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石峁文學獎花開塞上 ——頒獎盛典在陜西神木舉行
這個葳蕤生綠的夏日,塞上名城神木因文學而煥發蓬勃生機。5月11日晚,由魯迅文學院為學術支持單位,陜西省作協為指導單位,中共神木市委、神木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共神木市委宣傳部、神木市石峁遺址管理處、神木市文聯承辦的首屆石峁文學獎在神木大劇院舉行頒獎典禮。
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首屆“石峁文學獎”終評委員會副主任邱華棟出席頒獎典禮并致辭,中共榆林市委常委、神木市委書記楊成林致歡迎辭,魯迅文學院常務副院長、首屆“石峁文學獎”終評委員會執行副主任徐可介紹了石峁文學獎相關情況。中國作協副主席、中國作協軍事文學委員會主任徐貴祥,陜西省作協主席賈平凹,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長徐劍,八一電影制片廠原廠長柳建偉,《小說選刊》副主編顧建平,魯迅文學院副院長周長超,《中國藝術報》社副總編輯余寧,陜西省作協副主席、《延河》執行主編閻安,陜西省作協副主席、榆林市作協主席龍云等出席典禮并為獲獎者頒獎。頗具地方特色的詩朗誦、陜北民歌、古典舞等節目將典禮現場氣氛烘托得莊重而熱烈。
邱華棟致辭
邱華棟代表中國作家協會對首屆石峁文學獎的舉辦和獲獎作家表示祝賀。他在致辭中說,創辦石峁文學獎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推動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具體體現,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的生動實踐。
邱華棟表示,當代中國,江山壯麗,人民豪邁,前程遠大。輝煌壯麗的新時代,正在呼喚能夠感應時代精神、體現時代高度的作品;波瀾壯闊的城鄉巨變,為新時代文學提供了廣闊的生活圖景和豐厚的寫作資源。石峁文學獎選擇在神木頒出,使得這一獎項在黃土文化、黃河文化、紅色文化、長城文化、草原文化的交融下,呈現出更加包容、樸素、溫暖的情懷。希望通過石峁文學獎凝聚更多創作力量,激發更多創作潛能,引領廣大作家,以強烈的歷史主動精神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熱忱描繪新時代新征程的恢弘氣象,書寫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用跟得上時代的文學精品,開拓文藝新境界。以新鮮光亮的文學力量,激發廣大人民投身民族復興偉業的昂揚斗志與堅定信念,給偉大時代留下偉大作品,為偉大人民奏響偉大樂章,向人民、向時代、向歷史交上優秀的文學答卷。
楊成林致歡迎辭
楊成林在致辭時表示,創辦石峁文學獎,是神木致力于文化發展、挖掘不同于煤炭的另一種“新型資源”,必將對石峁“申遺”以及繁榮文藝高質量發展、培育高層次人才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選擇在神木舉行首屆石峁文學獎頒獎典禮,既是向石峁遺址致敬,又是向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的文學致敬,更是逐夢者面向新征程的重新出發。在推進石峁“申遺”進程中,在強化陜北文學史詩創作中,在激勵神木文學新人創作中,在不同地域精神和文化的對接中,是一種意義深遠的尋找,更是意味深長的相逢。
徐可介紹石峁文學獎相關情況
徐可談到,石峁文學獎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旨在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石峁“申遺”進程,全方位描繪新時代的恢弘氣象,全景式謳歌新征程的火熱實踐。希望獲獎作家們的優秀文學作品在時間長河中,引領文學發展和文化傳承,同時也期待通過包括頒獎典禮在內的一系列工作,進一步擴大石峁文學獎的社會影響力和傳播力,在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火熱實踐和歷史進程中,為新時代文學的繁榮發展貢獻力量。
首屆石峁文學獎獲獎作品中,東西《回響》、阿瑩《長安》獲長篇小說獎。王樵夫《石榴紅了》、秦汝璧《后遺癥》獲中篇小說獎。朱山坡《薩赫勒荒原》、梁慧賢《聽說城南花已開》獲短篇小說獎。王劍冰《塬上》、簡默《時間在表盤之外》獲散文獎。盧衛平《瓷上的火焰》、陸健《洛水之陽》獲詩歌獎。呂錚的長篇小說《縱橫四海》、和曉梅的中篇小說《落地生花的銀》、包倬的短篇小說《紅妝》、向迅的散文集《與父親書》、段若兮的詩集《春山空靜》獲提名獎。
據介紹,魯迅文學院作為首屆石峁文學獎學術支持單位,具體負責作品的征集、遴選、評審等相關工作。今年2月,首屆“石峁文學獎”參評作品征集啟事發布。魯迅文學院高度重視評獎工作,與主辦方神木文聯協同聯動,為高質量完成首屆“石峁文學獎”的作品征集、初選、評審和發布工作做出了積極努力。文學獎征集和初評階段,評獎辦公室收到大量參賽作品,反映出廣大作家的熱情參與和響應。評獎辦公室對征集的作品均進行了嚴格的資格審查,最終確定符合條件的參評作品共計246部,其中:長篇小說61部、中篇小說30部、短篇小說49部、詩歌47部、散文59部。4月10日《首屆“石峁文學獎”評獎辦公室公告》發布,經過為期6天的公示后,初評委員會在對入圍作品認真審讀、討論和初評基礎上,于4月17日投票表決產生50部(篇)初選作品,其中每類獎項各10部(篇)。初評結束后,發布《首屆石峁文學獎評獎辦公室公告【第2號】》,對進入終評的作品進行為期5天的公示。公示期間,終評委員會各位評委審讀了所有通過初選的作品。
首屆“石峁文學獎”終評委員會由中國作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吳義勤擔任評委會主任,邱華棟擔任評委會副主任,徐可擔任評委會執行副主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李洱,人民日報海外版副總編輯李舫,魯迅文學院副院長李東華,《小說評論》主編楊輝,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何向陽,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張清華,《人民文學》副主編徐則臣,魯迅文學院教研部主任郭艷等擔任評委會委員。
在4月27日的終評會上,評委們以公開、公平、公正的態度,以忠于文學本身的情懷和理念,深入分析和討論作品的藝術性、思想性和文學價值,嚴格把好作品的政治關、質量關。所評選出的獲獎作品兼顧了思想性藝術性相統一,凝聚了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
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邱華棟,中共榆林市委常委、神木市委書記楊成林為長篇小說獎獲得者東西、阿瑩(代領)頒獎
魯迅文學院常務副院長徐可,榆林市文聯黨組書記、主席雷晴初為中篇小說獎獲得者王樵夫、秦汝璧頒獎
陜西省作協主席賈平凹、神木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李文江為短篇小說獎獲得者朱山坡、梁慧賢頒獎
中國作協副主席徐貴祥、神木市人民政府市長段智博為散文獎獲得者王劍冰(代領)、簡默頒獎
魯迅文學院副院長周長超、神木市政協主席毛曄為詩歌獎獲得者盧衛平、陸健頒獎
陜西省作協副主席龍云、中共神木市委副書記索軍虎為提名獎獲得者呂錚、和曉梅(代領)、包倬(代領)、向迅、段若兮頒獎
頒獎典禮當日,還舉辦了“石峁文學助推文旅發展座談會”。與會嘉賓有感于神木悠久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從彰顯國家文化自信的戰略高度出發,理解詮釋石峁的文化價值,立足文學,暢所欲言,就文學助力石峁遺址的開發利用、文旅產業發展等議題展開深入探討。
座談會現場
(本文圖片由活動主辦方提供)
首屆石峁文學獎授獎詞
東西《回響》授獎詞
東西的長篇小說《回響》敘事綿密,富有張力,表面風平浪靜而內里波瀾萬丈,于廣闊復雜的生活世界和細膩幽微的內心風景的交互激蕩中,盡顯外部世界的橫無際涯和內在世界的幽深莫測。個人與社會、自我與他者,理智與情感、表與里、詞與物、罪與罰、愛與被愛皆呈現出無盡的闡釋的可能。東西因是回應著人類文學的核心命題——經由對人性的不懈勘探和對命運的嘗試性把捉,彰顯此在的人的限度和自由。
有鑒于此,特授予東西首屆石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
阿瑩《長安》授獎詞
阿瑩的長篇小說《長安》以近50萬字的篇幅,講述了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初期到1978年,籌建共和國第一代軍工企業的歷程。這部鑄魂立傳式的著作,呈現了難得一見的神秘的軍事工業場景,表現了共和國第一代軍工人,用熱血和生命投身軍事工業發展的艱辛,演繹出國家與個人交融、戰爭與和平交疊、個人感情與世俗爭斗交織的時代傳奇。小說以高超的敘事技巧和恣肆的敘事激情敏銳捕捉了西北文化的精神特質,深刻地注釋著其背后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關注著陜西對于中華文明發展和中國歷史進程所具有的標志性作用。
有鑒于此,特授予阿瑩首屆石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
王樵夫《石榴紅了》授獎詞
王樵夫的中篇小說《石榴紅了》以沉郁樸素的文字敘述了牧民耿天寶一家在胡吉格爾山種草植樹、造林治沙的感人故事。文本摹寫了牧民們對于大地、草木與自然生靈的真摯情感,對于那片土地樸實無華的付出與奉獻。新時代的牧民們正以環保理念重塑青山綠水的美好家園。在西北野地的滄桑與粗獷中,天、地、人重新以和諧、統一、可持續的方式實現時空與生命的輪回。
有鑒于此,特授予王樵夫首屆石峁文學獎中篇小說獎。
秦汝璧《后遺癥》授獎詞
秦汝璧的中篇小說《后遺癥》用清冷、憂傷亦不乏溫情的文字,深度呈現了年少時充滿恥感的經驗如何蟄伏在生命深處,成為經久不愈的創傷。她以強大的共情力,為那些在都市漂泊奮斗的鄉村女孩緊閉的內心,撬開了一絲縫隙,以文學的光亮撫慰和治愈女性的成長之痛。
有鑒于此,特授予秦汝璧首屆石峁文學獎中篇小說獎。
朱山坡《薩赫勒荒原》授獎詞
荒原的故事難講,非洲荒原的故事更難講;好人的故事難講,非洲荒原上不同膚色間的好人故事尤其難講。朱山坡講好了這個故事。汽車行駛在薩赫勒荒原上,援非的中國醫生與尼日爾司機聊起共同的熟人,因勞累而犧牲的另一位援非醫生老郭。途中偶遇司機的兒子,由此談及司機的母親,老太太一直感念的正是救助過她的醫生老郭。長路漫漫,荒涼貧瘠的背景下,人物的寥寥數語和回憶勾連,點染出的卻是一篇體恤生命、熱血相助的大文章。何為人類命運共同體?薩赫勒荒原上的這個援非故事就是。如何以短篇小說的方式書寫人類命運共同體?《薩赫勒荒原》提供了某種典范。
有鑒于此,特授予朱山坡首屆石峁文學獎短篇小說獎。
梁慧賢《聽說城南花已開》授獎詞
梁慧賢的短篇小說《聽說城南花已開》以沉靜舒緩的筆調敘述了一個女子九十三年的人生和命運。文本摹寫了溫婉的妙齡少女、甜蜜芬芳的愛情、波云詭異的時代、形形色色的人及人性的幽明難辨。有形的家可能會被私欲、貪婪和強權所摧毀,然而愛以及相愛的人卻能夠在命運的夾縫中堅韌地互相守望。在詩意的獨白與傾述中,文本意蘊深沉真摯,飽含對于人之為人的靈魂拷問。
有鑒于此,特授予梁慧賢首屆石峁文學獎短篇小說獎。
王劍冰《塬上》授獎詞
一種感情維系,一種血脈因緣,一種精神追尋,一種家國情懷,王劍冰的散文集《塬上》以對故土的發現和對生活的重述,為我們展現了中原的深厚與壯麗,鄉村的四季時光,平原的傳統風物,在他的筆下煥發新生,我們在閱讀時能真切感受到文化的記憶與生活的脈絡以及作家的敬畏和虔誠,“故鄉處于大地的中央”,這句詩一樣的感嘆在王劍冰的書寫中所獲得的文化自信,讓我們領略深遠的大地氣息同時,也望見了語言塬上的非凡氣質。
有鑒于此,特授予王劍冰首屆石峁文學獎散文獎。
簡默《時間在表盤之外》授獎詞
簡默的散文集《時間在表盤之外》,將個人生命史融入世間萬物,將世間萬物作為個人成長的內容。從黔南到魯南,從平原到高原,簡默將空間變成時間,再將時間轉換為空間。簡默從容自若地打開了時間的縫隙,洞悉著生命的秘密,以深情地呈現生與死的相互眷戀,愛與愁的相互凝視。由此,簡默的寫作成為反抗遺忘的方式,并最終表達出對世界的感激。
有鑒于此,特授予簡默首屆石峁文學獎散文獎。
盧衛平《瓷上的火焰》授獎詞
盧衛平的詩歌平實中異峰突起,素樸中情愫流淌,讓閱讀者記憶深刻。《瓷上的火焰》展示了詩人豐富的人生閱歷,作者常常于生活的不經意處找到詩意,并且不動聲色表達出來。盧衛平的詩歌寫作技巧的背后,是其已臻于自由的寫作狀態。詩人對于敘事的細節描寫,有很強的代入感,哲思的提升自然而然,毫不違和。更為可貴的是,他的詩歌充滿著深切的悲憫、深刻的觀照,這是這個時代我們所需要的帶著溫度的詩行。
有鑒于此,特授予盧衛平首屆石峁文學獎詩歌獎。
陸健《洛水之陽》授獎詞
陸健詩集《洛水之陽》在當代詩歌中極為特別。它不僅是詩人個體對在洛陽度過的生命歷程的綿綿顧念,也是詩人對盛有民族記憶的歷史古跡的文化深思。“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由此,那一篇篇與歷史的洛陽、文化的洛陽、生命的洛陽有關的詩歌,簡樸真摯,直抒胸臆,卻同時有著血肉的黏連與骨骼的硬韌。洛陽在其詩中溫情脈脈而又搖曳多姿。這是一個詩人對其生命與文化的雙重空間的打開,詩集建筑性的結構又讓我們看到了時空糾纏交融的文化之城,文化古都洛陽在詩人個體與群體、歷史與想象的書寫中煥發出新的獨特的生機與活力。
有鑒于此,特授予陸健首屆石峁文學獎詩歌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