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洲》2024年第1期|時國金:隔著時光的芬芳
離開了家鄉,卻沒有離開水陽江,只是從江的下游搬到了上游。奔流的江水,輕拍著我出發時踏上的大堤,常常牽動著我思鄉的心弦。入夜,一江濁水,裹著城里閃爍的霓虹,汩汩地朝下流去。
1
我在村小奉獻了十年青春。所謂村小,也就是兩排瓦房作為教室的小學校。三面環水,操場上,雨天一片泥,晴天一層土。兩排教室,南北相向,窗戶沒有窗門,更沒有玻璃,一個方框嵌上一排木棍便是窗子。春秋倒好,透氣清爽。冬天就難過了,早讀課上,太陽正羞答答地探進窗口,北風夾著寒氣先鉆進來,像一把把寒光閃閃的冰刀在教室里晃動,學生們常被凍得清鼻涕直淌,一張張紅撲撲的小臉,扯著嗓子像唱歌一樣背著課文,聲震屋頂,實在惹人生憐。于是,我就找來一張硬紙殼和兩張報紙,找一位個子高一點的學生做幫手,哆哆嗦嗦地用訂書機把它們釘在窗子上。開始還可以遮風擋雨,幾天一過,那幾張報紙就破破爛爛隨風而去了。后來,學校買來了一小卷塑料薄膜,裁好后,給每個班發了兩片,用圖釘把塑料薄膜蒙在北邊的窗戶上。南邊有走廊,刮不進雨,冬天南風也少,就省了下來。可一個冬天不到,塑料薄膜就被風刮得大洞小眼。針大的洞,卻能進斗大的風,那寒風呼嘯著從孔洞和縫隙里鉆進來,毫不客氣。那時,學生和老師生凍瘡是常有的事。
有一年,秋天剛過,王校長就找了一個篾匠,細細地編織了十幾個精致的篾框子,里層夾上塑料薄膜,一個班發了兩個,用來遮風擋雨。刮北風就把它擋在北邊的窗戶上,刮南風就拿到南邊的窗戶上系住。天晴,暖和了,就拿下來放在教室的后面。室外寒風肆虐,室內書聲瑯瑯,現在想起來盡是溫暖。這兩個精致的“窗簾”,一直到我離開那所學校還在使用,只是每年要請篾匠來維修一次。
教室的地面是泥土的,時間一長,就會有大大小小的坑洼,打掃衛生很不方便。于是,學校每年就安排一次平地勞動。學生從家中帶來鐵鍬、錘子、斧頭,臉盆等勞動工具,選星期六的最后一節課,名曰“勞動課”,大家高高興興,把教室里的桌椅搬到走廊里。有的同學用鍬一塊一塊地把室內的土翻挖過,有的同學用斧子或錘子把翻開的土敲碎壘平。學生們輪著干,教室里的“乒乓”之聲不絕于耳。作為班主任的我,一邊干,一邊要不斷提醒學生們注意安全。澆水就更有勁了,大家從溝邊到教室一字排開,像一條彩色的傳送帶,把一盆盆水從溝里舀上來,傳遞到教室,潑灑在土中。水鄉的孩子見到水滿是興奮,一盆盆水在“傳送帶”上潑潑灑灑,弄得每個學生的頭發都像沾滿露水的小草,隊伍中不時傳來女學生的尖叫和男學生的嬉笑。
第二天下午,是最后一道工序——平地,學生們用斧頭或釘錘一點一點地把干透了的地面錘實錘平。有一位細心的學生還撿了一堆瓷片,敲碎了嵌在平整好的地坪上,于是一跨進教室,平整的地面就有幾個歪歪扭扭的瓷字“好好學習”映入眼簾。這樣的地坪硬實,不起灰,舒適度不亞于水泥地。同學們感受著自己的勞動成果,會高興好長一段時間。
圩鄉學生永遠對學校的集體勞動保持著這一份熱情和純樸。每個學期開學時,學校都要組織學生對操場及校園周邊悄悄生長出來的雜草進行一次集中清除。特別是秋季開學,一個暑假下來,操場上已是雜草叢生。這時,一場轟轟烈烈的大掃除開始了。學生和老師一道,鏟的鏟,砍的砍,掃的掃,整個校園灰塵彌漫,就像一個戰場。鏟除的草皮,砍下的藤蔓、枝條、蒿草,大家又爭先恐后地抱到最南邊的溝岸旁,集中堆起一座小山,點一把火煨起灰堆。煙火裊裊一股青蒿味氤氳在空氣中。
煙塵飄盡,書聲便響徹校園上空。
煨成的草木灰,又被喜歡栽花的米老師帶著幾個學生用簸箕打掃干凈,撒進校園西北角的花壇里,成了滋養花草的好肥料。米老師是上海下放知青,她對待那些花,像農民對待農田里的莊稼一樣專注、細致。花壇里長出來紅紅綠綠的花花草草,我大多叫不出名字,也不曾給它們施過肥、除過草、澆過水,只記得在學校時常能聞到一股撲鼻的清香,看到它們鮮艷地綻放。
2
那時每個學生的課桌和凳子都是自帶的,各種樣式都有。每當開學之際,通往學校的壩埂上學生們扛著大大小小的課桌和凳子,倒映在水面上,像兩條長龍蜿蜒而來,一條在埂上飛舞,一條在清澈的水中盤旋。有一年,不知是誰用模子壘筑了一種泥巴課桌。這種桌子在澆筑時為了增強黏性,往土里摻了一定比例的牛糞。秋季,遇到陰天,氣壓低,快放學時,沒有干透的牛糞桌子會引來牛虻,神不知鬼不覺地在窗戶邊飛舞,逮住幾個頭上汗津津的男生猛叮,疼得他們個個抓耳撓腮,齜牙咧嘴。
也有一個班的課桌是十塊木板,左右兩排,用土基架起來做課桌,一塊木板上趴四個學生。早晨,學生來了,一個個掀開木板,把書包帶子從一頭套進去,掛在木板的下面。于是,教室就傳出一片木板翻動的“噼噼啪啪”之聲。
直到我在學校任教的第四年,鄉教辦從山里購來了一批杉樹打制的課桌凳,王校長給了我們五年級一班。大家迅速把它運回來,往教室一擺卻傻了眼。原來教室的尺寸不標準,太窄,四張桌子并排一放,就沒有了過道,出進很不方便了。可學生們還是很高興,每天進進出出,或鉆,或跨,其樂無窮。
學校也有一些課桌,那是老師的辦公桌,全集中在一個教室,十二個老師,十二張桌子。一到學期臨考,我們語文、數學任課老師要給學生印大量的模擬試卷,以應對全鄉的統考。這時,王校長的那張辦公桌就貢獻出來作印刷工作臺了。整個辦公室就像一個小型“印刷所”,有的老師裁紙,有的老師刻鋼板,有的老師數紙印刷。油墨給室內帶來一絲淡淡的墨香,一盒油墨打開,時間一長就干了。要很快用完,為了讓滾筒更潤滑,中間會加一點煤油,覆上蠟紙后的機身用四塊墊片牢牢地固定住。先用沾了墨的滾筒在蠟紙上均勻地鋪上一層油墨,再用一張廢紙放到下面試一試,覺得已涂抹均勻,字跡清晰,就數好白紙開始正式印刷。一個班四五十人,一張蠟紙一口氣就可以印完。我們是平行班級,一個年級兩個班八九十人,一張蠟紙要印這么多卷子就有一點難度了,印到后期,若蠟紙的某一處起皺,那一處就不清楚,會影響學生的辨識。這就要在開始時十分仔細,過輕則卷面不清,過重會很快起皺。滾筒在涂了油墨的蠟紙上平穩地滾過,就像花農給干透的花缽澆水一般,發出“刺刺”的聲響,此時的墨香聞起來有一股花朵綻放的芬芳。
3
那時,我喜歡看風暴來臨前的烏云。那變幻莫測的滾滾云海,常能在我心底翻滾起層層波瀾,很像我當時的人生境遇,迷茫中充滿了變數。
有一次,正上課間,忽覺窗外狂風怒號,陰云翻滾,便打開教室的門,帶著同學們來到田野,舉起雙臂,張開懷抱,仰頭望云,迎風奔跑。鄉村的天和地離得那么近,暴雨來臨前,狂風追著大堆大堆的烏云,在頭頂上翻滾,空氣中帶著一股清新的泥土和禾苗的氣息。同學們迎著風,仰頭看天上變化多端的云朵忽而成羊群,忽而是牛群……一個個瞪大了眼睛,手舞足蹈。大家感受風的鼓蕩,聆聽風奔跑的聲音,嗅著風中的潮氣——全身心地體驗暴風雨來臨之前的那種感覺,仔細辨別著風壓稻禾的勢頭、風吹烏云的勁頭和云在天空的百般變化。我也和那風一樣,帶著他們,和他們一道狂樂于田野,在田野中碰撞交流。就像閱讀一本有啟發性的課外讀物,隱藏在內心深處的東西,突然被召喚出來,與同學們已學的知識放在一起發酵成一篇篇作文的素材。
“自然間充溢著美和快樂,關鍵看我們如何去發現和創造。”我說,“同學們,我們把這一幕寫出來,就是一段很美的片段。關鍵是需要我們睜大眼睛去發現自然的美。”
我透過一雙雙好奇的眼睛,感受到了這種引導的快樂。
那是我與圩鄉貼得最近的一段光陰。相處的時光里,生命成長中那份心中的炙熱,仿佛能抵達無限的可能。至今憶起依然心香蕩漾。
4
今天,在這個秋日,伴著江水輕揚,我又驅車圩堤,再一次來到曾經工作十年的小學。
三面環水,一條壩埂通向學校,遠遠地看去,一幢樓房拔地而起。其實樓房也只有兩層,每層有十間教室,四面已圈了圍墻,在平展的圩鄉田野上就格外顯眼。推開銹跡斑斑的鐵門,院中開闊的操場荒草萋萋,寂然無聲,只有幾只雞和小鳥在安靜地尋覓著草叢中的蟲子。院子的西北角,一個蹣跚而有些熟悉的身影彎著腰在侍弄著什么。
“米老師!”我的聲音未落地,米老師就站了起來,她用手拂去遮在額前的一縷白發,開心地笑著說:“時老師,稀客呀!”這么多年,她一直客氣地稱我“時老師”。
幾年前,鄉村小學撤并后,只有米老師舍不得離開,她沒有住進城里,也沒有回村里住,和丈夫就堅持住在學校。
我說:“記得這塊地原是花壇,栽了好幾簇花的,怎么改成種菜啦?”
米老師說:“學生都走了,老師也走了,花開得再艷,也沒人看,就把這兒改成了菜地。你看,這韭菜長得多茂盛!”
新鮮的韭菜被陽光一照,翠綠中閃著金色的光,我小聲道:“還是花好……”
米老師沒聽清我在講什么,揚了揚手中的韭菜,笑著說:“這塊地很肥,種花發棵,種韭菜也長得好。走,屋里坐去。”
我的眼前閃現出一個年輕而矯健的身姿,灑脫地抹去額前的汗水,把學生端來的草木灰一捧一捧地撒到花草的根部。整個學校蕩漾著一縷淡淡的清香。
現在這里只剩下荒蕪和寂靜。那些花兒已消失在塵埃里,漸漸地沉淀于這圩鄉清澈的渠水。我們的師生都離開了這所圩鄉的村小,像村莊上飄起的那縷炊煙,淡然地融入了浩渺的天空。
回城,逆著江水順堤而行。斜陽返照江面,波光粼粼中有一座破落的小學若隱若現于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