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l id="oay06"></dl>
    <abbr id="oay06"><source id="oay06"></source></abbr>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一個春天的童話——細讀鐵凝小說《哦,香雪》
    來源:《中國當代文學研究》2023年第4期 | 張伯存  2023年07月31日16:18

    內容提要:本文以結構主義與符號學、現代性理論以及社會史視野重讀鐵凝名篇《哦,香雪》,認為《哦,香雪》在敘事結構、情節模式、主題、人物形象等方面均是童話的還原、變體,是古老童話的現代變形,香雪是童話中智識型英雄的再現,更是成長中的“現代生活的英雄”;就思想內容而言,《哦,香雪》是20世紀80年代初期改革開放春天里一個暖意融融、沁人心脾的童話。

    關鍵詞:鐵凝 《哦,香雪》 社會史 童話 現代性

    毋容置疑,鐵凝的短篇小說《哦,香雪》已跨入當代文學經典之列。它初刊于《青年文學》1982年9月號,次年被《小說選刊》和《小說月報》轉載,并獲1982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人民日報》破例在1983年3月25日、26日連續兩日刊載《哦,香雪》。它先后被翻譯成英、日、法、意、德等多語種文字出版,還被改編成連環畫,改編拍攝的同名電影榮獲第4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兒童片水晶熊大獎。進入新世紀后,2002年和2004 年,《哦,香雪》分別被收入人教版高中語文讀本第二冊和第五冊,2019年起被收入統編高中語文必修教材上冊。以上大致是它走過的經典化之路。經典總是被不斷重讀的。本文從以下四個方面重讀、“細讀”《哦,香雪》。

    一、敘事結構、敘述語法和表意結構

    《哦,香雪》整個文本可以高度概括為這樣一種敘事結構:制造缺失—消除缺失/出發—返回。缺失對象就是那種帶有磁鐵自動開關的、式樣新穎的、令香雪艷羨不已的泡沫塑料鉛筆盒,它具有強大的敘事動能,將文本大大小小的節點串聯起來,敘事的動態變化圍繞香雪獲得鉛筆盒(消除缺失)展開。香雪到公社中學上學時,起初并沒意識到父親特意給自己做的手工木質鉛筆盒有啥不好,在同學多次詢問、暗示和炫耀后,她才意識到差距,心理上有了缺憾。這是由一種平衡狀態到了不平衡狀態,隨著香雪獲得鉛筆盒,敘事轉換完成,新的平衡狀態建立,這個新的平衡彌補了之前主人公的缺憾心理,但一切都變了,一切都不一樣了(下文詳述)。正如托多羅夫所言:“一篇理想的敘事以一個穩定的局面開始,這個局面接著就被一種力量打破。然后就會出現一個不平衡的狀態;這時,借助一個相反方向的作用力,又會恢復平衡,二次平衡與初始平衡相似,但無同一性。”1

    進一步講,《哦,香雪》的敘事結構類似以下這種“童話型結構”:(1)開始的平衡情景;(2)小女孩發現的失衡狀態;(3)尋找和發現所欲對象;(4)原初平衡恢復,返回家中。2其敘事結構亦即:平衡—不平衡—再平衡。結構主義敘事學理論認為敘事的兩個基本原則是接續關系和轉換關系,接續關系是一種時間順序和因果關系的延續;轉換關系表征了空間意義上的對立、相反、矛盾、否定的關系或情景、狀態。轉換的構成能力決定了一個敘述序列的樣貌。《哦,香雪》在一個確定的敘述程序中有著種種敘事轉換,從空間定位來看:臺兒溝—公社中學—火車站(火車上)—西山口—臺兒溝,這是小說的敘事轉換關系,同時也是主人公香雪的人生活動軌跡。“想象世界中的結構轉換在任何個人和集體的思想意識中都扮演著一個極重要的角色,而人正是依靠這些思想觀念來解釋世界和設想未來的。”3虛構文本《哦,香雪》“想象世界中的結構轉換”即敘事結構轉換的空間移動在形塑香雪的思想意識中起到重要作用(下文詳述)。

    《哦,香雪》的敘述語法可概括為:貧窮—缺憾—考驗—尋找—交換—認同。

    香雪的初始狀態是“貧窮”,這是由周圍環境造成的:家在大山里的小山村,加上公社同學的鄙視和嘲弄,由此導致她心理感受上的“缺憾”。“貧窮”/“委屈”與“富有”/“自尊”相對,后者屬于另一個世界。缺憾和解決缺憾的敘述是民間故事傳說的一個主題,而某價值物的缺失一般是其初始狀態,缺憾構成敘事的動力。轉換模型若想運轉,就得把缺憾對象當作欲望對象。4以欲望客體為目標,欲望是英雄實現目標的原動力。《哦,香雪》中,新式鉛筆盒是香雪的欲望對象、欲望目標,是她進入文明世界的入場券,香雪通過它能實現人生夢想。

    有了動機和目標,香雪便成了動機主體,然后,她要經歷資格考驗,亦即“品質性考驗”:香雪具有單純、溫順、善良、聰慧等優秀品質,她是“全村唯一的中學生”;“香雪總是第一個出門”看火車。5這些鋪陳是給主體“賦能”(賦予能力、能量),有了這些前提條件,香雪才有了后面對機會的捕捉和登上火車的冒險行動以及最終的如愿以償。香雪面臨的“決定性考驗”(主考驗)是“尋找”和“交換”兩種行為和動態過程。從敘述行程上看,前者是“賦能”狀態,后者是實施階段,二者邏輯地連在一起。香雪上車即童話中的英雄出發,她進入了一個性質、屬性與她方才離開之地完全不同的異質世界,這是一次冒險之旅;文本最后是香雪獲得各方面“認同”,榮耀歸來,英雄凱旋。而分離和重聚又是冒險小說的一個典型情節模式。

    普羅普的《民間故事形態學》通過對大量俄國童話的精彩敘事流程圖式研究,發現一個常寫常新的主題,即社會中人每個人的人生意義和價值的問題。該流程圖式“被簡化為生命三部曲(獲得資格,獲得成功和得到認可)”6。將這種敘事流程圖式運用到小說《哦,香雪》上面竟然榫卯相契。通過以上分析,我們認為,從敘事結構和敘述語法方面看,《哦,香雪》是一種童話的變體。

    下面根據格雷馬斯的結構語義學理論,我們繪制一個關于《哦,香雪》的語義矩形方陣,以便明晰、直觀地考察一下其意義生產。根據文本中人物之間的關系,可以構成如下一個“表意的基本結構”:

    如圖所示,臺兒溝的香雪和鳳嬌們與城市的旅客(列車員)、公社同學處在分化、分離的兩極中。從語義角度看,香雪與旅客之間是一種對立關系,與公社同學之間是一種矛盾關系;鳳嬌們與香雪的公社同學構成對立關系,與旅客構成矛盾關系,她們處在既貧窮又沒有文化熏染的一個極點上。整個文本表意結構建立在臺兒溝與城市之間的二元結構關系上,二者又以火車為中介發生密切關聯,調和矛盾,融合在一起。

    臺兒溝意味著“自然”,而城市的一方代表著“文化”。小說開頭第一段就將臺兒溝置于一個被動的被發現的客體位置,時間在這里是一個循環往復、輪回不已的閉環狀態,而不是一個線性的、向前發展的時間,意在表明臺兒溝的封閉和靜止不變,猶如一個等待被發現的桃花源。而與它相對照的城市則是處于較高發展階段的社會生活形態,意味著豐裕的物質基礎和先進生活方式,它處在文化的、文明的一端。法國人類學家列維·斯特勞斯把人類社會的語義域分為“自然”和“文化”兩個范疇,“文化包括了一切社會所贊同所容忍的意義內容,自然則是由它所摒棄的意義內容來定義”7。對于自然和文化的劃分,本身就是“某個社會的價值體系”在起作用,是它“在給‘文化’和‘自然’定義”8。也就是說,自然與文化的區分是依據一種特定的價值準則、觀念意識和思維方式來進行的。以此觀照《哦,香雪》中的臺兒溝(人)與城市(市民),則無疑是符合這種區分的。作者鐵凝似乎也認可這種“自然”與“文化”(文明)的二分法,她在《哦,香雪》發表二十年后的一篇文章中認為,香雪“那懷抱鉛筆盒的三十華里的夜路便也可以看作是初次向著外界文明進軍的行動了。”9

    二、鉛筆盒:敘述符號學視野中的價值客體

    在中外數不勝數的童話和民間故事中,有一種具有魔法般的寶物,如:飛毯、魔棒、葫蘆、神帽等,它們在功能上是主人公的輔助者,為主人公提供神奇的服務,協助他完成偉業,實現人生理想目標(財富自由、美滿愛情等),最有代表性的是灰姑娘和水晶鞋的故事。作為生產工具的輔助者能夠體現出不同的生產方式,比如:獵人的弓箭代表狩獵文明,農民的鋤頭代表農耕文明。而《哦,香雪》中香雪邁向光明人生的輔助者——“閃閃發光的小盒子”“寶盒子”——泡沫塑料鉛筆盒則是工業文明的產物。其實,火車也是香雪的輔助者,但它同時又是香雪獲得“寶盒子”的中介和途徑,當然,它也是工業文明的產物。

    上文提到香雪的缺憾處境和心理,《哦,香雪》的前半部分其實就是一種關于缺憾處境的狀態敘述,它在敘事上有儲備能量的積極意義(蓄勢待發),使所缺客體進而成為所欲客體,同時,“它是一個必要條件,推動潛在主體成為欲望主體”10。小說后面的主體部分是關于尋找和交換的行動敘述。如果把敘事看作一個潛在的和實現的價值鏈條,那么,香雪發現火車上的鉛筆盒,就意味著她找到一個價值客體。“找到一個客體,就是獲取它憑空飛來的價值并在它與主體之間建立頭號關系。”11而價值是怎樣產生的?其中有一個主客體相互確認、確證的環節和過程:“價值對象,只有當其是主體所關注的對象時才是價值。換句話說,在不與對象建立關系的時候,就不可能確定主體,反之亦然。”12亦即:主體和客體是相互依存、相互生產的關系。《哦,香雪》遵循一種“尋找”的敘事模式,在這樣的尋找敘事中,“一個主體欲求著或探求著一個客體(關于奇跡的敘事即如此)”13。從香雪和鉛筆盒的主客體關系上看,小說未嘗不是一個“關于奇跡的敘事”,作為主體的香雪有著一個主體的位移和嬗變:欲望主體、能力主體、動作主體、狀態主體(得到)。香雪得到鉛筆盒意味著主客體的會合,意味著價值由客體到主體的遷移、讓渡,一種價值的實現。

    需要申明的是,上文提到香雪單純、溫順、善良、聰慧等感人形象,這是主客體價值論的前提和基礎。“一種價值論必須化身為表層敘述句法中的血肉主體”14,否則無從談起——香雪這個人物形象塑造得成功正是這篇小說魅力之所在,然后才上升為一種“符號學存在”。

    鉛筆盒和鳳嬌們換來的發卡等物品在實用價值上沒有本質區別,但是,它的價值在文本的敘述中逐漸超越了其他物品,成為一種象征符號,上升到超凡脫俗的精神層面,承載了科學、文化、現代化等價值。

    索緒爾的語言學理論告訴我們,能指是聽覺上的形象,所指是概念,概念和形象之間的關系是符號,這已是一種常識了。羅蘭·巴特在索緒爾符號學理論之上建構了一個“現代神話”理論,他認為,神話是一種意指作用的方式,是一種表意符號系統,它由三度空間類型構成,在第一個系統中的符號在第二個系統中變成了一個能指。圖示如下:

     

    “現代神話”15意指作用的功能和機制是扭曲、變形、擴張、交替,等等,它由此從符號學而進入意識形態。羅蘭·巴特的“現代神話”理論對“解碼”《哦,香雪》中的鉛筆盒這一符號意涵具有方法論意義。為了闡釋得直觀、明晰,我們畫一個圖形如下:

     

    在第一系統中,鉛筆盒只是一個文具用品,體現它的實用功能和價值;在第二系統中,鉛筆盒開始產生認知價值和神話功能,它的磁鐵開關、泡沫塑料等材質和美麗圖案指向科技、知識、文化、時尚等意涵;在第三系統中,它更被賦予人生夢想、現代生活方式、現代化等意識形態意涵。這樣,這個符號有三個系統、五度空間。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價值客體與其所負載價值的遇合不是固定的,也不是孤立的,而是產生于具體的語義場中,小說是一步步為鉛筆盒賦值的,只有從敘述符號學層面上,通過辨析其符號意涵的轉換機制,才能將鉛筆盒的客體價值充分呈現出來。上述塑料鉛筆盒的所指意涵是在整個文本敘述行程中,在整體性的敘事邏輯和敘事結構中產生出來的,也就是說,鉛筆盒以上意義僅僅因《哦,香雪》這一文本的存在而存在,是一種同它的敘述結構和敘事流程密不可分的意義。

    比如以下情節:香雪下火車后在返回臺兒溝的山谷小路上仔細端詳鉛筆盒,打開它,試用它。她產生無限美好遐想:

    她要告訴娘,這是一個寶盒子,誰用上它,就能一切順心如意,(箋注:童話中神通廣大的寶物,它能帶來好運。)

    就能上大學,(箋注:升學,意味著成為城里人,有體面工作,過上現代生活。)

    坐上火車到處跑,(箋注:旅行,旅游,游覽大千世界,“世界這么大,我想去看看”。)

    就能要什么有什么,(箋注:民間傳說中的魔盒,它能滿足主人所有愿望。)

    就再也不會被人盤問他們每天吃幾頓飯了。(箋注:有了人格、尊嚴、平等。)16

    這一切都是因為一個小小的鉛筆盒加身。鉛筆盒在句法和語義上一步步被賦予超出其自身的價值,主體(香雪)追求客體(鉛筆盒)的過程本質上是追求一種價值的過程,鉛筆盒是價值的賦形。“人的行動似乎也只有在它進入包含著它的一個價值世界之中才具有意義。”17整個文本是關于一種價值的敘述活動,主體追求這種價值的過程就是故事的核心。從上一節語義層面和本節符號層面分析來看,鉛筆盒所蘊涵的價值對香雪和臺兒溝而言非同尋常、意義非凡,作為價值客體的鉛筆盒的價值意義傾注在整個文本脈絡中。

    饒有意味的是,香雪在返回臺兒溝的途中回想起小時候一件事,她和鳳嬌在河邊洗衣裳,碰見一個換芝麻糖的老人,鳳嬌慫恿她拿一件舊汗褂換幾塊糖吃,她盡管很想吃糖,但到底沒有換。為什么沒有換?小說中給出的答案是道德品質層面的:她是個誠實的孩子,從不撒謊。

    我們不妨再把《哦,香雪》中的“鉛筆盒”和新時期另一篇短篇小說名作阿城《孩子王》中的“字典”作一番比較。《孩子王》中敘述人“我”是一名知青,被選派到農場學校當老師,教初中三年級,“我”手中的字典成了寶貝,在學生眼里,“我的字典早已成為班上的圣物”,縣城都買不到,“于是這本字典愈加神圣”18。小說主要故事情節圍繞我和學生王福賭字典,王福抄字典,我和知青來娣贈送王福字典展開。小說的主旨是: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關系,“我”的教育理念和“上面的”教育理念之間的沖突,小說追問的是:教育的本質是什么?

    根據上述三種價值物,我們繪制一個敘述轉化類型的表格:

     

    可以看出,無論是交換還是贈予,發送者和接受者的關系是不對等的、由高到低的,即:大學生→中學生;老師(知青)→學生。除了身份(職業)差異之外,二者合在一起看還有年齡差別:成年人→未成年人。“發送者提供給接受者一個追尋的對象(客體),接受主體接收了這個對象(客體),于是在發送者和接受者之間就締結了一個契約。”19鉛筆盒對于香雪而言不僅僅是一個物品、一個欲望客體的交換和傳遞,而且還是一種信息的交流和傳遞,更是一種價值的轉讓和流通。“在一個給定的價值觀世界里,價值像密封瓶一樣在流通。”20在《哦,香雪》中,鉛筆盒無疑就是這樣的“密封瓶”。價值發送者胸前“礦冶學院”校徽既是一種文化符碼又是一種象征符碼,1980年代初的大學生是“天之驕子”,大學校徽寄寓著文化身份和知識地位,而發送者的女大學生身份又象征了香雪的美好未來。這是一種深層結構中的“契約關系”。

    從敘述符號學視野看,“對價值投射及其敘述方式的考察”僅僅是一個很小的方面。格雷馬斯認為盡管文化價值在民間敘事中占有較高地位,而在現代文學中其分量卻變得越來越小,“然而,價值的敘述組織形式仍然不失之為敘述性的基礎”21。上文對《哦,香雪》中的鉛筆盒及《孩子王》中字典的分析有力證明了這一點,這是民間故事與現代小說的“源”與“流”關系的一個方面。

    三、火車:現代性、市場與主體形塑

    火車是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工業化的產物,在19世紀,鐵路和火車是最生動形象、最引人注目的現代性標志,至20世紀,隨著鐵軌的不斷四處延伸、火車的飛馳而至,導致“時空延伸”“時空壓縮”進一步加劇,現代性無遠弗屆。現代生活的一個關鍵特性是“空間和時間之間的變動關系”22。這是一種“流動的現代性”。因為技術革命制造出的火車等現代化交通工具,使速度越來越快,使跨越距離的時間單位越來越小,使空間的阻隔被穿越,直至抵達無限的遠方。這導致一種新的地理學、新的時空感、新的時空觀。火車是中介,是紐帶,大山里的臺兒溝和遙不可及的城市之間的距離大大縮短了,拉近了,二者之間有了較密切的關聯,臺兒溝成了現代時空網絡中的一個節點、一個終端。

    鐵路與火車所引起的時空體驗和文化想象,是一個饒有趣味的現代性問題。李歐梵在一篇序文中指出,鐵路在中國現代文學文本中扮演現代性的一個表征角色。23鐵路現代性派生出時空概念演變、意識形態爭論以及文學文本再現的人物感知經驗的變化等。以巴赫金的“時空體”理論來看,這是一種“道路時空體”:“有許多各色人物的空間路途和時間進程交錯相遇;這里有一切階層、身份、信仰、民族、年齡的代表。……這里時間仿佛注入了空間,并在空間上流動。”24巴赫金雖然沒運用“現代性”這個概念,他的描述很顯然就是一種現代性征候。和鐵路/火車有關的現當代文學文本除了《哦,香雪》,主要還有張恨水的《平滬通車》、施蟄存的《魔道》《夜叉》、朱自清的《背影》、豐子愷的《車廂社會》、王蒙的《春之聲》、王安憶的《本次列車終點》《悲慟之地》《51/52次列車》,等等。這些各不相同的具體文本程度不同地表征了鐵路/火車所承載的時代隱喻、文化想象和文學意義。

    在《哦,香雪》這篇小說中,火車的重要性無論怎么強調都不過分,它首先是關于女孩子和火車的故事,其次才是關于一個女孩子和鉛筆盒的故事。火車和鉛筆盒對于香雪而言同樣重要,正如作者所言:“以香雪的眼光,火車和鉛筆盒就是文明和文化的象征了,火車沖進深山的同時也沖進香雪的心。”25

    小說開頭第一句,火車和鐵軌就亮相了,并且連用兩個假設連詞“如果”,突出強調了火車和鐵軌在小說中的重要性。小說第二自然段又用整段文字形象地描繪了鐵軌由遠及近又由近及遠的鋪設進程,而“勇敢”“沖向”等詞語的運用表現了它的勢不可擋的力量和動能。文本接下來呈現的是,“那綠色的長龍一路呼嘯”26,它與“貧弱”的臺兒溝擦肩而過,臺兒溝先是旁觀者,等設站后方成為參與者。火車是機械工業技術集大成者,臺兒溝的姑娘們,“每逢列車疾駛而過,她們就成幫搭伙地站在村口,翹起下巴,貪婪、專注地仰望著火車”27。那個金屬長龍、噴著白汽的巨獸帶給她們陌生感、新鮮感、敬畏感和刺激性,本雅明《拱廊計劃》中有句話:“鐵路的入口進入夢和象征的境界。”28女孩們像看情人一樣看火車,“這就是夢想的開始,這就是希冀的起點”29。火車給她們帶來了夢想、希冀和對遠方的無窮想象,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構想。

    香雪們的看火車充滿儀式感,她們梳妝打扮,穿上過年時才穿的新衣裳。“火車上的人們永遠不會留神女孩子那刻意的打扮,可她們對火車仍然一往情深。”30顯然,香雪們對這個平靜生活的闖入者,這個“仿佛一口氣就能把臺兒溝吸進肚里”31的巨大怪獸有著天生的好感,她們發自內心地親近它,和它親熱不夠。它的“撼天動地的轟鳴”更反襯出“靜得叫人惆悵”的大山的寂寞。32這意味著必須要“改變”,必須有故事發生。

    故事就發生在火車逗留的一分鐘里,這是香雪們與火車親密接觸的一分鐘,是“美妙的一分鐘”,是“五彩繽紛的一分鐘”。33按照波德萊爾的觀點,現代性就是“過渡”“短暫”“偶然”,即現代生活的特性是短暫性、瞬間性、偶然性。就是說,香雪們在這短短的一分鐘里開啟了美好的現代生活,和美妙的現代性體驗,她們看到了、發現了許多新奇的、洋氣的、現代的人和物。

    這也意味著臺兒溝通火車、設火車站對香雪們而言是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有人認為:“‘鐵道之旅’作為一項旅行與社會性邂逅事件,充斥著 19 世紀的小說,它實際上是服務于生產的一種空間性遷移事件……對于人們進入商品生產體系中的新地位,這是一種決定性的開啟方式。”34就是說,鐵路和火車導致的時空壓縮產生了一種新的商品生產體系,其中的關鍵因素用一個詞概括就是“流通”。卡爾·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中就發表過以下觀點:交通運輸工具作為“創造交換的物質條件”,“是極其必要的:用時間去消滅空間”35。火車是“超越一切空間界限”的上佳選項。

    鐵路和火車的到來,使香雪們進入商品生產和流通體系當中來,參與到新經濟關系中來。臺兒溝站是一個“地點要素”,火車進站時刻表是一個使它進入市場的“位置性的時刻”。香雪們自發形成的一個以物易物的市場,表明她們在“創造”現代經濟生活,她們在一分鐘的時間里用核桃、雞蛋、紅棗換回掛面、火柴、香皂、紗巾、尼龍襪、有機玻璃發卡、夾絲橡皮筋。前者是農產品,后者是高附加值的工業產品,二者是不等值不等價的,買賣的成交全靠買賣雙方“心中一桿秤”,全靠“世道人心”。她們手中的農產品變成交易對象即成為商品,實現交換價值,脫離了原初的在地性,走出大山,走向四面八方,成為消費品,成為現代經濟價值體系的組成部分。《哦,香雪》中商品的流動與交換構成了文本的整個網絡,正是有了這個“自發市場”的存在,香雪40只雞蛋換鉛筆盒的交易才成為可能,并得以實現。這個既微小而又極短暫的“市場”中的商品生產活動,使香雪們遭遇了新的生命境遇,促使她們成為新的社會關系和經濟結構中的現代主體,這正如馬克思所言的:“生產不僅為主體生產對象,而且也為對象生產主體。”36

    香雪由看火車、“做買賣”而乘火車是突發性事件、偶然性事件,但偶然性中有必然性,上文分析過了她的“資格”、對她的“考驗”以及敘事鋪墊。乘火車對香雪而言是一種全新的時間和空間體驗,是一種“震驚”體驗,她進入到新的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中,她成為一個“現代人”,一個現代主體,一個新的自我,產生了現代意識。而所有這一切都是火車造成的,也就是說,香雪被火車“喚醒”,知道自己追求什么,香雪自我確認、確證并內化了自認為有價值的東西,從而形成自我人格和新的自我意識。這脫不開火車背后的1980年代初期中國社會準則、社會規范、文化語境對主體(香雪)的形塑、構建。在此,空間移動的意義不可不察,香雪去公社上學,走了15里路,她看到新式鉛筆盒;她大膽冒險登上火車,乘火車走了30里路,便得到鉛筆盒。香雪在火車上度過的短短時光是一種震撼心靈的現代性體驗。那么,假設香雪乘火車走過300里、3000里會怎樣?在此不妨將《哦,香雪》和王蒙的小說《春之聲》作一下簡單對比,香雪是沒出過遠門的農村姑娘,她沒有機會、資格和理由成為火車上的乘客,相較于車上乘客而言,她是車下看客,和火車及乘客們只是有限接觸;而《春之聲》里的“我”是一名高級知識分子,剛乘坐國際航班從國外考察回國,去過法蘭克福等國際大都市,乘悶罐火車旅行是一次意外和偶然。香雪對知識、文化的執著追求,對美好未來的強烈希冀從文化邏輯上講是《春之聲》中“我”的前世,而《春之聲》恰如《哦,香雪》的續篇或下集。

    上文說過從小說類型上講,《哦,香雪》是“尋找小說”或曰“追尋小說”,其實,它還是“成長小說”,是二者的疊加、合成。這里的成長主要是指香雪的精神成長和現代主體的誕生,這又和火車、新式鉛筆盒密切相關。

    在此,有必要分析文本中出現的兩個動詞:“學”和“發現”。

    小說里有兩處出現“學”這個詞:“她學著‘北京話’的樣子,輕巧地躍上了踏板。”37這是香雪登上火車的一瞬間,這是不尋常、不平凡的一瞬間,車上車下是兩個世界,看火車和乘火車是兩種身份和兩種體驗的區別,她由此開始體驗“飛馳”的速度和感受,開啟一段新的人生旅程,產生新的自我主體性;第二處是她走在回臺兒溝的路上打開鉛筆盒時,她“學著同桌的樣子輕輕一拍盒蓋,‘噠’的一聲,它便合得嚴嚴實實”38。此句透露的信息是她之前從來沒有摸過、碰過同學的高級鉛筆盒,現在她也成了這樣的鉛筆盒的主人,她對她視之為“寶盒”的開啟是一個技藝、技術習得的行為,在此過程中她的主體意識得到進一步確認、確證。現代兒童實驗心理學證明“模仿”是主體意識產生的必要途徑和階段。巴赫金認為在成長小說中,“主人公不應作為定型不變的人來表現,而應該是成長中的變化中的人,是受到生活教育的人”39。香雪的兩次“學”的行為動作恰恰表明她正接受生活的教育,在變化中成長,在成長中變化。

    而動詞“發現”小說中出現得更多(七次,類似的詞還有“看見”“看到”“看”等),意涵更豐富。當鳳嬌讓香雪去“看”女乘客頭上的時髦發飾和手表時,香雪卻“發現”了皮書包;最重要的發現當然是她敏銳地“發現”了那個夢寐以求的鉛筆盒。當她拿著屬于她的鉛筆盒返回臺兒溝時,主客體合一,寶盒附身,她完成了精神蛻變和思想升華,成為新的主體,于是,她的眼光變了,她“發現”月亮、群山、核桃葉都美極了,“大山原來是這樣的!月亮原來是這樣的!核桃樹原來是這樣的!香雪走著,就像第一次認出養育她成人的山谷。”40也就是說,她在此時此地“發現”了“風景”。日本思想家柄谷行人認為,“風景的發現”和主體建構密切相關,其中有種關于風景的“認識論倒置”,是“反辯證的辯證法”,香雪乘火車獲得鉛筆盒之后“發現”風景的同時,風景也對她的認知產生影響。41

    作者鐵凝很喜歡“發現”這個詞,她在《哦,香雪》初刊時附在后面的創作談題目就是《我愿意發現她們》,她寫道:“希望讀者從這個平凡的故事里,不僅看到古老山村的姑娘們質樸、純真的美好心靈,還能看到她們對新生活強烈、真摯的向往和追求,以及為了這種追求,不顧一切所付出的代價。”42而小說第一句話就說因為火車和鋪進深山的鐵軌,才使“你”“發現”臺兒溝,無論是作者、讀者還是“你”,無論發現的是臺兒溝還是臺兒溝的姑娘們,被發現者都處于客體位置上,而小說結尾處它及她們均由客體轉換為主體:山谷里爆發出姑娘們歡樂的吶喊,“古老的群山終于被感動得戰栗了,它發出寬亮低沉的回響,和她們共同歡呼著。”43聲音的出現是主體對外界釋放的清晰明確的信號。在小說一開始處于被發現位置的、靜默中的臺兒溝及姑娘們在結尾處終于無所顧忌地“發聲”,姑娘們發出奔放、熱烈的歡呼和笑聲,在最初與最后的對比中呈現了靜默與發聲、被動與主動、客體與主體的兩種截然相反狀態。而這一切的變化當然是因為火車的到來。

    關于香雪的現代主體成長問題下一節再作進一步深入討論。

    四、社會史視野下的觀照

    首先要說,香雪是童話里英雄人物的變體。她身上融合了中外民間故事、童話中以智慧、知識為主的這一英雄類型,這種智識主體,其完成行為的能力來自于其聰明才智及早先所學知識。普洛普研究俄國童話發現,里面的英雄往往起初與社會相合,然后轉向與社會作對的孤獨空間去完成壯舉。而香雪的英雄壯舉完成于與社會相融合的空間——火車上,但與童話相同的情節模式是,她也經歷了一個與世隔絕的孤獨空間、分離空間:山谷、森林。她成為一名英雄主體后,孤獨地走在回村路上,她是一名“孤勇者”。在大量童話中,“這塊英雄的空間”“是一個封閉的空間,其盡頭有一個進入社會的指示牌,那就是英雄的歸來。相對社會的此在,那是一個異域,在那里英雄與世隔絕,完成價值轉變;待到英雄歸家時,這一切便會對社會價值觀產生影響”44。《哦,香雪》的故事情節不正是如此嗎?

    香雪繼成為童話故事中英雄的現代變體之后,更重要的是,她又成為波德萊爾意義上的“現代生活的英雄”。

    而盧卡奇認為:“小說的英雄,產生于對外部世界的陌生。”45香雪成長為一名“英雄”,不正是因為陌生的外部世界——火車、新式鉛筆盒、車廂里面的世界——的刺激所決定的嗎?有人從“社會史視野”將香雪英雄行為的動因追溯到“公社”這個意涵復雜的社會歷史符碼上:“在小說文本里,‘公社’引發了主人公踏上‘火車’去拿雞蛋換塑料鉛筆盒的英雄主義行為,又同樣決定了英雄主角最后的回歸,尤其是作家對這回歸的最高贊美。總之,在這樣的視野下,《哦,香雪》既講出了一個‘現代’主體誕生的啟蒙故事,又講‘好’了一個‘社會主義新人’凱旋在新時期開啟時刻的故事……”46筆者以為新鮮的陌生的外部世界的刺激這個動因要超過、大于“公社”的。47也許應該這樣說,“公社”代表歷史,“火車”代表未來,在告別歷史和擁抱未來之間,在個人價值體系形成和社會秩序革故鼎新的調整期之中,這位“社會主義新人”“新時期英雄”誕生了。香雪這個人物具有“成長性”,一種精神上的成長,誠如巴赫金論及成長小說時所言:“這類小說中,人的成長帶有另一種性質。這已不是他的私事。他與世界一同成長,他自身反映著世界本身的歷史成長。他已不在一個時代的內部,而處在兩個時代的交叉處,處在一個時代向另一個時代的轉折點上。這一轉折寓于他身上,通過他完成的。他不得不成為前所未有的新型的人。這里所談的正是新人的成長問題。所以,未來在這里所起的組織作用是十分巨大的,而且這個未來當然不是私人傳記中的未來,而是歷史的未來。發生變化的恰恰是世界的基石,于是人就不能不跟著一起變化。顯然,在這樣的成長小說中,會尖銳地提出人的現實性和可能性問題,自由和必然問題,首創精神問題。成長中的人的形象開始克服自身的私人性質(當然是在一定的范圍內),并進入完全另一種十分廣闊的歷史存在的領域。”48香雪作為“新人的成長問題”,她恰處在撥亂反正、改革開放“時代的轉折點上”,她反映了所處世界的歷史性成長以及現實性中的可能性,“未來”的“組織作用”在小說中就寄寓在“火車”的意象上,它是時代變革、社會發展的隱喻。

    在香雪的成長中,登上火車不僅是一個外在的冒險事件,而且還是一個心靈的冒險事件。“小說是內心自身價值的冒險活動形式;小說的內容是由此出發去認識自己的心靈故事,這種心靈去尋找冒險活動,借助冒險活動去經受考驗,借此證明自己找到了自己的全部本質。”49《哦,香雪》這篇小說在此意義上就是香雪“出發去認識自己的心靈故事”,是關于她的“心靈與形式”,她歷經“冒險”“考驗”,最終找到了全新的自己和自身價值。推而廣之,在象征意義上,香雪的心靈故事也是1980年代初期中國人的心靈故事,關于“出發”“冒險”“追尋”“考驗”“證明”“認識自己”……

    這種共同體求新求變的渴望、熱情和活力,形成一種共同的社會心理契約、共同的價值觀、共同的“情感結構”,所謂“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種“共情”產生一種動能:“團結一致向前看”“只爭朝夕”。正是在此意義上,作家鐵凝在距《哦,香雪》寫作時間36年后的《三月香雪》這篇文章中寫道:“在這些年輕人身上,我看到一個醒來的民族打量自己那積極的驚異目光,一個時代那求變的、期盼新生活的勢不可擋的行動力。”而一個作家只有深入生活,“才有可能聽見大山深處一個女孩子的心跳,才有可能捕捉到一個時代富有活力的脈動”50。《哦,香雪》發表后,老作家孫犁讀罷特意給鐵凝寫信,大加褒揚:“這篇小說,從頭到尾都是詩,它是一瀉千里的,始終一致的。這是一首純凈的詩。”51它之所以“是一首純凈的詩”,是因為它表現出了“生活內部的詩”(盧卡奇語),這就是“一個時代富有活力的脈動”,1980年代初期中國大地的春意萌動。

    盡管《哦,香雪》“是一首純凈的詩”,但是,作者對“生活本身那叫人心酸的嚴峻”52并非視而不見。它再現出的城鄉差距、城鄉二元結構不平等還是很明顯的,比如香雪們以物易物時,農產品和工業品之間的價值不平等;也體現在“看”的不平等的細節上:香雪們“仰望”火車;旅客“沒有人向窗外瞥一眼”53;還有一個姑娘的話:“我們不配!”54以及香雪臨下火車時的心理感受:“她感到了委屈,她替鳳嬌委屈,替臺兒溝委屈。”55連用三個“委屈”,可謂感觸之深。但這只是作為人物塑造和故事情節的背景或底色,作者意圖以及小說所主要表現的著力點不在這里,它意在表現辛酸后面的希望。1980年代的批評家有意無意地忽略或無視《哦,香雪》所再現出的當時農村的“辛酸”“貧弱”“困窘”,而采取一種簡單明快、單純樂觀的心態和文風評論該作,這固然需要反思;而突出、強調當時的城鄉二元結構差距似乎也有值得商榷之處。561980年代初期,改革開放,新的社會價值體系開始建構,社會流動頻繁、加速,工農差距在逐步縮小,產生了改革初期的平等化效應。57關于城市與鄉村的關系,英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家雷蒙·威廉斯有如下觀點:“鄉村的一般意象是一個有關過去的意象,而城市的一般意象是有關一個未來的形象,這一點具有深遠的意義。如果我們將這些形象孤立來看,就會發現一個未被定義的現在。關于鄉村的觀點產生的拉力朝向以往的方式、人性的方式和自然的方式。關于城市的觀點產生的拉力朝向進步、現代化和發展。‘現在’被體驗為一種張力,在此張力中,我們用鄉村和城市的對比來證實本能沖動之間的一種無法解釋的分裂和沖突,我們或許最好按照這種分裂和沖突的實際情況來面對它。”58在《哦,香雪》中,城市是“看不見的城市”,只能看見它的巨大“觸須”——鐵軌和火車,我們能發現這種“分裂”(所謂城鄉二元結構),但還沒看到“沖突”,哪怕是心理沖突,二者還是相對和諧的,“沖突”要等到1980年代后期才露端倪(比如王安憶的小說《悲慟之地》)。《哦,香雪》在“鄉村和城市的對比”中,在“現在”(此時此刻)——火車停靠一分鐘以及延伸出的時間——再現一種“張力”和“沖動”,這既是個人的,也是時代的。

    建立在“以對改革開放初期社會史圖景的總體把握為基礎”59之上的對《哦,香雪》的重讀,就不能不關注到改革開放的春天、科學的春天、知識分子的春天,以及文憑熱、讀書熱、文化熱這樣一個時代氛圍和歷史語境。1978年3月,黨中央、國務院召開了全國科學大會,確立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根本方針。“科學的春天”到來了;“向科學進軍”的口號豪氣干云。1978 年12 月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作出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并深入討論了農業問題。中共十一屆四中全會正式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1981 年3月,國務院轉發國家農委《關于積極發展多種經營的報告》。1982 年1月1日出臺的第一個中央1號文件,要求尊重農村群眾的實踐和選擇。關于“三農”的政策緊鑼密鼓,暖風習習,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由此全面展開。1982年9月,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舉行,鄧小平在開幕詞中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大會通過了《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的報告。

    從“文學場”和話語理論來看,早在1978年1月,作家徐遲以數學家陳景潤為主人公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發表在《人民文學》上,引起全國轟動。作家諶容1980年發表的知識分子題材中篇小說《人到中年》同樣引起轟動,1982年被改編為同名電影公映。1982年6月,優秀知識分子代表蔣筑英、羅健夫英年早逝,他們的先進事跡刊登在各大媒體上,也促使知識分子政策進一步落實。知識、科學、文化、現代化、人才、知識分子一時間形成一個聲勢浩大的話語場,在社會上產生很大影響,科學的進步,知識的力量,文化的魅力深入人心。在鐵凝動筆寫作《哦,香雪》時,上述國家政策和文學場、知識話語不能不對她的創作心理、意圖產生復雜而微妙的影響吧?在上述時代社會發展的春意盎然的歷史語境中(“春之聲”),筆者要說,《哦,香雪》是一個春天的童話。

    綜上所述,我們說《哦,香雪》是一個童話,一方面是就形式而言的。童話、民間故事至今仍是現代小說的“乳汁”,“民間故事仿佛是古老智慧的一種簡單形式,一種結晶。當它與現代小說相遇,古老智慧的形成過程就可能得到某種還原……而那正是從古至今人類的境遇,是現代小說仍然著力探究的領域。”60也就是說,古老的民間故事(童話)中隱藏著許多敘事原理和敘事密碼,現代小說家的敘事在某種意義上是對它的還原、遵循、解碼,或者是持續改寫的無數變體。上文的分析證明了《哦,香雪》在敘事結構、主題、人物形象等方面均是童話的變體,是古老童話的現代變形。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就思想內容而言,《哦,香雪》是改革開放春天里一個暖意融融、沁人心田的童話。它猶如一個色彩斑斕的貝殼,映射出大海的波光,一朵沾著露珠的嬌嫩野花,昭示著森林的豐饒,似群山里一聲發自肺腑的深情呼喚,回應著深遠的共鳴。文學和歷史時期、個人命運和社會生活、單純善良的主人公的“心跳”和時代的“脈動”在《哦,香雪》中自然、妥貼、緊實地融合在一起,它是詩,是清泉,是暖流。這是這篇小說至今讀來仍令人怦然心動的魅力所在。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規劃項目“新時期文學的‘歷史化’研究”(項目編號:22BZW149)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1 [法]托多羅夫:《敘事語法:〈十日談〉》,侯應花譯,《散文詩學:敘事研究論文選》,百花文藝出版社2011年版,第59頁。

    2 [法]托多羅夫:《巴赫金、對話理論及其他》,蔣子華、張萍譯,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第43頁。

    3 4[法]A.J.格雷馬斯:《結構語義學》,蔣梓驊譯,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第365、316—317頁。

    5 16 26 27 31 32 33 37 38 40 43 53 54 55鐵凝:《哦,香雪》,《青年文學》1982年第5期。

    6 10 11 14 19 20 21[法]A.J.格雷馬斯:《論意義》(下冊),吳泓渺、馮學俊譯,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第7、38、27、4、282、27、46頁。

    7 8 44[法]A.J.格雷馬斯:《論意義》(上冊),吳泓渺、馮學俊譯,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第147、149、247頁。下劃線為原文所有。

    9 25鐵凝:《從夢想出發》,《鐵凝散文精品賞析》,學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298頁。2002年,鐵凝受邀參加一個國際研討會,她在發言時說,當她得知會議的主題是“文學作品中的文明與暴力”時,“不知為什么我首先想到了香雪這個漸漸遠離我們的少女”。她在發言中對火車所代表的這種機械文明的“溫柔的暴力”、對火車現代性的負面效應作了反思。

    12 17[法]A.J.格雷馬斯:《成果與設想》(代序),《敘述與話語符號學》,[法]尤瑟夫·庫爾泰著,懷宇譯,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5、31頁。

    13[法]羅蘭·巴爾特:《符號學歷險》,李幼燕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253頁。

    15參見[法]羅蘭·巴特:《神話——大眾文化詮釋》,許薔薔、許綺玲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7—188頁。

    18阿城:《阿城精選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20年版,第125頁。

    22[英]齊格蒙特·鮑曼:《流動的現代性》,歐陽景根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第13頁。

    23李歐梵:《鐵路現代性,文化研究的一種新范式》,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5386211889922755&wfr=spider&for=pc。

    24 39 48[前蘇聯]巴赫金:《小說理論》,白春仁譯,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44—445、512、232—233頁。

    28轉引自李歐梵:《鐵路現代性,文化研究的一種新范式》,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5386211889922755&wfr=spider&for=pc。筆者在國內出版物中沒能查閱到完整的這句話,較零碎的相近的意思是:拱廊,“和鐵路車站”;“‘現代性’的形象”;“夢就是從那里產生的。”見[德]瓦爾特·本雅明《作為生產者的作者》,王炳鈞等譯,河南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86、88、90頁。

    29 30 50鐵凝:《三月香雪》,《人民日報》2018年6月16日。

    34[美]阿蘭·特拉赫滕貝格:《序》,《鐵道之旅:19世紀空間與時間的工業化》,[德]沃爾夫岡·希弗爾步施著,金毅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3頁。

    35中共中央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頁。

    36中共中央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9頁。

    41羅崗、劉曉麗論文《歷史開裂處的個人敘述——城鄉間的女性與當代文學中個人意識的悖論》(《文學評論》2008年第5期)有精彩分析。

    42 52鐵凝:《我愿意發現她們》,《青年文學》1982年第5期,第43頁。

    44 49[匈]盧卡奇:《小說理論:試從歷史哲學論偉大史詩的諸形式》,燕宏遠、李懷濤譯,商務印書館2018年版,第58、80—81頁。

    46 59倪文尖:《文本、語境與社會史視野》,《文學評論》2020年第5期。

    47人民公社始于1958年7月,長期以來是社會主義組織的基層單位。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發出《關于實行政社分開,建立鄉政府的通知》,要求各地在1984年底完成建立鄉政府工作。

    51孫犁:《談鐵凝的〈哦,香雪〉》,《小說選刊》1983年第2期。

    56程光煒教授從社會學視角重讀《哦,香雪》,他認為,真實的社會學文獻所記錄的“城鄉二元結構”是很嚴酷的,香雪是“被城鄉對立制度壓迫的婦女的典型代表”;她追求鉛筆盒本質上是一種物欲的體現,沒有精神層面上的含義,他認為那是1980年代的知識精英話語的過度闡釋,是知識精英群體自身精神追求的投射。見程光煒《香雪們的“1980年代”——從小說〈哦,香雪〉和文學批評中折射的當時農村之一角》,《上海文學》2011年第2期。

    57社會學家孫立平有如下觀察:1980年代初、中期有個“朝向共同富裕的趨勢”,社會中的絕大多數人口都是改革的受益者,出現了所謂“共同富裕”的局面。社會中的邊緣地帶出現了興旺的氣象和發展的生機。參見孫立平《斷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第59—60頁。

    58[英]雷蒙·威廉斯:《鄉村與城市》,韓子滿等譯,商務印書館2013年版,第401—402頁。

    60李洱:《尤瑟納爾〈死者的乳汁〉》,《青春》2022年第12期。

    [作者單位:曲阜師范大學文學院]

    [本期責編:王 昉]

    [網絡編輯:陳澤宇]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黑人巨大videos在线| 小明发布永久在线成人免费| 国内一级野外a一级毛片| 国产免费AV片无码永久免费| 国产男女猛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6080yy午夜不卡一二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色蜜蜜麻豆| 狂野欧美激情性xxxx| 国产精品视频久久| 国产三级日产三级韩国三级|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亚洲| 亚洲AV无码AV制服另类专区| 国产三级在线观看专区| 成人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8精品| a级片免费电影| 日韩在线观看第一页| 看久久久久久a级毛片| 女人18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一二区| 久久综合视频网| 天堂中文字幕在线| 精品国产三级a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久久一区二区| 美美女高清毛片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二区| 健身私教弄了我好几次啊| 日本在线色视频|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不卡| 国产激爽大片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www在线|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按摩| 91麻豆精品国产片在线观看| 天堂在线免费观看中文版| 夫妇交换性3中文字幕| 欧美乱妇狂野欧美在线视频| 色欲香天天天综合网站| 国产精品视频a| 国产香蕉尹人综合在线观看| 免费91麻豆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av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