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里的村莊⑨丨漫水流淌望家山
溆浦在歷史上的第一次亮相,伴隨著一場連綿的雨雪。
公元前296年,從流放地回到朝廷不到3年的屈原,再次被放逐。他從楚都郢出發,輾轉江南。后又經長江到達洞庭湖,溯沅江涉溆水,到達莽莽雪峰山北麓。
冬春之季,天色晦暗陰冷,高峻幽深的山中猿聲不絕。這條水路一定漫阻且長,屈原幾近迷途。
他寫下“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溆浦,從《楚辭》里流出來了。屈原在這里生活9年,一次次的行吟,讓這片古楚屬地,有了情。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作家王躍文出生在這里。“一個人受地域文化的影響是必然的、無形的,很多時候是不知不覺的。”他堅信,自小踩過的土地,必定印有屈原的足跡;溆水兩岸的芷草和香蘭,也必定是屈原采擷過的。
9月20日,王躍文在家中閱讀。
我們在草木松脆的時節前來。秋日的陽光無邊無際,結構成溆浦骨血的山與水、被溆浦人稱為“坪”的河谷,都洋溢在這份光熱里。
在縣城與王躍文會合,去他的老家漫水村。城景一晃而過,路沿著青山邊緣延伸,我們對文學的熱望潛滋暗長。
與漫水,確是在紙上神交已久了。
漫水村老祠堂。
再現故鄉
青山四圍,溆水河從南邊的山沖下,沖出一塊平坦寬闊、土壤肥沃的河谷。漫水村抱著一片金色的田野,躺在河谷里。村口有兩個村名牌,“萬水村”“漫水村”,指的都是這同一個村莊。
溆浦縣盧峰鎮漫水村,一幢幢農家小院錯落有致,繪就了一幅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本版照片均為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徐行 攝
漫水村是古名。1957年,當地干部認為“漫”字筆畫多,遂改為“萬”字。地名改了字,漫水人仍把“萬水”讀作“漫水”。2014年,王躍文以家鄉為背景創作的中篇小說《漫水》獲得魯迅文學獎,村子這才得以改回原名。
用幾筆淡墨,《漫水》從容地還原了理想的鄉村生活。小說里的余公公與慧娘娘,這片土地上的男人與女人,寬厚從容、聰穎愛美,他們呼應自然的生活方式,含蓄溫柔的情感方式,相互守望的情誼,讓讀者感受到,腳踏著泥土的生活,也是精致且莊嚴的。
順著路,車輛滑入村莊。漫水是個大村,《漫水》里兩頭拖著偏廈、屋角飛翹的木房子早已被高低錯落的洋房取代,當中不乏“豪宅”。村民早已過上了更為便捷、舒適的現代化生活,但村莊有村莊的時序——晚稻已攤在家家戶戶門口的地坪里,金黃耀眼。
“只要我有假就會回來,我最愿意待在家里。”王躍文反過頭,對我們絮叨著漫水的種種。“我創作的養分百分之百來自故鄉,我是個在夢里都回鄉的人。”
下了車,我們小心地在一片片曬谷的狹窄通道中穿行。這是王躍文走慣了的小徑,他走得不急不緩,還不忘細點著村里四時不絕的物產——稻谷、西瓜、甘蔗、柑橘……“人勤地不懶”,漫水人總是勤勞的。
9月20日,漫水村村民在操坪曬稻谷。
可土地的慷慨、辛勤的勞作未必能換來溫飽。王躍文回憶,他的爺爺奶奶老兩口總共三條褲子,輪著換洗。一年冬天,從地里勞作回來的爺爺,在路邊的稻草窩子里遇到一個褲子破得像漁網的“乞丐”,“乞丐”在寒風中凍得雙腿青紫。一問,才知道他是過路部隊的兵,得病掉隊了。這兵荒馬亂的年歲!爺爺不忍心,與奶奶打著商量,送出去一條褲子。“于是又不知要節衣縮食多少日子,他倆才能攢出一條新褲子!”
一陣風送來稻香。如今,勤勞能換來踏踏實實的富足。漫水村黨總支書記王鐵橋介紹,優質高山葡萄、優質大棚西瓜、無公害大棚蔬菜、優質柑橘、傳統水稻種植,以及橘子罐頭等產業興旺,讓村經濟不斷發展。漫水人日子過得挺括、朝氣。
漫水村葡萄園碩果累累。
時代變幻,但村莊有熟悉的親熱。漫水以王姓為主,村民多是親戚。王躍文輩分大,常有白發老人笑呵呵走上來,開口就是一聲“叔”。他翻新父母舊宅后命名的“忍冬居”邊,95歲的母親精神健旺,坐著電動輪椅,在院子里溜達。“蠻管事。”王躍文不住地笑,“有時候一個人也打字牌,一缺三!”凌霄花開得奪目,他曾為這架花兒寫詩:“草木無關人間事,總不問我歸去來。”哪怕常年在外,他的目光也總為故鄉的草樹花蟲流連。他說,生長在鄉村是一種福分。
青年時期,這塊土地對王躍文來說太局限了。“一個人出生以后,總有一個向外、向上、向遠的求索和奔走的過程。我向往更遠、更新、更大的地方。”他輾轉溆浦、懷化、長沙,小說觸筆的是他最熟悉的體制內人生萬象,表現某種特定環境中的知識分子,審視和逼問人性。
中年以后,他的生命情感開始回流。在回望自己生命的歷程中,他的筆觸伸向了故鄉,但基底依然是人——那些貼地而行的鄉村人,他們的煙火日常及其種種秉性,他們在時代中的遭遇與變化。
村部里,有間明亮寬敞的漫水書屋,是村民和孩子們讀書的地方。這是王躍文提議設立的,書籍由王躍文和他的作家朋友們捐贈。“這里有王躍文的所有書,我都看了。”第七村民小組組長王志欽是書屋常客。他年長王躍文6歲,幾乎算是與王躍文一同長大。外孫已經上了大學,孫子在縣城里上小學,他手上農活不重,也樂得清閑,于是常來讀書。“他寫的鄉土小說讓我感到很熟悉、很親切。這就是我們的漫水啊!這些生活我都經歷過。書中的人物大部分我都對得上號,有的是綜合了幾個人的特征。”他對王躍文重現生活的能力吃驚:“有一些我都模糊了的事,他那時候不過七八歲,卻還記得。”
王躍文覺得,他的童年生活正是文學職業生涯的遠因。“鄉下人的說話方式尤其具有文學性。我聽村里很多人說話,開口就是文學表達,他們講述一個平常故事,都是連帶人物形象描述、情節交代和細節刻畫的,繪聲繪色、生動鮮活,細細琢磨都是很好的文學語言。這對我的文學語言及敘事習慣養成很有幫助。”
“我是鄉下人,眼里就多了一個世界。我因鄉下而豐富、我因鄉下而局限。鄉村是我的精神原鄉,我為此心底妥帖。”他說。
沐光而行
王躍文的老屋對門,有一座喚作太平垴的平頂小山。滿山松樹下的黃土地,是漫水先人的最終安眠之地。“都要到太平垴去的!”這是漫水人勸慰自己和他人的話。想想人生生死大事,心態都要平和幾分。
王躍文從樹上折了一把松枝,輕輕插在父親的墳前。隨后,走向開闊處喊山:“喲嗬嗬嗬嗬……”他說,這是鄉下人的號子。去年,醞釀30年、構思近10年,洋洋54萬字的《家山》出版。寫的,還是故鄉山水。這片土地這回叫沙灣,東邊山叫齊天界,隔著萬溪江,北邊山更遠……在風雨交加的20世紀上半葉,“家山”的鄉野大地漫卷著炊煙日常,演繹著風俗人情,涌動著時代的波瀾。
《家山》開篇便是一場殘酷的械斗,舅舅殺死了親外甥。這是有現實來由的——為了爭水,漫水王姓同鄰村經常打架,土槍土炮,大刀長矛,很是慘烈。有一年,打架打出了人命案,官司打到了縣衙門。王志欽說,過去某個時期,廣大農村因搶水灌溉而發生沖突的事件并不鮮見。當時,相隔不過一公里的兩村互不通婚,連過年舞龍拜年都不過去。如今,千工壩灌區管理委員會統一管理水源,紛爭解決,兩村共同發展,過去的積怨逐漸消融。兩村通婚,又結成了親家;過年過節,兩村一道熱鬧。
我們在村里遇到了王躍文的啟蒙老師王新書。1971年,他開始在村里當民辦老師,每個月津貼5元。1984年,他轉為公辦老師,目前已經退休在家,退休工資每個月有6500元。這對年齡相差不過8歲的師生,一見面就要“講古”,講起村里那本厚厚的族譜。
大概10年前,王躍文重新翻閱族譜,讀到先輩修水利工程、倡辦新式小學的故事,讀到1949年祖父輩、伯父輩拉起革命武裝迎接解放的故事,十分激動。
漫水村一位大革命時期參加地下黨的老革命王楚偉,策動在縣自衛總隊任副隊長的族叔王悠然,帶回縣警察中隊和縣自衛總隊部分人、槍,再發動村里進步青年一起成立保鄉護民自衛武裝。王氏家族有錢的出錢,有糧的出糧,有人的出人,有槍的出槍。不久,這支自衛隊加入共產黨地下組織領導的“湖南人民解放部隊湘西縱隊”,為解放溆浦立下功勛。
溆浦思蒙風雨橋。
王新書回憶:“我們從小在村里面也經常碰到他們,他們看起來就是普通的老農。”
“是啊。當我意識到他們都是英雄的時候,他們都不在人世了。想到這點,我心里頗為不安。我有責任和義務把他們的故事寫下來。這是我想創作《家山》最初的動機。”王躍文說。
王躍文研究了那個年代溆浦及中國各地鄉村的很多史料后,小說的格局更為開闊了——他要寫的,不僅僅是某個地方的故事,而是整整一個時代的中國故事。
沙灣村的煙火日常之下,是百年中國的風起云涌。
溆浦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向警予的故鄉,她在家鄉辦學校、傳新風、播火種,影響了當時溆水河畔的進步青年。《家山》中貞一等女性革命者便是那片紅土地上典型的藝術形象。我們一起來到溆浦縣城的向警予同志紀念館,入口處矗立著向警予的全身像,年輕的她,正英姿勃發地迎面“走”來。穿過堂屋、主人房,就到了向警予的小小臥室,日光正從窗口斜斜照入。這位執著、倔強、富有激情,積極投身革命洪流的女性,至今還讓無數人追懷。一群群人來到這里,開展紅色研學活動。
“筆下的人和事都讓我震撼、讓我感懷。與其說是我塑造了小說中的那些人物,倒不如說小說中的那些人物時刻在洗滌我的靈魂。”王躍文對著向警予的雕像深深鞠躬,念起《家山》中揚卿對妻子瑞萍說的話:“假如哪顆星星死去億萬年了,它發出的光仍在奔赴我們的路上,我們世世代代仍被它發出的光照耀著。我們沐浴在前人的光芒里,這是宿命,也是福氣。”
我們沐光前行。
白云之上
穿過漫水村,沿著241國道往南,約半個小時車程就能翻越大山,到達北斗溪鎮。溆浦高鐵南站坐落在這個鎮里,兩邊的雪峰山蜜橘園綴滿果實,集一年陽光雨露之力,蜜橘正由青轉紅。
王躍文的祖父、外祖父都曾做過行腳小販。他們從溆浦挑著幾十公斤裝著蜜橘等土貨特產的擔子,走100多公里山路,去武岡販賣。貨脫手后,就地進些特產挑回溆浦,一般一個星期打一個來回,這個來回賺的錢,正好夠家里一個星期口糧。而奶奶則在家織麻紡線貼補家用。每回爺爺跨進家門,頭件事是摸摸米缸,看他出門這幾天,家里人有沒有餓著。
溆浦縣北斗溪鎮,王躍文家鄉溪水的跳橋。
可這條山路并不太平,時有土匪強盜出沒,不僅搶走貨擔,還要里里外外搜身。遇到這樣的事情,錢沒了,人受了好大驚嚇,家里也只得吃點芋頭的老莖根度日了。
現在,行腳小販已成為遠去的行當。柑橘成為溆浦縣“一縣一特”主導產業,“溆浦臍橙”“溆浦蜜橘”品牌先后獲批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全縣柑橘面積達20萬畝,年產量18萬噸。縣里專門成立了柑橘銷售工作領導小組,主動對接各地電商企業、縣內電商、快遞企業和知名“大V”、帶貨主播,幫助種植戶和合作社銷售柑橘。通過連村落、串果園的公路,溆浦農戶種出的果子被輕松、快捷地送到了全國各地。2021年,溆浦臍橙實現了自營出口,賣到了老撾。
路在盤旋,群山綿綿,白云自腳下冉冉升起。站在雁鵝界的觀景臺上,看重重疊疊的遠山顏色分出層次。涼風舒爽,令人沉醉。王躍文說,《家山》里的沙灣村面臨兵燹時,鄉賢佑德公組織村民躲進山里的涼水界避難。涼水界,就是以雁鵝界為原型的。
這里山高路窄,因昔日有大雁棲息而得名,只有幾個小村落分布,是寒冷貧窮的地方。現在,雁鵝界古村落納入了溆浦穿巖山景區范圍,已然成為景點。精心保護的20多棟古木屋被打造為非遺文化集市,非遺工坊里叮叮當當的聲音不絕于耳——這是鐵匠賀延愛和彈匠賀世華在展示打鐵、彈棉花等老手藝。
溆浦縣統溪河鎮雁鵝界民居。
湖南雪峰山生態文化旅游有限責任公司辦公室主任諶許業說,實際上,這些產品已經沒有市場,請他們“坐鎮”,主要是為了吸引游客體驗傳統手工生產,每人每月發2000多塊錢工資。現在更受歡迎的產品是專門針對旅游市場開發的侗錦、藍染等文創產品,木制和竹編類手工藝產品,文創產品禮盒等。
那些曾經強盜出沒、山高路遠的地方,成為了雪峰山文化旅游鄉村振興示范區。思蒙國家濕地公園、穿巖山國家森林公園、北斗溪研學基地、楓香瑤寨、山背花瑤梯田景區都在這一片示范區內。王躍文的爺爺翻山抵達的邵陽有一處虎形山花瑤風景名勝,也被納入雪峰山景區。湖南雪峰山生態文化旅游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表示,除了旅游公路之外,還將搭建起一條觀景索道,把大山兩邊連接起來。
青山不改容顏,但山的子民換了面貌。
“鄉村是最大的中國。”一方水土鼓涌于胸,王躍文緩緩說:“家鄉越來越美了。現在鄉村人的生活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些點點滴滴都是應該書寫的。鄉村生活應該被保護,每一個普通的家庭,每一個普通的農民,他們生活的點點滴滴也都值得書寫。”
【記者手記】
再識王躍文
曹輝
15年前,因為一場美麗的誤會,我一直覺得王躍文架子很大不好相處,所以緣慳一面,直到今年5月在“中國作家協會作家活動周·中國作家益陽文學周”上才得以首次見面。這次他和我們一起去他的家鄉溆浦探訪“文學里的村莊”,幾天的相處,徹底改變了我對他的偏見:原來他是一個很真、很善、很美的作家。
9月21日,王躍文(中)在漫水村接受湖南日報記者采訪。
王躍文很真。他指著溆浦縣委大院某一間辦公室,告訴我們這是當年他辦公的地方,那些人那些事,多少年后都揮之不去。他站在縣委大院那棵老樟樹下深情留影,告訴我們溆浦每一次重大行動都是從這里出征。他筆鋒所觸,皆是真人、真景與真情。曾在省市縣三級政府機關工作過的王躍文很特別,他對機關的描寫是真實而深刻的,使得讀者在沉浸于小說情節時,能感受到那種與現實世界緊密相連的真切感。
王躍文很善。他長了一張善臉,烏眉寬厚有致,雙瞳沉邃撫人,望向我的目光溫暖和煦;唇方口正,說起話來和風細雨。他的“善”不僅體現在他的小說人物上,更體現在他的生活中。他筆下的善良人物,傳遞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保存了詩與遠方,喚起人們向上向善向前的力量。這次去他家鄉采訪,他興致特別高,暢聊家鄉的變化,大侃漫水人的精神。他全程出鏡,有著男一號的戲份,卻沒有男一號的架子,在他的身上很難尋摸到文人的桀驁,有的只是我們對文學大家的高山仰止。
王躍文很美。他的“美”貫穿于他的每一個字、每一個句子。他的文字如同故鄉的山水一般美麗而動人。無論是《家山》還是《漫水》,都承載著他對故鄉的美好回憶和感慨,這些都是他用文字展現給人們的美。他的語感與審美慣性讓他在鄉間田野、閭里村巷之中編織了一張美學之網,這種美是畫卷之美,是人性之美,是哲學之美。他讓紙張上的方言有了聲音,讓那些鄉土群像有了靈魂,他把心頭最柔軟的角落留給了自己的文學原鄉。
【文學原鄉】
漫水是個村子,村子在田野中央,田野四周遠遠近近圍著山。村前有棟精致的木房子,六封五間的平房,兩頭拖著偏廈,壁板刷過桐油,遠看黑黑的,走近黑里透紅。桐油隔幾年刷一次,結著薄薄的殼,炸開細紋,有些像琥珀。
——摘自王躍文小說《漫水》
從柚子樹下望過去,望得見西邊青青的豹子嶺。豹子嶺同村子隔著寬闊的田野,田里長著麥子和油菜。山上有很多野物,有狼、熊、豺狗、狐貍、野豬、野雞、松鼠、野兔、黃鼠狼,凡叫得出名字的野物,山上都有。村里人到山里去,手上都會拿著家伙。東邊齊天界不遠不近,隔著萬溪江,山重著山,起起落落,沒入云天。南邊的山越遠越高,萬溪江是從南邊山里流下來的。北邊的山在更遠的地方,人在沙灣只望得見遠村的樹。
——摘自王躍文小說《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