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重點推進作品《同舟》改稿會在京舉行
12月27日,“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重點推進作品《同舟》改稿會在京舉行。作家出版社總編輯張亞麗、副總編輯胡軍,何向陽、包明德、賀紹俊、張莉等專家學者以及《同舟》作者忽培元、責編張平等參加會議。會議由張亞麗主持。
每次回到故鄉,走在那穿越田野的自行車紅色賽道上,面對陽光下的一張張笑臉,忽培元都深切感受到農民在爬坡,農村在前進,農業在發展。《同舟》講述了六百年歷史古村同舟村的十年巨變,刻畫以趙志強為代表的新型農民群體的奮斗足跡與心路歷程。作品生動展現一群有文化、有志向和遠大抱負的年輕人,借助深厚歷史文化積淀,利用現代科技與各方社會力量,以文化振興為引領,實現了同舟村的全面振興。
改稿會上,大家一致表示,《同舟》是一部厚重的現實主義作品,反映了作家對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系統思考,隨時間展開書寫鄉村以及人物從物質到精神上的發展軌跡,緊扣時代主題。作者具有扎實的鄉村日常經驗與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通過描摹有時代特色的人情人性,寄望對美好生活的進步與追求。專家學者在細讀文本基礎上,表達了自己的閱讀感受,并提出相關文學建議,鼓勵作者繼續完善小說,精進創作。
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何向陽認為,作者以村莊為切口全面展示新時代鄉村生態,把控精準,節奏適當,書寫有溫度有力度。對于文中對話部分,她建議可以考慮壓縮議論性對話,“將會議語言和政策性解讀的情節融入到人物語言當中,避免直白枯燥,更自然也更生動。”
閱讀《同舟》,《民族文學研究》原主編包明德被深深感動,“作者的創作源于生活,源于長期的累積,蘊含著對鄉村的滿滿能量與情感。”對于作品結構,包明德提出小說第一章敘事手法具有意識流的特點和傾向,與后續章節并不一致,建議整體統一風格,使閱讀體驗順暢連貫,也有助于時間線明晰。
沈陽師范大學教授、文學評論家賀紹俊認真細致地閱讀了小說,他以每個章節為基點,從人物性格刻畫、故事情節推進、事件發展邏輯、鄉村行政模式以及特色民俗風情等多個角度提出商榷之處,并給出修改建議,有助于從細枝末節加強作品的精準性與合理性。
在人物塑造方面,北師大文學院教授張莉提出,小說中很多角色具有不同面向的特質,但過于豐富的個體表現有遮蔽主人公形象的風險,希望作者考慮酌情簡化。張莉與賀紹俊同時認為,作者可以將知識青年返鄉建設新農村作為重點突出主題,鄉土變化與青年成長相輔相成;同時更加深刻與自然地書寫作品中的男女感情線,體現出女性在創業中的果敢與力量。
改稿會上,作者忽培元分享了《同舟》的創作靈感與書寫歷程。他談到,《同舟》正是取“同舟共濟”之意。作家與鄉村,亦即作家與時代,永遠同呼吸、共命運。同時與專家學者就如何完善作品進行了深入探討。忽培元感謝大家誠摯而中肯的建議,表示將繼續打磨小說,深化問題意識,創作出不負讀者、不負時代的優秀作品。
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