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賈家莊這片熱土上
上世紀50年代末,曾有一部名叫《我們村里的年輕人》的老電影,風靡全國,講的是山西汾陽賈家莊的故事。編劇是“山藥蛋派”主要代表作家馬烽。影片中有一首歌曲,也曾風靡全國,名字叫《人說山西好風光》,由著名詞作家喬羽作詞。歌詞里有“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呂梁”的描述,交代了賈家莊的具體地理位置,就是兩山之間的一個山旮旯。
如果把村莊比作人,賈家莊生來就是個苦命的娃。有山靠不上,太行和呂梁,自古如嚴父般苛責,仿佛天立二山專門用來考驗人的生存意志,不出啥物產。有水無滋養,汾河遠遠地流過,雖滋養了萬頃良田和諸方百姓,卻偏偏離棄賈家莊而去,令一莊人望河興嘆。據說,這里曾經有泉?!斗谥莞尽酚涊d:明清時期,這里曾有一眼奇怪的泉,“平地渟淵湛澹,池圜如壁,其脈散漫衍流,無湍激聲”,故名悶泉。不知從何時開始,悶泉神秘隱匿,不再為這片土地提供滋養。日久,便無人知道此地有泉??蓱z的賈家莊,一個幾十戶人家的小荒村,舉目盡是“堿圪堆”“水圪洞”和“白毛堿地”,幸好還有甜苣、柳芽、蘆葦草“三件寶”作為食物不足的補充,才不至于鬧出很大的饑荒。
賈家莊的人天性倔強,不甘心世世代代聽天由命,受苦受窮。上世紀的農業合作化道路給賈家莊人提供了一個團結起來干大事的機會。為了實現一個共同愿望,打拼出能吃飽、穿暖、住得好的舒心日子,賈家莊的村民在村委會帶領下,相互激勵,相互帶動,凝成一個堅強有力的團體。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向身邊那片“光騙汗水不打糧”的堿荒灘發起挑戰,深翻、排堿、堆肥、熟地,大干10年,將“兔子不拉屎”的堿荒灘改造成了穩產高產的米糧川,糧食畝產由最初的183斤上升到畝產816斤,成為中國北方第一個糧食產量“跨長江”的村莊。
客觀地說,賈家莊的人不幸也幸。幸運的是自從新中國走集體化道路以來,就選出了一系列能代表村民意愿和利益的帶頭人。從最初的賈煥星、宋樹勛、邢寶山、趙玉芳,到后來的邢利民、邢萬里,歷任帶頭人都是一心想著集體、為了集體不惜犧牲個人一切的典范,也是堅持實事求是、反對形式主義和教條主義、以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和群眾利益為終極導向的典范。在他們的帶領下,賈家莊成為一個真正有集體意識的村子,大家都是一條心,干部只想村子的事情,群眾也只想村子的事情,沒有人為了個人利益置集體利益而不顧。
賈家莊的帶頭人愛惜、尊重群眾的勞動,不讓群眾白挖一鍬土,白流一滴汗,難也好,易也好,堅持每干一件事都要有實際效果。賈家莊的多種經營搞得紅紅火火,不僅開辦了粉坊、豆腐坊、酒坊、油坊等“八大坊”,而且利用“八大坊”的下游產品大力發展養殖業,到上世紀60年代初期,每年養豬400多頭,牛馬等大牲畜存欄數達到120多頭,成為遠近聞名的養殖大村。很多農村仍在溫飽線上掙扎時,賈家莊已經找到了適合自己和屬于自己的發展模式,率先富起來,群眾家家過上了“富得流油”的好日子。
賈家莊干部群眾的生產生活實踐作為一個集體經濟的成功案例,被當時來蹲點體驗生活的作家馬烽及時捕捉到了,于是在接下來的許多年里,作家把這里當作自己的文學富礦,不斷深挖,源源不斷地向人們呈現了那個時代的真善美以及這個村莊的靈魂和團結的力量。從1952年馬烽第一次到賈家莊起,在整整半個世紀的時光中,賈家莊和馬烽之間漸漸結下了血肉相連、靈魂相依的不解之緣。作家以村莊為家,村莊以作家為自己的家人,二者往來不斷,深度互動,在精神上相互依托,相互支持,互為滋養,成為文學和人民之間相互濡養的一段佳話。
馬烽所著的許多文學、藝術作品,如電影《我們村里的年輕人》,小說《孫老大單干》《飼養員趙大叔》《韓梅梅》《我的第一個上級》《老社員》等等都取材于賈家莊。至今,《我們村里的年輕人》的主人公高占武的原型武士雄仍健在。賈家莊也因為與文學結緣,成為一個遵循優良傳統、有理想追求和文化自覺的村莊。
后來的賈家莊真正實現了文化引領,做到了以文化推舉帶頭人,以文化引領人們的思想行為,以文化實施決策,以文化帶動、培育一代新人。最讓人感到驚奇的是,一個普通鄉村,竟然每年都舉辦征文比賽,讓村民們圍繞一個時期村里的重要工作、重大事件和重大變化抒發自己的情感,述說自己的感觸,發表自己的觀點。每次比賽都有眾多村民參與,一個3000人的村莊最多一年收到稿件1000多篇,可見參與面之廣,并且每次征文比賽都鄭重地評出一二三等獎予以獎勵。村民們文字簡樸、真誠,每一篇都是一個人情感和心里話的自然流露,都是一張清晰的面孔。匯集成書印刷之前,村領導給書取了個名字叫《村魂》。展卷細讀,洋洋灑灑的大量文字,竟然沒有絲毫重復和累贅之感,確實堪稱一個村莊的奮斗史和心靈史。讀過這些文字,不禁掩卷感慨,這村莊確實是一個有靈魂的村莊。
說賈家莊有靈魂,并非空口無憑。你到那里去看看,村里的年輕人幾乎都在村子做事,不僅本村的年輕人,就連外村的年輕人也爭著搶著到賈家莊來工作。外村的姑娘更是爭著搶著往賈家莊嫁。村子整天是一派生龍活虎、繁榮、忙碌的景象。
20世紀80年代初,農村普遍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汾陽縣318個村有312個村把土地全部分包到戶,只剩下賈家莊等6個村子遲遲沒有動靜。一位省里負責農村工作的領導在大會上毫不客氣地點名批評賈家莊。如果賈家莊領導班子考慮個人發展,就啥也別說,抓緊分田到戶;可是,賈家莊的老百姓這么多年就是靠大家擰成一股繩才戰勝了惡劣的自然環境,走上共同富裕道路,如果說破開就破開,大家就泄了氣,沒有了團結的力量。黨的優良傳統里不是有一條叫從實際出發嗎?賈家莊的實際就是干部、群眾一條心,不想單干。
在重大抉擇的關口,賈家莊當家人邢利民被卡到了一個尷尬的處境。一方面,作為村黨委書記,首先是代表群眾心愿和利益,這也是黨性要求,干部群眾都想不通,咋把大家握在一起的手強行分開?另一方面,上邊的政策雖然不符合賈家莊的實際,但也不能斷然違背。兩難之際,邢利民想到了時任省委宣傳部領導的馬烽,他覺得馬烽身居要職,又十分清楚賈家莊的情況,一定有一個可靠的建議。于是,邢利民立即從汾陽跑到太原,登門求取良策。馬烽認真聽了邢利民的想法,非常肯定地說,走共同富裕道路沒有錯,這是共產黨人的宗旨。搞包產到戶也沒有錯,目的是調動農民的積極性,為了讓農民富起來。從目標看是一致的,賈家莊已經在這條路上先行了一步,就沒有必要再走回頭路了。如果不分青紅皂白搞一刀切,又要落入形式主義的陷阱。最后,馬烽給出了響當當的建議:因地制宜。
有了馬烽這句話,邢利民心里就有了定盤星,他回到村里,排除一切雜念和干擾,牢記從實際出發和帶領村民共同富裕兩個要點,帶領班子成員在廣泛征求村民意見的前提下,拿出了一個切合賈家莊實際情況的“三田到戶、一集中、五統一”的方案?!叭锏綉簟本褪敲咳硕肿粤舻?、一分飼料地、六分口糧地,承包到戶,自主經營;“一集中”就是責任田連片集中,按勞動力能力承包;“五統一”就是集體統一機耕、統一調種、統一排灌、統一植保、統一收打。明眼人一看便知,賈家莊表面上是把土地分了一部分,但主體上是沒分的。對此,有人擔憂這個老典型會拖全縣甚至全省的“后腿”。但不管怎樣艱難,邢利民還是硬著頭皮堅持到底,他堅信:“帶領群眾走共同富裕道路不會錯,共產黨人的奮斗宗旨不就是要讓所有的老百姓都過上好日子嗎!”
給賈家莊送了四字箴言之后,馬烽更加關注賈家莊的發展,并針對農村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發表了短篇小說《野莊見聞錄》,批判“一刀切”、形式主義。后來,又寫了電影“農村三部曲”:《咱們的退伍兵》《山村鑼鼓》《黃土坡的婆姨們》,通過鮮明的藝術形象深刻體現倡導農村共同富裕的思想,為賈家莊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提供了精神力量和輿論支持。其時,馬烽已就任中國作家協會領導,在此期間,他更有條件多來賈家莊,以賈家莊為自己的深扎基地和精神家園。他來賈家莊和別人蜻蜓點水的走訪不同,有時一住就是幾個月,和村民們吃住在一起,如同兄弟姐妹。
賈家莊也真是不負眾望。如果把原來的賈家莊比作在風浪里孤獨行走的小船,現在已經發展成能抗擊驚濤駭浪的巨艦,農業、文旅、酒業、培訓幾大板塊齊頭并進,至2022年底,賈家莊經營性集體固定資產達到12.2億元,村民人均收入達到3.2萬元。賈家莊以無可爭辯的民富村強的事實,證明了堅持實事求是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正確性,再次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一面旗幟。
對馬烽,賈家莊人則長懷感恩之心。2004年,82歲的馬烽在太原病逝,賈家莊的村民們聞訊無不悲痛萬分,那些曾和馬烽一起把酒話桑麻的老人們,潸然流下淚水。邢利民專程趕往太原,向這位與賈家莊氣息相投、命運與共的老友告別,并飽含淚水代表賈家莊全體村民鄭重承諾,等到有一天,一定把馬老請回賈家莊,讓他和他的精神世世代代和這個村莊在一起,永不分離。半年后,馬烽紀念館在賈家莊馬烽蹲點兒常住的一個院子里落成,一尊皺眉凝思的銅像立于紀念館院子正中,仿佛仍在為賈家莊的未來思索、謀劃。這是由一個村莊自發為一個作家修建的紀念館,這也是一位“人民作家”至高無上的榮譽。
在賈家莊這片熱土上,得到過創作靈感、有過關聯或取得過巨大文學成就的作家又何止馬烽一人。大文豪郭沫若和“山藥蛋派”其他代表作家西戎、孫謙、李束、胡正以及《萬年青》作者諶容等都在賈家莊體驗過生活或留下作品。詞作家喬羽也是在賈家莊獲得靈感,寫出了傳唱不衰的歌曲《人說山西好風光》。對這些作家,每一個賈家莊人都記在心里,從來沒有忘記過。已經退居二線的邢利民說:“賈家莊能有今天的富裕和幸福,離不開一代代作家用筆在這塊土地上耕耘,他們給賈家莊人播種下的是精神的種子。賈家莊的老百姓有情有義,不會忘記他們。”
2018年10月,在賈家莊十分有限的土地上,又落成了一個獨具一格的建筑群——賈家莊作家村。這個名叫“文瀾苑”的微型建筑群由6座中西合璧的建筑組成,每一座建筑都以一個在汾陽生活過的歷史名人命名,如“徽因水坊”“天霖精舍”等。落成典禮上,現任賈家莊村黨委書記邢萬里說出了建這個作家村的初衷:“建作家村是賈家莊人的心愿,為的是報答作家們給這塊土地帶來的精神滋養;也為了給更多作家來賈家莊體驗生活提供一個可以棲身的家;而選擇復建那些老建筑,也是為了文化傳承,表達我們對那些在汾陽生活過的中外名人的真情感念。”
巧的是,就在村兩委剛剛換屆不久,在作家村落成之前,賈家莊那眼息流不知多少年的悶泉,又開始汩汩流淌出新水,泉水清澈旺盛。村民們懷著驚喜的心情修一條小小的石渠,把泉水引進村子,讓它環繞著民居,環繞著商業街,環繞著新落成的作家村,不息地流淌。人們這才發現,這泉水既是物質的水脈也是一條精神的水脈,纏纏繞繞,竟把賈家莊的過去與現在、夢想與未來都緊緊地牽連到了一起,成為一個完整的不可割裂的體系。從此,悶泉不再叫悶泉,而叫夢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