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村里,和鄉親們一起創業
6月,茂密的紫葉李綿延道路兩側。李家莊村的棗樹開滿黃色的小花,蜜蜂尋香而來。
我來李家莊村拜訪李福強。他正給游客講解村里的紅色歷史。來村里接受紅色教育的人一撥又一撥,講解員忙不過來,他便當起了義務講解員。
李福強是河北省晉州市晉州鎮李家莊村的第一書記。當年,他放下鐵飯碗回到農村帶領大家創業。后來,為了家鄉的發展,他又第二次回村,和鄉親們一起奮斗。
由落后村到“幸福村”“文明村”“文化村”,李家莊村有故事,李福強也有故事……
一
說起幾十年前的李家莊村,許多鄉親記憶猶新:一條街,狹窄小土道,汽車進不來,只能騎自行車。如今,路面全部硬化,再沒坑坑洼洼;廣場上立著音樂噴泉,村里的老人在廣場邊活動腿腳。
回憶家史,李福強說,當年家里人口多,父親種地拉扯一家,日子緊巴巴,年成不好的時候糧食打不夠,家里吃了上頓沒下頓。這讓他自幼就立下脫貧奔富的目標。中學畢業后,他進了縣里一家工廠當工人。
1984年,二十四歲的李福強回到李家莊村,出任村支書。
村民議論紛紛:這個位子不好坐!三十萬元欠款,是上任留下的“家底”。而此時,李福強在廠里已是車間主任、廠長助理,工作得心應手。放著鐵飯碗、正式工不干往村里跑,這在當年引起不小轟動。
村里窮,村集體無收入,村民出門在外都抬不起頭。新官理舊賬,李福強當了支書,首先想還清欠款。他從廠里出來,知道現在辦廠能賺錢。但辦廠需要資金,欠款還沒還,怎么辦?
父親為他擔心,妻子替他上火,老母親為他掉淚:“放著好好工作不干,回來受罪?”倔強的李福強不吭聲,坐上綠皮火車,到南方訪親探友求支持。
功夫不負有心人。李福強找到擔保,用“賒”來的設備辦起第一個村辦食品廠。僅一年,就把廠子辦得紅紅火火,還了三十萬元欠款,還了賒的錢,當年還給村民發了月餅……
收麥季,鄉親們握著鐮刀走向麥田,一幅前所未見的景象出現了:一臺臺小麥收割機停在麥地邊。李福強站在一邊興奮地說:“以后,咱村收麥告別鐮刀!”過去拔麥割麥,手上起老繭、掉層皮,麥子收下來人要掉幾斤肉。有了農機,鄉親們實現了機耕、機播、機收,提前嘗到現代化的滋味。
李福強相繼創辦了地毯廠等十多個村辦企業,村民不誤農活兒,不出村到村辦廠掙一份工資,零花錢、孩子上學錢、老人養老錢都有了。他也成了遠近聞名的能人,干事創業的能力得到上下認可,回村十年后調到鎮里任副鎮長,又從鎮里到晉州市,一干又是十多年……
二
李家莊村地處城鄉接合部,晉州市城市發展到這里,阻力重重。組織找到擔任市政府房屋土地征收補償辦公室主任的李福強,希望他把村里的工作也挑起來,讓李家莊村“進了城”,融入“城市圈”。
2015年3月,李福強回到李家莊村擔任村支書。這是他離開村子多年后,第二次回村任“村官”。
李福強回來,是村里鄉親一直期盼的。李福強調到鎮里后,他一手辦起來的十多個村辦企業相繼關門。鄉親們議論起來,還是最認李福強:“要是他不離開,咱村早變模樣了!”
“群眾選我當干部,我當干部為群眾!”回村那天,李福強在筆記本上為自己寫了這樣一句話。
村黨員會上,他和大家聊家常,問道:“大家有啥目標?”
這個說“吃飽飯”,那個說“住新房”,還有人說“早點抱上孫子”,大伙兒大笑。
鄉里鄉親,說不出什么豪言壯語,講的都是柴米油鹽、吃飽穿暖的家常話,但這要求未免太低了。李福強回來,就是想讓村子有更大的“目標”。
幾天后,他將自己總結的幾句話寫在了村委會墻上:
“有目標的人睡不著,沒目標的人睡不醒,因為不知道起來干嗎,生命只有干出來的精彩,沒有等出來的輝煌。”
李福強就是個有目標的人。他提出:三年小變,五年大變,十年巨變。他帶領村干部和村民,硬化拓寬村主干道,修下水道,鋪設地下灌溉管道,解決污水遍地流和澆地難,裝路燈,建村圖書室、健身廣場……“目標”一個個成了現實。
村里還投資建了婚禮廳,里面空調、音響齊備。村里結婚在婚禮廳辦,不用去酒樓飯店,不用自己支大棚借桌椅板凳,一場婚禮能為村民節省兩萬元。為改風氣,他辦起“孝道餃子宴”,親自包餃子,把全村年歲高的老人請到一起吃孝心餃子。
外出打工的人越來越多,留在村里的人,能不能守著家門口掙上錢?李福強有事兒沒事兒和老人們蹲墻根兒聊天。一走一問,發現村里“無形資產”真不少:民間小調“咳嗨腔”獨具特色、晉察冀野戰軍育英學校就在李家莊村誕生……
以前村里人光盯著土地,誰想過土地之外的資源也是資源?在李福強推動下,村里建起三個紅色紀念館。北街的墻全部白灰粉刷,請人把紅色歷史故事畫出來。了解到育英學校后來遷到山西太原,李福強又去太原育英學校“尋親”,邀育英學校的學生回來“認親”。再挖掘解放戰爭時期村民的擁軍故事,讓李家莊村的紅色歷史傳播給更多人。紅色旅游就這樣紅紅火火做起來了。
有了產業,就有了就業。大學畢業生趙謙謙嫁到李家莊村,放棄了城里的工作,當上村里的紅色解說員,多的時候一天講十多場,雖然辛苦,精氣神卻比過去足。她說:“村里發展紅色旅游,讓大家伙兒都找到了自信。”
愛黨愛國,愛村愛家,紅色歷史令村民自豪,也讓村子有了精氣神。
三
空話不說,“畫餅”的事兒不干,做事就要做得實打實,這是李福強的稟性。村民對他服氣:“福強有眼界,看得遠!關鍵是沒私心。人家不拿咱村一分工資,只為咱村好,讓咱過上好日子!就這一點,誰能做到?”
李福強每天早上4點多起來,繞村走圈兒,見了垃圾撿垃圾,見了雜草拔雜草,見了鄉親們微笑打招呼。老老少少見了他,親熱得好像一家人。
村民呂大嬸的丈夫癱瘓多年,家里因病致貧,住的還是幾十年前的土坯房。丈夫去世后,呂大嬸日子緊巴,看不到亮兒。過年,別人家紅紅火火,她家冷冷清清。突然院門被推開,她移步出屋,見是李福強。他帶來了村里給村民發的年貨,親自送上米面油和春聯。小院貼上春聯,立馬有了年味。
“房子有年頭了。過了年,村里幫你想想辦法。”李福強掏出一疊錢放到炕頭,“這是我自己的,有困難就說,村里會幫解決。”
自掏腰包看望困難戶,是李福強逢年過節必做的一件事。一出正月,李福強就為呂大嬸申報了危房改造,把土坯房蓋成新房。
身為村支書,李福強特別注意帶好黨員隊伍。每月村黨員義務勞動,李福強總是第一個到現場。每到這一天,黨員們不用招呼,扛著鐵锨掃帚自發就來,事事干在前面。他善待為村子做過貢獻的村干部,將歷屆村兩委聘為“顧問團”。村里大事小情,請顧問團討論,村委再討論,同意后交村民大會。威信,就這樣一點點樹起。
李福強身體不好,但為村里忙碌,整天不著家,跑項目辦手續都親自跟著。女兒心疼:“爸,你不缺吃喝,又不拿村里一分錢,別弄垮身體!”他憨憨一笑:“爸是共產黨員啊。”
李福強回村后,很多人沒想到的他想到了,很多想辦的、難辦的事情他辦了:《李家莊村志》出版,“咳嗨腔”成了石家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過年過節發米面油,紅白喜事村里管,大小節日有活動。村里風氣越來越正,閑暇日子里,村里閑逛打牌的人少了,吹拉彈唱的身影多了。
四
李福強為什么回村?很多人好奇。
李福強話不多,喜歡悶頭做事。但村子的變化為他“代言”,以前說三道四的人不說了,一些老牌先進村主動來“取經”,一個全新的李家莊村呈現在人們面前。
廉政文化有魏征公園,紅色文化有育英學校舊址和三個紅色紀念館,民俗文化有獲得市級非遺的“咳嗨腔”,李福強理想中的“李家莊村文化旅游圈”一步步成型。他要把進了城的人“拽回來”,讓他們在村里比城里活得還“滋潤”。
回村這些年,他個人和村子獲得榮譽幾十項:他被評為河北省優秀共產黨員、晉州市“功勛黨支部書記”,李家莊村被石家莊市評為“文明村”,被晉州市評為“特色文化村”……
李福強村支書任期已滿,此時他在市里也已退休,可以回市區安度晚年了,但是村里發展需要他。2021年4月,晉州市晉州鎮黨委研究決定,任命李福強為村第一書記,做好傳幫帶。
我和李福強走在村里,陪著太原來的育英學校的學生去育英學校紀念館。黃的棗花、紅的粉的蜀葵在村里時隱時現。風里有麥子的香氣。
麥子要開鐮了。布谷鳥叫此起彼伏,好聽著呢。我和李福強不約而同抬起頭,被這清脆的叫聲感染。
“你回村做了這些事,到底是咋想的?”
“報恩!黨培養了我,這份恩情,我無以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