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選中短篇 | 2023年9月
點擊閱讀推介作品
安大飛的《錄音帶之謎》可以歸入“東北文藝復興”、“新東北作家群”的話語中展開討論,也可以單獨出來描述它自己。
經濟轉軌、軍工廠、無聊且頹勢的生活,是小說中懸疑案件發生的背景,但作者并不急于將懸疑的部分展露出來,而是在安頓好一切細節、人物、情感之后,才在小說的后半段,在“錄音帶”和“望遠鏡”的協助下,讓槍擊案連同不可逆轉的命運一并登場。同樣,解謎的過程也是“隨遇而安”的,甚至還不如考試以及同心愛的姑娘熱戀重要。也正是因為這種“緩”,在小說的最后一刻,當嫌疑人在案件中那個最重要的動作被揭開時,才會瞬間擁有擲人于冰水之中的巨大力量。
《錄音帶之謎》系作者首次在文學期刊發表作品。與其說小說著意建構了一個不甚復雜的懸疑故事,倒不如說,作者通過在自己的記憶中找尋素材,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曾經無比巨大堅固的總體性,是如何震碎,又是如何自我彌合的。
《西郊陸家》這篇小說,講述的正是縣城郊外一個普通人家幾十年間的悲歡離合。在這個名叫“果園”的地方,陸家像中國大地上無數個普通人家一樣,“經濟、生活條件都在這兒,想讀書讀出去,不那么容易。而且,既然生在這果園了,就注定了完成吃飯之事全要靠力氣干活。家里要吃飯,就不能沒有干活的人”。他們安安分分地生兒育女,一代過著和上一代一樣的日子,秉持著“會樸實耐勞的,只有一世去樸實、去耐勞”的人生信條,為自己、也為家人掙得每天的口糧。他們眼中的“好日子”“好人生”,不過是“歡喜的一天過去,再一天也有歡喜”,然而,如此簡單質樸的愿望,又往往很難實現。階層躍遷終究是幻想,失去土地的現實卻無比冰冷堅硬。盡管陸家的人“個個是犟的”,但是在與生活的角力中,一個個敗下陣來。
小說中有一句話,普普通通,卻又耐人尋味:“果園里出來的人,真都是做苦力的好手,耐得起辛勞。都累,每個人都不停地做著事。可也還好。”不知道作者在將她筆下的城郊小鎮命名為“果園”的時候,是否想到了將近八十年前,曾經有一位名叫“師陀”的作家,同樣將他筆下的小城命名為“果園城”。在那本小說集的開頭,他說,“這個城叫‘果園城’,一個假想的中亞細亞式的名字,一切這種中國小城的代表”。不管怎樣,蘇寧筆下的“果園”,以及那些“果園里出來的人”,正是“一切這種中國小城”、以及“一切這種中國小城里出來的人”的代表。他們的生活平淡、乏味,他們終日為稻梁謀,但是就像一首著名的老歌里唱的那樣,“沒有錢也得吃碗飯/也得住間房”,“不用悲 不用傷/人生好比上戰場/身體健 氣力壯/努力來干一場”。現實冰冷,需要有溫度的文字去將它溫暖。這是最樸素的“吃飯哲學”,同樣也是最簡單的人生真諦,值得我們每一個人靜下心來思索。
尹學蕓《棄供》有著雍容清直的敘事品相,不疾不徐娓娓道來間,借主人公韓小伡在世俗與信仰間的心思擺蕩,將時代大潮中人心的變異寫得絲絲入扣。
小說中,穆師傅投奔獨覺寺而來,并發現了人與佛可四目相對的機緣,他虔敬誠禮佛,在他的示范之下,韓小伡也漸有虔敬之心。一場愛情的變故,扭轉了韓小伡的人生軌跡,雖然他仍然尊重穆師傅,但對金錢和實利的算計開始占據上風,而寺院的空氣也是一派污濁。若干年后,韓小伡當上了寺院管委會的主任。穆師傅坐化而歸,被居士們棄供的佛像先是堆滿寺院后又被打造成新的消費景觀,獨覺寺也迎來了大修。擾攘不安的韓小伡自己也拿捏不準,他心中到底是佛更重還是俗更重,他會是那個慕師傅之后的“獨覺”者嗎?這個問題也指向了所有的讀者。
小說起始寫的是人間的雞零狗碎和成年男女的一地雞毛,敘事空間狹窄,人物被束縛在由勞累、厭倦和嫉妒圍成的有限世界里,無論怎么掙扎都很難透出一口氣。由孩子看云開始,封閉的敘事空間慢慢開始敞開,活動其間的人物也隨之舒展,壓抑的心情和疲勞的感覺在這一過程中得到部分緩解,被日常擠壓得近乎行尸走肉的身體恢復了活力,束縛在婚姻和倫理硬殼中的心靈也隨之活躍起來,人們重新擁有了交流和親近的愿望。狹窄的人間和瑰麗的云彩仿佛象征著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前者枯燥乏味,后者舒卷如意,作者卻沒有把這兩個世界處理成人的現實和夢想兩端,而是把二者都有效地置放在主要人物身上,并借由他們的行動把這兩個看起來截然相反的世界牢牢綰合在一起,就此,人間的生活里透進了瑰麗的光,而云彩也就有了更為豐富的內涵。
小說通過影影綽綽的回憶來引出故事,講述小說中的“我”王一峰與蒙古族女孩楊塔娜曾經的戀情,以及通過戀情最后的無疾而終,表達出“我”的這種悵然若失的情感震蕩。既然是回憶,自然有其詩意美好的一面,小說不斷呈現的是“我”和塔娜情感依戀中難以磨滅的瞬間。同時,回憶也有創傷性的一面。小說中,塔娜最后為了錢而移情別戀,一直讓“我”沒有辦法釋然。但小說并不俗套的地方在于,故事最后其實有一個小小的情節翻轉。多年后,“我”終于發現,身上有一股狠勁的塔娜,終于寫起了小說,由此證明,所謂“喂不熟”的貓科動物,它的神秘失蹤,可能并不是絕情出走,有時也可能是在勇敢追逐自己的夢想。而這恰恰是小說最令人感念的地方。
《英魂陣》講了一個發生在遼寧的抗戰故事,隨著敘述的層層推進,離奇驚悚的楔子中營造出來的騙局,在黃平抽絲剝繭般的講述中逐漸浮出水面,小說中的兩個主要人物將上海和東北兩個空間疊印在一起,也將兩個對革命的踐行方式有著不同理解,卻能共赴國難的年輕人聯系在了一起。評論家黃平深諳小說的敘事美學,在這部篇幅不長的小說里,富有東北地域特色的年俗風光、飲食街景、神秘久遠的稗聞野史,與抗日志士的理想信念、前仆后繼、共御外辱的勇氣和決心彼此交織,既增強了小說的可讀性,也回應了敘事人在題記中交代的寫作初衷,就是把故事整理出來,告慰前輩的英魂。
小說如何與現實掛鉤?如何深度介入現實?文學又是如何對現實擁有預言式的掌控力?在《生枝》中,我們都可以充分感受到。
作品有兩條線索,一條是生活線。我是一個寫作者,某天我的心被兩個黑衣人所偷,在尋找心的過程中,我遇到了一個透明人老馬,于是倆人結伴找回屬于自己的心和身體。另一條線索文學線,我與文學同行一起,探討如何進行文學創作,并將丟心的事放置于小說當中,借助文學的想象力來探尋真相,從而將這兩條線索巧妙的合二為一,并最終各得其所。
《生枝》體現了作者崔故所認為的小說就是魔法化了的現實的創作理念,是一篇在現實主義外衣下充滿奇崛想象力與縝密邏輯力的集現實、魔幻、懸疑為一體的優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