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l id="oay06"></dl>
    <abbr id="oay06"><source id="oay06"></source></abbr>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以“問題意識”衡量文學的“最佳可能”——中國現代文學館第十屆客座研究員問答
    來源:中國作家網 | 陳澤宇  2022年08月13日09:29

    8月12日,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儀式聘任新一屆客座研究員。鄧小燕、樊迎春、胡妍妍、姜振宇、李斌、李浴洋、劉欣玥、劉陽揚、劉月悅、羅雅琳、石岸書、相宜12人推開鑄有巴金先生手模的大門走進中國現代文學館,從中國作協主席鐵凝、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張宏森的手中接過聘書,正式加入中國現代文學館客座研究員隊伍。至此,這項起始自2011年,累計進行十屆的文學制度,已有青年學者100人參與。

    十余年前,中國作家協會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設立了客座研究員制度。這是中國作家協會培養優秀青年評論人才的重要舉措,意在為青年批評家的成長創造條件、搭建平臺,力爭打造一支新的青年批評家隊伍,繁榮文學批評事業。

    十余年來,近百位青年學者打破高校學術體制和文學現場之間的藩籬壁壘,站在中國當代思想的前沿和文學創造的現場,寫出了許多有思想、有現實感、有實踐品格的文章,有力地促進文學批評事業的繁榮和發展,漸成當下文學批評現場的主力軍。

    今天,第十屆12位客座研究員履新,他們此刻有哪些所思所想?下一階段的學術關注點是什么?如何定義學術研究、文學評論的理想狀況?最想向前任客座發出哪些提問?中國作家網記者就如上話題訪問了他們。

    2022年8月12日,中國作協主席鐵凝、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張宏森、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與中國現代文學館第十屆客座研究員鄧小燕、樊迎春、胡妍妍、姜振宇、李斌、李浴洋、劉欣玥、劉陽揚、劉月悅、羅雅琳、石岸書、相宜十二人合影。

    中國作家網:請用一句話表達下受聘成為中國現代文學館第十屆客座研究員的心情吧。

    鄧小燕:我一個“坐冷板凳的人”,受到文學館的熱心提攜,這份殊榮讓我很感慚愧,只能用更認真的工作來回饋這種知遇。

    樊迎春:榮幸且惶恐,我愿將之視為學界師友的鼓勵和對我更為嚴格的要求。

    胡妍妍:是時候在文學研究和批評的前沿對自己進行大火猛攻了!

    鄧小燕,中國人民大學文學博士,現為武漢大學文學院講師。現階段從事新文學的醫療意識形態研究,主要學術興趣包括魯迅、周作人研究,鄉土文學與自然人文,相關論文十余篇,見載于《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文藝理論研究》《鄱陽湖學刊》等刊物。

    樊迎春,北京大學文學博士,北京大學博雅博士后。研究方向為中國當代文學史、當代作家作品批評,學術作品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文藝爭鳴》《當代作家評論》《南方文壇》《當代文壇》等,部分文章被人大報刊復印資料轉載。編著有《信與愛的烏托邦》等。北京市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

    胡妍妍,南京大學文學學士,北京大學文學碩士,英國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文化研究碩士,2011年至今任人民日報文藝部編輯。關注和研究方向主要為黨的文藝理論和文藝方針政策、新世紀以來的文學創作和批評,有大量文學評論、文學創作和翻譯作品發表出版。

    姜振宇:又期待又激動,還有點小興奮。

    李斌:中國現代文學館客座研究員享譽學界,獲聘客座研究員,對于一位青年學者來說,是對他學術成就的認可,也為他進一步發展提供了重要平臺,在本屆客座研究員中,我年齡相對較大,能夠抓住青年的尾巴參加這個隊伍,我感到很榮幸,也充滿了期待。

    李浴洋:既感到榮幸,更覺得是一份鼓勵與鞭策。

    劉欣玥:今年有大半時間都在疫情帶來的停滯狀態中。來自北京的邀請,就像是求學時候的暑假里,突然伸來一只手,要把我拉回流動的生活秩序里走走看看。

    劉陽揚:受聘現代文學館第十屆客座研究員,心情很激動,很受鼓舞,希望今后能在更高的平臺上提供更好的作品。

    劉月悅:我所崇敬的很多青年學者,都曾任現代文學館客座研究員,他們都是同代人中的佼佼者,今天我能有幸接受這一聘任,既與有榮焉,也惶恐不安。

    羅雅琳:非常榮幸能夠和那么多優秀的同仁、前輩一起接受聘任,希望自己能夠早日趕上大家的腳步。

    石岸書:感到榮幸,更感到任重道遠。

    相宜:深感榮幸!榮幸自己今后能無數次借巴金先生的手模,推開文學館的大門,開啟向文學巨匠的學習之旅,并與那么多優秀的同代人同行,這既是鞭策也是鼓舞,希望我們的生命能量能相互傳遞,碰撞出真摯又精彩的思想火花。

    中國作家網:未來一段時間內,您將主要致力于哪一方面的研究?

    鄧小燕: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繼續推進業已展開多年的新文學的醫療意識形態研究,二是致力于鄉土自然人文研究,前者是飯碗,后者是興趣。

    樊迎春:主要致力于當代文學史研究和作家作品的學術批評。

    胡妍妍:文學傳統的當代轉化與當代中國文學的中國風格。

    姜振宇:核心是中國科幻史,但時不時會涉及一些相關的領域,比如網絡文學里的科幻題材、一些當下的科學文化事件等,近期對數字人文和科技人類學比較感興趣。

    李斌:我目前主要從事郭沫若、沈從文等重要作家的研究,我希望以被聘任為中國現代文學館客座研究員為契機,進一步拓展自己的研究范圍,關注當下文學發展,積極開展文學批評。

    李浴洋:我個人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對于現代學術與現代文學的關系研究,二是對于現代文學學術傳統的清理。

    姜振宇,北京師范大學文學博士,現就職于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中國科幻研究院。兼任中國作協科幻專委會委員,中國科普作協科幻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科普研究所中國科幻研究中心首批專家。主要從事科幻文學文化、數字出版與網絡文學、數字文學場景沉浸等方向的研究。2015年起每年組織參與撰寫《中國科幻產業報告》,發表科幻文化、科幻產業、科幻創作等領域的論文數十篇。參編、主編科幻教材多部,譯著科普作品多部。主持國社科基金青年項目“中國科幻審美邏輯與社會影響”研究。

    李斌,四川省南部縣人,北京大學文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郭沫若紀念館)研究員,兼任中國郭沫若研究會秘書長。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著有《流言與真相:革命視野中的郭沫若》《郭沫若書信中的當代中國》《女神之光:郭沫若傳》《民國時期中學國文教科書研究》《沈從文畫傳》等,在《文學評論》《文學遺產》《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等刊物發表論文多篇。

    李浴洋,北京大學文學博士,現任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講師、北京師范大學魯迅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現代中國文學史與學術史。在A&HCI與CSSCI期刊發表中英文學術論文20余篇,另有學術訪談與評論文章若干。主編《無以歸類的現代精神:魯迅文化論集》與《陳平原研究資料》等,參與編譯《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獲頒第十屆“士恒青年學者”。

    劉欣玥:與承擔的項目相關,會繼續完成關于延安大眾文藝的聲音與聽覺問題的研究,以及建國初期上海工人文化宮的資料整理和研究。另外也會持續關注青年世代,尤其是同齡人的寫作。

    劉陽揚:近期主要的研究方向是當代小說、科幻文學和文學批評,未來準備更加關注通俗文學和當代文學思潮。

    劉月悅:我目前的研究有兩個方向:一是新世紀小說的評論和研究;二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外譯研究。未來,我將嘗試把二者聯通起來,進行中國當代小說的外譯研究。

    羅雅琳:我希望在自己目前關于抗戰時期歷史劇的研究基礎上,進一步研究中國20世紀以來的歷史文學問題。百年中國歷史的劇烈變遷使文學家們頻頻產生回首歷史的沖動,其中既有以古鑒今的需求、從歷史中尋找希望的動力、重新闡釋歷史的豪情,又伴隨著對于歷史書寫穩定性的懷疑;文學作品對于歷史的書寫方式不是簡單地用“反映”或者“解構”就可以說明的,歷史與虛構的扭結、歷史隱喻的多義性、現實在文本中多個層面的投射、各個時期的歷史思潮對于文學的影響,使這類作品變得格外復雜,對我而言充滿吸引力;這百年來中國的歷史文學又涉及到古典與現代、中國與世界、國家與文明、特殊性與普遍性、循環論與進步論、英雄史觀與人民史觀等重大理論問題,這些問題既具有與當代中國的對話性,又能夠促使我展開更為深入的學習。

    石岸書:中國當代文學史的基層研究;中國當代社會文化史、文學史與出版史的互動研究。

    相宜:目前,我主要從事現當代作家和同代人創作的研究與批評,以及桂林抗戰文化城研究。

    中國作家網:您如何看待作為文學制度的中國現代文學館客座研究員制度?

    鄧小燕:我對現代文學館的客座研究制度還不是很了解,在網上查了,黃德海老師的話應是過來人的真實感受,我抄作業錄在這里:“中國現代文學館的客座研究員培養機制是非常完善的交流和提升平臺,在組織活動、發現人才、激發寫作方面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

    樊迎春:為青年學人提供了同儕無障礙交流互助的“桃花源式”平臺,也為學術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系統性保證。

    胡妍妍:這一制度有力扶持和培養了一批青年學者和青年批評人才,以往數屆客座研究員的學術成果和批評實績就是最好的證明。它鼓勵當代眼光和青年視角,鼓勵文學研究和文學批評向著廣闊的社會現實敞開,鼓勵及物的、有問題意識的、有交流和交鋒的學術探討,并且為青年學者和青年批評人才之間的取長補短、協作進步提供平臺。它已經并將持續不斷地給當代文學批評和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姜振宇:目前這種跨越地域、學科,周期性又有相對集中度的學習交流制度,在國內還比較缺乏,特別是對于青年批評家、研究者來說,恰恰又是非常需要的。它既有導向性,又有傳播度,因此是一個高屋建瓴的制度,具備進一步堅持和推進、 推廣的價值。

    李斌:中國現代文學館客座研究員制度是中國作家協會培養青年文學評論人才的重要舉措。自2011年來,中國現代文學館客座研究員已經舉辦了十屆,客座研究員已經有100人。這些客座研究員立時代之潮頭、發思想之先聲,成為中國當下最活躍、最具影響力的青年文學批評家隊伍。這充分體現了客座研究員制度的成功及對于當下文學批評的重要影響。我注意到第十屆客座研究員中,有包括我在內的好幾位此前主要從事于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吸納我們進入客座研究員隊伍,這是客座研究員范圍的適當拓展。中國當下文學是百年中國文學的延續,吸納現代文學出身的學者加入客座研究員隊伍,有利于從更長時段討論當下文學的源流,進一步夯實文學批評的根基。

    李浴洋:文學館的客座研究員制度已經設立十屆,聘任百人,不少優秀的當代文學評論家與研究者從中脫穎而出。這足以說明此項制度的成功。當然,“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也是大家對于這一制度的期待。

    劉欣玥:一個生發于文學現場的,鮮活、慷慨的當代傳統。給同代人研究者提供了一個理想的交流平臺。這種面對面的互動,在今天或許更顯得難能可貴。

    劉陽揚:中國現代文學館客座研究員制度主要以當下文壇的前沿問題為研究對象,讓批評家直接進入文學現場,及時有效地回應新的現象和問題。這一制度讓青年批評家從學院派的培養環境和大學課堂里“走出來”,走向充滿銳氣和前瞻性的批評現場,為青年批評家提供了極高的學術平臺和制度保障。

    劉月悅:中國現代文學館客座研究員制度十年走來,中國作協和中國現代文學館的領導、老師們為這項制度的建設付出了大量努力和創新探索。我想用兩個關鍵詞表達我的理解:一個是“平臺”,一個是“管道”。“平臺”是對于青年批評家而言的。它使一屆屆青年學者相聚在一起,給他們提供機會介入新鮮火熱的文學現場,既有前輩學者的傳承和指導;又有同輩之間的碰撞與交流。“管道”是對于文學學術共同體而言的。中國現代文學館的客座研究員制度,在青年文學研究者的培養上,起到了先鋒引領的作用,為文學研究這一學術共同體輸送了重要力量。

    劉欣玥,北京大學文學博士,杜克大學東亞系訪問學者,現為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講師。入選上海市“晨光計劃”,上海市“超級博士后”激勵計劃。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大眾文藝與當代小說批評。曾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文藝理論與批評》《文藝爭鳴》等刊物發表論文。目前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聽覺文化視野下的解放區文藝研究”,上海市哲社青年項目“當代文學生產視野中的上海工人文化宮資料整理與研究(1950-1966)”。

    劉陽揚,南京大學文學博士,杜克大學訪問學者,中國作協會員,現為蘇州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小說、科幻文學研究和文學批評。已在《文學評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當代作家評論》等刊物發表論文多篇,著有《新世紀小說創作中的反智現象研究》。兼任江蘇省中國現代文學學會副秘書長,獲江蘇省第七屆紫金山文學獎。

    劉月悅,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現代文學研究室博士后,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文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新世紀中國文學、當代中國長篇小說、中國文學的對外譯介等。有十余篇論文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文藝爭鳴》等刊物發表,其中英文論文“Overseas translation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 via T’ien Hsia Monthly”發表于世界頂級比較文學刊物、A&HCI檢索的Neohelicon。研究項目“《天下》月刊與中國現代文學的對外傳播”獲國家博士后科學基金項目一等資助。曾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百年中國文學與當代文化建設"、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香港文藝期刊資料長編”。

    羅雅琳:對我們這些學術生涯還處于起步階段的年輕人而言,這項制度是莫大的鼓勵與鞭策;相信對于幾十年后的中國當代文學史研究者而言,這也一定是一種因產生了深遠影響而值得研究的文學制度。希望我能發揮自己的微小作用,和大家一起,為這項以后注定名留青史的事業添磚加瓦。

    石岸書:客座研究員制度是群體性地發現、培育青年評論家和青年文學研究者的重要制度,是文學研究界和文學評論界更新換代的重要助推力。

    相宜:中國現代文學館客座研究員制度致力于培育現當代文學研究梯隊的新生力量,從不同層面為青年學人提供了廣闊高位的學術交流平臺、前沿活躍的文學現場與豐富深遠的史料空間,促使不同學術背景、不同研究方向的文學同道在交流交鋒中同生共長,發聲、發光,富有成效地推動了一批又一批青年研究者與批評家的成長與成熟。

    中國作家網:您認為,學術研究、文學評論的理想狀況是怎樣的?

    鄧小燕:就大環境來說,要自由,自由,第三個自由,對伴隨百家爭鳴的嘈雜有相當的寬容;就個體來說,要獨立,獨立,第三個獨立,與權力和資本保持相當距離;就具體研究對象來說,能最大限度地與個體的生命體驗發生聯系。具備上述條件,從事何種研究,持何種立場,都無不可,無不善。這是我認為的理想狀況。

    樊迎春:不論資歷年齡,敢說話,敢說真話;不論主題方向,談問題,談真問題。

    胡妍妍:有方位感,清楚自己在什么樣的歷史脈絡、現實視野和價值立場所確立的坐標上開展研究和批評;有真問題,最好是那些和自己的思想關切、閱讀興趣、生命體驗有深刻糾纏的問題;對得起“文學”二字,無論是文學研究和文學批評,都建立在批判性地閱讀和寫作基礎上,不管是從美學的、理論的還是從思想史、社會史的角度進入,最后的輸出一定是一種寫作——有判斷力、有高度智識含量、讓人們再次“定睛”文學的寫作。文學是有益于社會人生的,希望文學研究和文學評論也能如此。

    姜振宇:在最理想的情況下,它應該成為一個“tag”,而不是某種高度專業化的工作。它的輸入輸出應該可以為大眾熟知,當有必要調用起相關的理論和進路時,能夠極為方便地被召喚和使用。身份性的“文學評論家”“學術研究者”不再被需要,而標簽性的“文學評論”“學術研究”則無處不在。

    李斌:學術研究應該在適應時代要求的理論指導之下,在對相關材料進行竭澤而漁地搜集、整理、研讀和分析的基礎上,得出既實事求是,也符合現實需要的學術結論。文學評論家應該站在比作家更高的位置,看得比作家更遠,應該以他高瞻遠矚而客觀公正的批評獲得作家的信任,從而對文學創作起指導作用。

    李浴洋:錢理群老師曾經總結“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具有三大“經驗”:一是“開放性”、“包容性”與“獨創性”,二是“仰望星空”與“腳踏大地”的有機結合,三是“始終堅守思想與藝術探索的獨立、自由、民主權利”,多元發展。在我看來,理想的學術研究與文學評論也應如是。

    劉欣玥:在非常理想的狀態下……有充分的空間與耐心,發現并追蹤自己真心感興趣的好作者和真問題。不失去對異質聲音的靈敏感應,以及對現實社會的參與熱忱。保持對自我經驗和知識結構的懷疑與更新。并且,最終能將紙面的讀寫,有效轉換、落實為一種與外部世界、與他人產生真實關聯的實踐。

    劉陽揚:蘇珊?桑塔格在評價本雅明時提到,本雅明文學批評的獨到之處,主要歸功于“顯微鏡式的觀察”與“不屈不撓地控制理論分析的能力”兩者的結合。在我看來,文學評論的理想狀況可能就在于此。文學批評既需要敏銳的藝術直覺、需要對研究對象精微的把握,也需要扎實的理論基礎。

    劉月悅:兩個方面吧,一是重建學術研究與時代的親密關系。在20世紀90年代之前,中國現當代文學始終與時代有著相當緊密的聯系,而從90年代開始,幾乎是倏然間,文學與時代漸行漸遠。自那時起,我們似乎日益習慣了文學與時代的疏離,如果說在相對平靜、安詳的“小時代”,文學還可以“躲進小樓成一統”,那么,毫無疑問,我們正在進入一個風起云涌的“大時代”。對于青年研究者而言,敏銳地感受時代、介入時代,回應時代的問題和需求,既是我們的優勢,更是責無旁貸。二是重回批評與文學的真誠相待。前幾天,孟繁華老師在一個訪談里提到“文學批評變成了文學表揚”“現在非常學術地去批評一個作家的,幾乎沒有”,從這篇訪談在朋友圈的刷屏式轉發可以看出,“天下苦秦久矣”。文學評論需要一個更加健康的“生態系統”,評論家勇于批評,作家善于納諫,用學術的觀點、學術的態度討論學術的問題,是大家的共同愿望。

    羅雅琳,北京大學文學博士,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輯。主要研究方向為抗戰文學、女性文學和當代文化批評,出版專著《上升的大地:中國鄉土的現代性想象》,編著《洪子誠研究資料》,在《文藝研究》《文學評論》《當代文壇》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二十余篇。

    石岸書,湖南婁底人,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碩士,清華大學文學博士,杜克大學訪問學者,現為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講師、晨暉學者,華東師范大學亞洲馬克思主義傳播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當代文學史、中國當代思想史和文化理論。已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文學評論》、China Information等中英文刊物上發表論文多篇,部分論文被人大復印資料轉載。

    相宜,復旦大學中文系文學博士,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國家公派聯合培養博士,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當代文學研究室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主要為中國現當代文學。出版評論集《旦夕集》等,有文論發表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文藝爭鳴》《當代作家評論》《當代文壇》《小說評論》《文藝報》等核心報刊,多篇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獲第三屆“紫金?人民文學之星”評論佳作獎,入選中國作家協會和中華文學基金會“2018年度21世紀文學之星”。目前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抗戰時期‘桂林文化城’空間與文化實踐研究”。

    羅雅琳:借用我的導師吳曉東老師反復說過的一句話:理想的學術研究應該做到“歷史、理論、文本的結合”。我想,理想的文學評論也應如此。優秀的學術文章必然立足于文本細讀,但只有具備整體性的歷史視野和敏銳的理論眼光,才能在文本中發現真正關鍵的問題;而這個“從文本中來”的問題如果足夠重要,最終又可以“到文本中去”,也即具有文學史和理論史意義上的普遍性,不僅對某一部作品有效,也對其他的作品同樣具有闡釋效力。

    石岸書:學術研究應有歷史感,文學評論應有現實感,兩者應各有明確的領域、方法和聚焦,但在根本上,又統一于扎根現實的問題意識。

    相宜:在中國現當代歷史上,對社會產生巨大作用的文學思潮多是由作家與批評家一同參與共同推動的。當作家的創作從原有的文學脈絡上發生了轉向或突變,一直保持跟蹤研究的批評家會敏銳地從大量創作經驗中辨別出新的氣息,感知甚至預判到文學的走向。當代文學是運動的美學,既需要我們培養跟蹤當下文學動態現象的批評能力,也需要秉持著文學史研究的長效意識,有意識地傳承接續文學傳統,在文學傳統的積累中形成自己獨立的判斷,做好文學經典化的工作。文學工作者永恒的職責也許就是為了探尋理想中最完美的藝術可能性,所以,我理想中的學術研究與文學批評是一種融入個人體溫與生命經驗,文本研讀后在理論建構中不斷探尋文學“最佳可能”的學問。

    在這份簡短的問答最后,我們還設置了一個提問環節,請新一屆客座研究員們就自己最關切的一個問題向一位往屆客座研究員提問。大家提出的問題有的重在闡明學理,有的重在分析現實,無論學術的還是生活的問題,也都得到了前任們的真誠回應——

     

     

     

     

     

     

     

     

     

     

     

     

     

    中國作家網記者簡介:

    主站蜘蛛池模板: swag合集120部| 女人扒开裤子让男人捅|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草莓视频秋葵视频在线观看ios| 中文字幕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制服欧美自拍另类| 日本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被两个同桌绑起来玩乳动态gif| 亚洲人成77777在线观看网|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亚洲| 农夫山泉有点甜高清2在线观看| 男人天堂网在线观看| 成人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波多野结衣在线女教师|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2021| 最近韩国电影高清免费观看中文| 黄色a级片网站|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国产| 黄色福利小视频| 色天使久久综合给合久久97色| 亚洲不卡av不卡一区二区| 精品无码无人网站免费视频|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女让张开腿让男人桶视频| 奇米第四色在线播放|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 精品一区精品二区制服| 狂野欧美激情性xxxx在线观看| 亚洲高清不卡视频| 两个人一上一下剧烈运动| 国产亚洲综合久久| 男人j进女人p免费动态图| 天天摸天天躁天天添天天爽| 欧美一级在线观看视频| 琪琪女色窝窝777777| 免费a级黄毛片|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一夲道| 黄色链接在线观看| 亚洲熟女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 少妇丰满大乳被男人揉捏视频| 高级别墅贵妇交换俱乐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