決心:一定要克服打擾和誘惑。人有時候不要太讓自己舒服了,還是要強迫自己做點事,讀點書。”
牢記母親建議
不動筆墨不看書
現代社會信息超載,圖書出版者眾,人的精力則相對有限。開卷未必都有益,如果不講方法,一味悶頭讀,很可能就讀成書呆子。不少優秀的人士是很善于閱讀的,有自己行之有效的讀書之道。
裘山山的母親曾是浙江日報編輯,是個知識女性,她常對女兒說的一句話是:“不動筆墨不看書。就是你沒做筆記的時候,還是別看書,看了很容易白看。”對母親的建議,裘山山坦言自己此前做得不好,但是現在手機上有了很方便的記錄軟件,很好用。“所以現在讀書看到特別好的,我就會順手摘錄下來。看書的時候,腦子里閃出的各種念頭,也順手記下來。”她說。
裘山山現在聽書比較多,有一個文件夾專門用來存放聽書筆記,“還是要記下來。之后去重溫的時候,就會印象特別深。不這樣做的話,很多你讀到的東西,很快你就忘了,因為劃痕太淺。”說到這里,裘山山還特別提到一點,“有時候看一篇文章也能學到很多東西,并不是說一定要看大部頭。主要還是看你還有沒有學習心態。公眾號文章里也會有你不知道的新知識點,能認真看完也是一種學習。”
在采訪中,裘山山不光會提到文學名家,還會提到科技兼商業巨頭埃隆·馬斯克這樣的人物。她將馬斯克的一些科技超前概念延伸思考到人文領域。比如馬斯克造“膠囊火車”,被人認為根本不像火車了。馬斯克就說,“像火車”已經是火車的第二性、第三性了,火車的第一性就是把東西安全快速地從甲地運到乙地。裘山山從這個思路中也聯想到,寫作的第一性是什么?“就是你想寫啊,你喜歡用語言來表達,表達你的感情、對人世間的看法,而不是其他。很多事情,我們都可以回到第一性去思考,很多事情就容易想通了。”
有些人會擔心科技快速發展失控,會對人類世界現有秩序帶來種種沖擊。裘山山自認“我的心態偏樂觀。我的觀點是,反正擋不住,還不如敞開去接受,去了解到底是怎么回事。固然科技帶來的倫理風險要考慮,但是也要避免陷入那種總是反對新事物,這不對那不對,總是以過去衡量未來的心態。既然未來要來,我們就盡量做好它到來之前的準備。”
- 裘山山:藝術呈現“老齡化”之思 用文學安撫心靈[2022-03-10]
- 商務印書館3月十大好書發布 《紅色氣質》線上首發[2022-03-10]
- “90后”書店店長的“她”力量[2022-03-08]
- 春天來臨的方式[2022-03-07]
- 安樂哲談枕邊書[2022-03-07]
- 我們為什么要推開書店的門[2022-03-04]
- 以豐富多彩的好書,致敬建黨百年、奉獻讀者大眾[2022-03-04]
- 一見圖書館:在上海,閱讀可以有多種“姿勢”[2022-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