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談 | 魏微:我所找的全來了,都在《煙霞里》
沉寂多年,作家魏微的長篇小說《煙霞里》一經問世,就廣受關注和好評。小說以編年體例戲仿史書,主人公田莊從出生到離世的41年人生在其中漸次展開:從呱呱墜地到爛漫童年,從青春叛逆到工作成熟,從懷抱夢想到疲乏倦怠,她的生命時空在李莊、青浦、江城、廣州之間延展,串聯起一個家族、一個時代的波濤洶涌與靜水微瀾。
魏微用細膩的生活流徐徐打開我們久未觸碰的歷史與記憶,在小說中巧妙處理1970年-2011年乃至更長時間里的中國經驗,完成了“一個人的編年史”。可以說,主人公田莊既是小說家魏微,也是生活中的你我。圍繞《煙霞里》,我們進行了如下對話。
《煙霞里》 魏微 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22年12月
張鵬禹:拿到小說,一般先看標題。能不能先談談這部小說的標題“煙霞里”?聽說它原來叫“一個人的編年史”,為什么改成了現在這個題目?
魏微:對,原名就叫《一個人的編年史》,我二十年前寫過《一個人的微湖閘》,也發表在《收獲》上,所以《收獲》責編鐘紅明老師一看這個題目就笑了,說,好熟啊。但出版社不滿意,先改名《山河故里》,報了中國作協的“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有一度,媒體也用《山河故里》做報道。但這個名字我又覺得不貼,因為故里、地域并不是這篇小說的關鍵,時間和人生才是。《收獲》發稿前,必須定題目,那時我小說還沒寫完,于是雜志社和出版社一塊想名字,想了上百個,程永新主編的思路是聲音,《合聲》《和聲》等,強調的是雙聲敘事。后來出版社把李洱也拉進來了,李洱的思路是女性視角,給起了《her》《雌》《雌伏》等。最后才確定了《煙霞里》,這有兩層意思:我的小說里原本有霞光的意象,晚霞、朝霞不止一次寫到;二是“煙霞”在中國古詩詞里是個常用詞,唐人王質有詩云“人事空懷古,煙霞此獨存”,把煙霞跟人生相關聯,這就點題了。后來王質的這句詩就用來當題記。人生短暫,生活永長,一代一代源遠流長;逝者如斯,煙霞獨存,有感喟之意。
張鵬禹:《煙霞里》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它在戲仿傳記的形式,“前序”的落款寫的是“《田莊志》編委會”,正文都是以年份為章節來劃分。我想這至少涉及編年體和紀傳體兩種史書的敘事模式,您為何選擇史書的形式來結構作品?是否呼應著中國小說起源于稗官野史這個古老的開端?
魏微:您說得沒錯,《煙霞里》確實是對中國史書的兩種敘事方式的戲仿。形式上是編年體,但敘事上又沒有嚴格按編年體來寫,很自由,采用倒敘、插敘、未來視角,人稱也不斷變換,時不時“我們”就會跳出來,切換得很頻繁,就仿佛真有那么一個寫作團隊,為故友在寫回憶錄,一切都是為了塑造人物之用,這就涉及紀傳體。可以說,《煙霞里》的皮相是編年體,骨相是紀傳體。這個形式的得來,倒也不是為了呼應我們稗官野史的小說傳統,而是這些年我一直都有讀年譜的習慣。
張鵬禹:這樣的結構方式應該給寫作帶來不小的難度,比如要均勻地排布每一年的事,讓每一年都有的寫。但實際上如果是我自己回憶的話,有很多年份都不知道有什么可值得記住的東西。如果田莊有現實原型的話,是否還需要強大的虛構力量去補充她的現實人生?
魏微:編年體看上去難寫,確定開寫的時間我也犯愁,而且每年萬把字左右,我拿什么來填充啊?但只要按照人物的成長邏輯寫下去,語言、語調找準了,人與事就會不斷地生出來。這篇小說后來寫到五十多萬字,已算克制了,如果依著小說的自身邏輯,可能會更長。人生幾十年,這中間得經過多少事、遇上多少人?風風雨雨,跌跌撞撞,誰的人生不是一本風起云涌的大書?
張鵬禹:聽說您寫過一部《梁啟超傳》,能否介紹一下這本書的情況,它與《煙霞里》這本“田莊傳”有什么關聯?
魏微:《煙霞里》之前,我在寫《梁啟超傳》,埋首故紙堆里已經好幾年了。為什么要寫《梁啟超傳》?首先,對他這個人很感佩,梁啟超充滿人格魅力;其次,他是打開中國近現代的一把鑰匙,晚清民國的重大事件,他基本都參與了,是個影響歷史進程的人。他的老師康有為也影響了歷史進程,但康有為不足以成為鑰匙。康有為在性格上比較激進,而梁啟超正好相反,少年老成,為人練達。從來都是康梁并稱,有觀點說,沒有康有為就一定沒有梁啟超;我的觀點正好相反,沒有梁啟超,康有為也不足以成為康有為,他將默默無聞,終老于街巷。師徒兩人算是相互成全吧。
開始我只是想寫寫康梁關系,從文學的角度來解讀人的性格是怎樣直接或間接影響了歷史進程。一旦開寫就發現不是那么回事,太復雜了,我的筆力根本駕馭不了。我又未經歷史學的訓練,只有一點文學家的對于“人”的認知,讀了幾本康梁著作后,不知深淺就開始寫了,后來越寫越麻煩,因為新材料不斷涌現,把舊材料給否了。起頭我在讀康有為的《我史》時就已生出疑惑,口氣太大了,疑心他是在吹牛,后來發現似乎真的如此。直到這時,我才想起歷史是要對照讀的,于是就放下寫作,去讀茅海建的著作。他也是半路介入戊戌史,原本指著三五年就脫身,誰知一陷進去就是二十年,恐怕現在還在里頭呢。要不是人文社來約稿,我怕自己也出不來,戊戌史淹死我這樣一個歷史小白綽綽有余。但一旦逃出來了,就發現受益匪淺,光一個戊戌變法,人來人往,上到王侯將相、下到底層百姓,中間還夾著知識分子這個群體,全連在一起了。光讀年譜和傳記,我都沒讀全呢;而這,只是梁啟超一生中的某一年,他后來經歷的重要事件可不止這一件。你說他的傳記我怎么寫?廢章十幾萬字現在還在電腦里,重新撿起來還須攢點勇氣。
寫廢了的《梁啟超傳》直接成全了小說《煙霞里》,編年體、紀傳體,人際關系,多線頭,廣角敘事……我把《煙霞里》當歷史寫,正如我把《梁啟超傳》當文學寫一樣。兩者之間是這么個關系。
張鵬禹:有學者在《煙霞里》的研討會中表示,這部作品有自敘傳的因素,小說中田莊這個人物,是否某種程度上構成了小說家魏微的鏡像?
魏微:田莊和小說家魏微的關系,有點類似方鴻漸和錢鍾書,恰好我在寫《煙霞里》時,手邊就擺著《圍城》。你說方鴻漸是不是錢鍾書的鏡像?我覺得是。但我們不能因此認為《圍城》是自敘傳,只能說,錢鍾書寫了他熟悉的人群、熟悉的生活,這是一篇純虛構小說。他貼著自己寫,雜取種種合成一個。
張鵬禹:如何理解田莊這個人物?記者舒晉瑜在采訪您的文章中寫道,“主人公田莊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視為魏微,也可以視為你或我。一個女人半生所經歷的重要節點,她都寫到了。”您在塑造田莊的時候,是否有意把她作為一個從農村走出來的70后知識女性的典型?
魏微:田莊的出身,在她那代人中應該有代表性。70后或多或少有些鄉村記憶,哪怕是生長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俗話說,皇家還有幾門窮親戚呢。更別說70后一代人,父輩中有不少是當過知青的,與鄉村總關情,脫不了干系。田莊算不得真正的鄉下孩子,她從小就周游于城鄉間,我后來給她的定位是縣城姑娘。縣城在中國是個特別的存在,人口基數很大,縣城在大城市的人看來,是個鄉里鄉氣的地方;可是在鄉下人看來,那是個了不得的地方。小說里有一個詞叫“上縣”,一個“上”字,高低立現。鄉下人眼里的縣城人,就像在云端一樣,以路遙的小說為證,鄉下男青年的最大理想就是娶個縣城姑娘,這是他們夠得著的理想,也是高不可攀的理想。總之,縣城是介于城鄉之間的一個存在,這就決定了縣城人有一個基本特征,有時挺傲、挺自尊,什么都不放在眼里,人家自小也是見過世面的,落在鄉下人眼里,也是天仙一般的人物。是這么個心理。同時他們又有質樸的一面,他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可能都是鄉下人,他們與鄉下的關系剪不斷。在文學表達上,縣城作為地域可能會占些便宜,作為城鄉結合部,它把中國的城鄉有效地銜接起來,兩邊都沾一點兒,寫起來就會有張力。《煙霞里》把田莊的出身定位于縣城姑娘,正是出于這樣的考慮,順帶把中國的城鄉都給寫了。我覺得她身上有普泛性。我也愿意更多的讀者從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找到自己熟悉的記憶。
張鵬禹:除了主人公的知識分子身份外,我想她更重要的身份是女性。有人注意到這部作品中強烈的抒情性、女作家細膩的筆法以及各式人物所散發出的溫度,您認為其中有哪些女作家的特質?能否從女性寫作的角度談談這本小說?
魏微:首先是語言。語言一看就是女作家寫的,那個腔調、口風,男作家發不出那個聲來。出版社曾為《煙霞里》開過改稿會,李洱參與其中,改了我幾句話,改得挺好,更簡潔了,但我后來又改回來了,因為那不是我的話,腔調不對,那是李洱的話。對于一部作品來說,可能腔調才是最重要的。《煙霞里》因為種種原因改動很大,我讀到成書時,可能比讀者還晚些,五十多萬字的一本厚書,我忘了我是怎么寫出來的,但哪怕改動我一個字,我都記得牢。不是說我的文字動不得,也不是說改得不好,而是腔調變了,那不是我的發聲。有時我寧愿被刪都不愿被改,就是為了保有自己的聲音。這是語言上的。至于你說的細膩筆法,卻不獨為女作家所有,好作家都有細膩處,曹雪芹不細膩嗎?錢鍾書不細膩嗎?還有你說的抒情性,不止一人提到了這一點,這里我回應一下:我的本意是反抒情的。但是積習難改,年輕時對文字太有感情了,不自覺就會在寫作時帶出來;到了中年,感情淡了,其實田莊長到三十多歲以后,小說的話風、語調就變了,看人閱世,時有嘲弄。我疑心是讀《圍城》讀的。并且人到中年,也沒法假裝自己是個傻白甜,看一切都溫情脈脈,不是這樣的。人間從來就有惡意,既然有,那就寫出來。
一個女作家寫了一本女主書,是很容易被貼上“女性主義”標簽的,我在寫作時就意識到了,一直試圖在往回拉,我不愿被貼標簽。小說寫到2000年后,有部分章節涉及對于“女性主義”的探討,我的女性朋友提醒我,讓我千萬避雷,不愿我被攻擊。我后來適可而止,打住了。不是因為怕,而是我不愿這篇小說成為話題,成為標簽,為“主義”所局限。田莊縱然是個知識女性,很獨立,但“女性主義”這個詞卻不足以概括這篇小說。
張鵬禹:對于宏大敘事,相信當下很多作家都是保持警惕的。但是我們卻從《煙霞里》中讀到了另一種宏大,可以說是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家族的波瀾壯闊。您在小說中寫田莊跟魏微說,“你將來可以寫這個,一個人出生入死,中間幾十年,他怎樣去活,這是個問題。要寫得很繁茂、很熱鬧,各種跌跌絆絆、人來人往,各種傷心、搖擺、痛苦,末了一聲嘆息。每個人都不一樣,但說到底,每個人又都大同小異。這才是人生啊。”在和平發展的年代,個體生命很大程度上難言波瀾壯闊,它又如何構成小說的戲劇沖突?小說為何給我們一種滄桑感?
魏微:您說的沒錯,平凡人的一生確實很難說波瀾壯闊,上上班,過過小日子,結婚生子,沉墮于日常里,全是一日三餐、雞零狗碎。某種程度上,這也正是《煙霞里》的主題之一,田莊也確實在過這樣的生活。但波瀾壯闊,也得看怎么理解。很多人是一陣陣的。我有一陣在家當專業作家,有一天坐在電腦旁突然悲從中來,感覺自己被什么東西吞沒了,壓垮了,時間長河,浩浩湯湯,而我就身處其中,那么渺小,有時都喪失了抗爭的勇氣;有時我會照鏡子,不是出于愛美,而是跟時間相勾連,我就想,人的容貌怎么會發生那么大的變化呢?我跟從前還是一個人嗎?就覺得很神秘。時間、人生、衰老都很神秘,甚至充滿魅力,因為它無解。這些一陣陣的情緒,我相信每個中年人都有過,這些情緒在我看來都挺震憾的,挺波瀾壯闊的,因為走心了,很動人;一個人坐在屋里,內心生出大波瀾,屋外又是社會生活的層巒疊嶂,有時陡峭,有時綿延,而我們每個人都置身其中,都是一體,這么想的時候,有時會神癡目呆,就覺得人生很迷人。
《煙霞里》并不以故事性取勝,小說的重心還是在塑造人物,如果有戲劇沖突,也是家庭成員之間因為性格、價值觀不合而引發的爭吵,全是些雞毛蒜皮,每家過日子都會遇上的。很多朋友告訴我,《煙霞里》的可讀性很強,我年輕時寫小說,“日常”就被認為是我寫作的一個關鍵詞,《煙霞里》可能更進了一步,全是些雞零狗碎,可出版社的反饋是,讀來并不乏味。我自己寫的時候也會禁不住笑出聲來。我一個詩人朋友告訴我,我寫了最“村”的日子,最“潑”的生活,有時還會暴粗口,難得是寫得不土、不俗。這在我就是莫大的安慰了,可能是語言有些特點,雖然是口語化的,還常用俚語。
張鵬禹:《煙霞里》看似是給人物田莊作傳,但是有很大篇幅寫的都是她的上一代、上上代人,或者說田莊的家族,這樣就勾連起廣闊的時空。通過家族寫時代,是不是一種比較典型的中國故事寫法?或者說認識中國社會的一種角度?
魏微:是的,田莊雖然是女主,但我寧愿將《煙霞里》看作是一篇群像式的作品。寫到中間時,我的責編說,這篇小說的女主是田莊媽,孫月華才是真正的大女主。就好比田莊是個樹樁,雜七夾八帶出很多人來,枝枝葉葉我都得寫,我希望《煙霞里》是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我在我這一代作家里,算是對家族題材比較感興趣的,也有深入探討的熱情。親情關系,家庭的權力結構,家長制,這些在我看來都特別“中國”。小說里有一句話,家是最基本的構成單位,在中國,一切都可以拿家來形容換算。家族題材本身是個大礦,深挖下去,可以觸及到中國文化的根本,畢竟幾千年來,我們就是這么生活的,一代代通過家庭、家族繁衍擴張,血脈相連,這是中國文化的根本。“家”在中國跟在國外完全不是一個概念,老外淡得很,親情關系可以撇得很清,中國人做不到,一團亂麻。
張鵬禹:《煙霞里》還是一部有年代感的小說,比如講到1977年恢復高考、改革開放、上世紀90年代南下打工潮、2001年中國加入WTO,凝結了一代人的集體記憶,小說如何處理個體記憶中的歷史?如何關聯時代?而不是只將時代作為一個背景?
魏微:這確實是個問題,因為并不是所有的大事件都會跟田莊發生關聯,1976年的幾件大事,我設計了它跟田莊的關系,這是可信的。1977年恢復高考,她姑父考上了,這是間接關系,也算點題。改革開放關涉到每個中國人,這個寫來沒問題。但是何以我要寫美國“9·11”?它跟中國人有什么關系?我覺得有。“9·11”是個分水嶺,非但關涉美國人,也關涉中國人,關涉全世界;它不是死了幾千人的問題,也不是倒了幾幢樓的問題,而是世界格局變了,時代的精神氣質變了。“9·11”發生時我正在麥當勞,驚訝得不得了,覺得昏天黑地。我都驚訝了,我想田莊也會驚訝。也有人提出質疑,我對大事件的描述,能寫出什么新意來?當然寫不出新意來,我的本意也不在于新意,而是為了點醒,為了記憶。人們的忘性太大了,如果不是寫《煙霞里》,很多事我也忘了。“9·11”忘了,中國加入WTO忘了,汶川地震忘了,北京奧運會忘了……全忘了。昨天山呼海嘯,今天太陽照常升起,昨天的一切就等同于沒發生。我寫大事件,是為了提醒讀者,我們曾生活在怎樣的時代里,時而痛苦,時而歡欣,時而有榮光,時代的光照亮了每個人。那遠在天邊的,都有可能是你的,會跟你發生關系,哪怕是隱秘的關系;那邊蝴蝶拍翅膀,這邊會刮起龍卷風。世界萬物均為一體,均有關聯。區別在于,有些是直接關聯,像改革開放;有些是間接關聯,像“9·11”。
張鵬禹:說幾句題外話,您的《化妝》《大老鄭的女人》《一個人的微湖閘》等都是當代文學的重要作品。2004年,剛剛34歲,您就獲得了魯迅文學獎,可以說是成名很早。后來2012年在《花城》發表了《胡文青傳》之后,差不多有10年沒有新作問世,您是否在尋找寫作的突破方向?
魏微:是的,《煙霞里》就是突破的成果。十幾年來的經驗積累,對于社會、時代、人生的認知,攢了那么些話,一直在尋找突破口,找語言、找腔調、找形式,一直找不到。或者找到了這個,那個又不來,直到2021年,它們全來了,匯成了語言,都在《煙霞里》里。
張鵬禹:哪些作品和作家對您寫作《煙霞里》產生了比較重要的影響?
魏微:太多了。案頭書有十幾本,撂了一堆。每天都翻的書是《紅樓夢》和《圍城》,這兩本書都是群像寫得好,多線頭的人物關系,筆墨有條不紊,特別老辣。凌志軍的《變化》對這篇小說影響至深,他對于20世紀90年代的生動描述,給《煙霞里》提供了壯麗的時代底色。
作家簡介:
魏微,1994年開始寫作,迄今已發表小說、隨筆兩百余萬字。作品曾登2001、2003、2004、2006、2010、2012年中國小說排行榜。曾獲第三屆魯迅文學獎、第二屆中國小說學會獎、第十屆莊重文文學獎、第九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獎、第四屆馮牧文學獎及各類文學刊物獎。部分作品被譯成英、法、日、韓、意、俄、波蘭、希臘、西班牙、塞爾維亞等多國文字。現居廣州。
記者簡介:
張鵬禹,編輯、記者,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曾于《長江文藝》《作家》《名作欣賞》《長江叢刊》《青年作家》《光明日報》《文藝報》《中華讀書報》《文學報》等報刊發表文學評論若干,參研省部級科研項目兩項。曾獲丁玲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