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邱華棟:數字經濟背景下 要加強人工智能領域版權保護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四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3月4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北京青年報記者獲悉,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邱華棟已通過政協委員網上平臺,向大會提交了《關于加強人工智能領域版權保護,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提案。
邱華棟在提案中表示,以Chat GPT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的“井噴式”發展給版權產業和文藝創作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甚至有動搖文藝創作與文化繁榮高質量發展根基的巨大潛在風險。因此,在數字經濟背景下,加強版權保護已成為人工智能發展進程中一個非常重要而且無法回避的關鍵命題,關涉廣大文學藝術科技創作者和版權產業的規范健康發展,關涉我國對人工智能技術向善、版權法治保障的政策取向,關涉數字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問題:
人工智能侵犯人格權利現象多有存在
邱華棟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在他看來,目前,我國人工智能領域版權保護存在以下關鍵問題:第一,權利人對其權利內容在人工智能活動中被各種演繹使用過程的控制力未能得到充分保障。主要體現在:其一,人工智能開發者在訓練活動中使用大量版權內容普遍未獲權利人授權也未向權利人支付報酬;其二,權利人無法明確了解人工智能如何對其作品展開使用,這也是其權利維護最大的實踐阻力之一。這違反了《民法典》和《著作權法》的相關規定。
第二,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法律屬性模糊,其可版權與否問題缺少切實可行的法律、行業界定標準。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可版權性問題一直是版權界討論但始終莫衷一是的話題,我國法院的相關判決結果并非一致,說理論證多有不足,未能給權利人、人工智能開發者與使用者、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使用者等市場主體的實踐作出指導,相關市場不能有序向好發展。
第三,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標識義務落實不到位,互聯網平臺仍大量存在未標識內容,造成社會公眾認知混淆。2023年7月,國家網信辦、工信部等七部門聯合發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給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者設置了按照《互聯網信息服務深度合成管理規定》對人工智能生成內容作出標識的義務,同時對違法責任與處置作出規定。然而該規定的落實卻并不充分,互聯網平臺仍存在大量未予標識的人工智能生成內容,造成社會公眾混淆的同時,對良好清朗網絡空間的建設提出挑戰。
第四,人工智能活動未經授權使用自然人人格特征的情況多有存在,侵犯個人人格權的同時造成公眾混淆。使用者利用人工智能程序進行自然人面部操控、聲音偽造生成視頻、音頻等內容并上傳至互聯網平臺用以廣泛傳播,這不僅構成對自然人肖像權、聲音權、姓名權等人格權利及個人信息的嚴重侵犯,更是利用深度合成手段混淆社會公眾視聽的風險行為。
第五,人工智能容易生成違反公序良俗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影響文化安全和意識形態工作。
建議:
完善相關立法明確人工智能版權保護原則
為此,邱華棟建議:完善相關立法,明確人工智能領域版權保護的原則性問題。首先,由《著作權法》相關配套條例明確:未經合法授權,不得在人工智能模型訓練或預訓練過程中使用受著作權及其相關權保護的內容,不宜將人工智能模型訓練或預訓練活動納入著作權合理使用范疇。
其次,通過《著作權法》相關配套條例釋明人工智能生成物的可版權性問題:其一,宜明確規定,僅由人工智能生成而不具有人類創造性參與的內容不應受著作權或相關權保護;其二,宜列明人工智能生成物可版權保護的標準,如,需要有多大程度的人類參與及如何衡量(包括但不限于司法實踐活動)等。再次,在相關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中規定人工智能開發者負有公示版權內容使用的記錄標識義務,保障版權內容使用可追溯,并明確不履行與不充分履行的法律責任、主管單位及處理程序。
邱華棟還建議,要充分發揮行業政策、國標、行標等“軟法”的作用,提升人工智能領域版權保護工作的專業化精細化水平。鼓勵相關科研院所、專業機構按人工智能規劃方針要求,廣泛征求并尊重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演出設計等行業協會、作協、文聯等權利人集中單位的意見,加快人工智能領域版權保護相關標準的研究與細化,發揮各標準在司法實踐、行政監管和社會治理中的參考作用,選擇制定良好的國標、行標等納入或轉化為規范性文件,發揮指導性甚至強制性作用。
此外,建立人工智能開發者與權利人組織良性對話機制,推動國家權威機構監管的正版語料數據庫建設;加快落實人工智能領域版權保護多方主體責任,構建行政主管部門、人民團體、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行業協會以及司法機關和檢察機關等多主體參與的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