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你讀詩”的儀式形式與共享空間探討
內容提要:在傳播媒介日漸多元化的新媒體時代,詩歌的傳播媒介也發生了變化。近幾年,公眾號的發展給詩歌傳播帶來了新機遇。本文以詩歌公眾號“為你讀詩”的儀式形式與共享空間作為研究對象,運用個案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對其進行解讀。“為你讀詩”公眾號以傳遞詩意生活為理念,以助推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為宗旨,“為你讀詩”在線上推送中實踐儀式的塑造與重復,在線上接收中完成身份認同。同時通過線下活動儀式的共享空間,建構詩歌傳播景觀,堅守藝術品質和文化立場。
關鍵詞:為你讀詩 儀式形式 共享空間
“為你讀詩”公眾號于2013年6月開始推送內容。自創辦以來,公眾號以專業的內容輸出與創新能力,依托“詩歌+中國文化”建立起了獨樹一幟的文化品牌形象。公眾號每天選取一首詩歌進行推送,并邀請一位嘉賓朗讀詩歌。在推文中對詩歌內容進行解讀,推出朗誦音頻,配以音樂、書畫,于每晚十點準時推送,為受眾營造閱讀氛圍,構建起一種閱讀儀式。如此的儀式形式在公眾號推送中起著重要作用。公眾號通過線上的儀式形式塑造與重復以及線下活動儀式的共享空間,借助現代的聲光電融合的藝術,傳播詩歌文化的人文價值,帶給用戶的不僅是文化記憶,更是民族文化自信的提升。
一、線上:“為你讀詩”儀式形式的塑造與重復
“儀式化傳播強調傳播行為與活動應遵循高度結構化和標準化的程序,在傳播議題設計、傳播內容選擇、傳播話語建構、傳播場景設置等方面強化和儀式展演相通的儀式屬性與象征意義,使眾多具有儀式性的社會行為呈現顯著的儀式性特征。拓展傳播的儀式化活動范圍、豐富傳播的儀式化內涵,強化傳播行為的儀式化效果。”1“為你讀詩”公眾號在傳播內容選擇、傳播話語建構等方面都具有明顯的儀式化傾向,在詩文選擇和詩文解讀中以儀式化語言吸引用戶目光。除了內容和語言上的儀式化表現,“為你讀詩”公眾號在推送形式上也別出心裁,通過每天線上同一時間的不間斷推送來塑造儀式,固定的推送時間和推送形式使用戶形成使用習慣,從而更好地凝聚用戶。
(一)線上不間斷推送凝聚趣緣群體
“為你讀詩”公眾號推送的文章于每天十點準時出現在用戶的接收頁面。“每晚十點,為你讀詩,成為百余萬人的守候。”2作為一個具有象征意義的符號,每晚十點這個時間點是“為你讀詩”用戶共同期待的時刻,這一時間點成為“為你讀詩”用戶群體的專屬時間。固定的時間點將喜愛詩歌的人凝聚在一起,共享詩歌帶來的詩意。蔡騏曾提出:“趣緣群體是由趣緣關系連結成的社會群體,這種趣緣關系以共同的興趣愛好、價值取向為基礎。”3從這個意義上,可以將“為你讀詩”公眾號的用戶看作是因為詩歌這一紐帶而形成的一種趣緣群體。互聯網的發展為不同的興趣群體提供了便捷的信息獲取和交流渠道,大量的線上社區和虛擬空間給身處不同地域的趣緣群體提供了即時互動交流的可能。“為你讀詩”以其固定的推送時間,為詩歌愛好者這一群體提供了一個確定的詩意分享時間,通過線上的傳播將置身于不同空間的詩歌愛好者凝聚在一起,為詩歌愛好者之間的交流提供了一個虛擬的共在空間。
“為你讀詩”除了在推送的時間上是固定不變的,還有一個鮮明特點就是每日不間斷地推送。根據筆者對“為你讀詩”公眾號推文數據的整理發現,該公眾號從誕生至今已經推送內容三千多期,公眾號堅持日更,從未間斷。每日不間斷的推送,一方面形成了公眾號固定的推送時間,讓其有別于其他同類型公眾號。另一方面不間斷的推送方式也會幫助用戶形成使用習慣,讓長期關注和使用該公眾號的用戶在固定的時間點產生一種強烈的心理期待。
身處在互聯網催生的讀屏時代,碎片化的閱讀給用戶帶來了諸多不確定感,讀后即忘,或者“撿起什么讀什么”成為越來越普遍的問題,而“為你讀詩”這樣以確定的時間通過不間斷推送,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碎片化閱讀帶來的不確定性。固定的推送有利于用戶形成固定的閱讀習慣。在頭條內容的輸出量上,“為你讀詩”公眾號也堅持始終每晚只推送一首詩歌,不貪圖數量,注重內容上的甄選和深層意涵的挖掘。具體做法是推送中配以對詩歌的解讀,以求讓用戶靜下心來讀一首詩、讀懂一首詩。質量與品位兼顧的推送內容保證了“為你讀詩”在內容上的吸引力,固定的推送形式幫助用戶形成使用習慣,每日一次的如期推送也以重復性塑造了閱讀儀式,有效地凝聚了用戶。
(二)線上傳收促成儀式下的身份認同
儀式的達成需要參與者以共同身份參與傳播活動。作為一種傳播媒介,公眾號為受眾提供了便捷的參與互動的方式,在互動的過程中,受眾的群體身份得到認同。在互聯網世界,受眾突破了空間限制,參與公眾號的活動,公眾號也借此凝聚了忠實用戶,完成了用戶的身份認同。對“為你讀詩”公眾號來說,傳播過程的儀式離不開用戶的深度參與。公眾號需要有明確的用戶群體,而用戶群體只有形成長久且穩固的身份認同,才能一直存續。“為你讀詩”公眾號用戶的相同特點是喜愛詩歌、愛好文藝。“為你讀詩”傳遞的是優秀的詩歌文化,倡導將詩歌融于人們日常生活,希望通過傳遞詩歌文化,讓身處在快節奏生活中的人可以“慢”下來,享受快速消費時代被遺忘的詩意。因此,公眾號用戶的共同點是在忙碌的生活之余,通過閱讀詩歌追求一份心靈的慰藉。用戶以追求被遺忘的詩意這一共同目的來完成群體身份認同。公眾號通過邀請名人朗讀詩歌,提供給用戶參與互動的話題來建構一系列儀式,幫助用戶完成身份認同。
“為你讀詩”公眾號的一個鮮明特點是每期推文中都插入詩歌的朗讀音頻,讀詩的嘉賓來自各行各業,主要由社會名人和明星構成。陣容強大的讀詩嘉賓也是吸引眾多用戶長期關注公眾號的一個重要原因。選擇邀請名人朗讀詩歌,一方面是名人的影響力可以帶來更多關注;另一方面,名人本身就有粉絲群體,自身攜帶流量。名人的一言一行都受到粉絲的關注,請他們朗讀詩歌,利用其本身的流量可以吸引潛在的粉絲關注公眾號,參與進詩歌的閱讀。公眾號邀請各行各業的名人朗讀詩歌,抓住了名人身上的粉絲效應,利用他們本身的影響力傳播詩歌文化,喚起了普通讀者對詩歌閱讀的興趣和熱情,提升了公眾號的影響力。
在注意力經濟時代,如何快速吸引用戶的注意力,讓潛在的用戶轉換為忠實用戶是新媒體平臺面對的共同問題,因此也就催生了眾多吸引用戶眼球的方法,其中利用名人效應吸引用戶注意力是一種常見的策略。名人效應是指某種行為為了得到高度的關注度,借助名人或明星的影響力與口碑吸引大眾的注意,通過名人的參與不斷加強人們對這種行為的認同,并且帶動群體活動,放大其社會影響力。
“為你讀詩”的朗讀嘉賓陣容非常強大,嘉賓來自不同的階層和領域,有來自政治階層的國家元首、駐外大使,也有來自專業領域的科學家、作家、演員、主持人等。這些來自各行各業的嘉賓是“為你讀詩”公眾號吸引用戶關注的一個重要因素。名人嘉賓朗讀詩歌,分享他們的詩意生活,吸引粉絲駐足圍觀,在這一過程中嘉賓利用自身的流量效應將詩歌文化推介給更多人。每期推文下面的嘉賓詩意生活分享,也讓本來離用戶很遠的嘉賓與用戶可以就同一問題隔著屏幕進行討論,拉近了嘉賓與用戶之間的距離。如2021年9月3日的推文推送了李叔同的作品《送別》,這首家喻戶曉的詩曾一度風靡中華大地,作者李叔同也因此被大家熟知。朗讀嘉賓胡德夫是臺灣民謠歌手,臺灣民歌先驅之一,其作品多次獲得金曲獎,是臺灣民謠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位歌手。此前,豆瓣引進了一檔音樂人文紀實講述節目《未央歌》,在節目中胡德夫講述了自己與《送別》的故事,節目播出后吸引眾多網友跟帖關注。“為你讀詩”在推送《送別》這首詩時,邀請胡德夫為用戶朗讀、吟唱這首詩歌,一方面利用胡德夫自身的魅力吸引潛在的用戶關注公眾號,另一方面,讓負有如此盛名的人為用戶朗讀詩歌,拉近了用戶與嘉賓之間的距離,將“為你”的情感充分體現出來。
從“為你讀詩”公眾號的名稱可以看出,公眾號與用戶之間是一種平等的關系。“為你”而非“為您”表達的是平等對話,所以嘉賓與用戶之間是一種平等的情感交流狀態。無論讀詩嘉賓的身份多么尊貴,地位多么顯赫,來到“為你讀詩”的朗誦間,他們所做的事就是為用戶朗讀一首詩,用聲音為用戶帶來一份疲憊生活里的詩意。區別于演員明星日常的工作,“讀詩”并非是一種表演,而是發自內心的情感表述。當嘉賓退去舞臺上的絢爛化、神圣化,不再是舞臺上聚光燈關注的中心,只是用一種去舞臺化、去表演化的方式朗讀一首詩,傳遞一份真摯純粹的詩意,這個過程有助于用戶與嘉賓產生共鳴,從而拉近嘉賓與用戶之間的距離。同時,嘉賓對詩意理念的分享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潛在用戶對“為你讀詩”公眾號的關注。
公眾號在發出推文前期,會在微博超話平臺進行讀詩嘉賓的介紹,部分嘉賓也會將相關介紹和詩歌推送的預告轉發至自己的社交平臺。這樣,粉絲會因為關注自己的偶像而關注到“為你讀詩”公眾號,嘉賓對詩意生活理念的分享會引導粉絲關注詩歌文化。互動儀式鏈理論認為儀式與情感緊密相連,在儀式的開始,情感要素伴隨左右,隨著儀式深入,這些情感要素會增強情感從而變成集體興奮,集體興奮會凝聚其他感情加深儀式對集體的影響。4根據這一理論,“為你讀詩”以粉絲和嘉賓的互動形成了一個互動儀式傳播鏈:粉絲在關注偶像的過程中,會對偶像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等產生認同,這種認同會潛移默化影響到粉絲的一些選擇。邀請名人朗讀詩歌,是一種依據名人的特殊身份傳播詩意生活理念的手段,而名人也正可以利用自身的流量,吸引自己的粉絲成為“為你讀詩”公眾號的用戶,從而讓詩歌的傳播范圍更廣。
在詩歌內容的選擇上,“為你讀詩”選擇的詩歌多為表達希望、愛與溫暖,詩歌風格整體偏向柔軟、細膩,體現出生活之美、自然之美。在推送過程中,通過嘉賓朗讀詩歌將推送的內容以及嘉賓對詩歌的簡單介紹和讀詩音頻串聯起來,以音頻形式輸出。在朗讀過程中,配以舒緩的音樂來烘托當日推送的詩歌文本的情感意境。這其中,最重要的是嘉賓在朗讀時要飽含深情,讀出詩歌之美。因此,專業性較強的演員明星和主持人成為嘉賓中的主要群體。
嘉賓極富感染力的朗讀會將用戶帶入一個用聲音營造出的虛擬空間,以聽覺的沖擊帶給用戶詩意享受。與“為你讀詩”長期合作的嘉賓包括眾多優秀主持人,他們在朗讀方面高強的專業水準得到了用戶的認可與喜愛。如“為你讀詩”的語言藝術指導,嘉賓朱衛東,他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播音指導,金話筒主持人。他的聲音低沉溫暖有磁性,深受大眾喜愛。這樣專業化的聲音被網友稱為“低音炮”。“為你讀詩”的往期推文中,有許多他朗讀詩詞的音頻。作為“為你讀詩”的常駐嘉賓,朱衛東的聲音吸引了眾多用戶,得到了大眾的喜愛。如在2021年8月12日的推文中,公眾號選取了英國詩人伊麗莎白·詹寧斯的作品《初秋之歌》,當舒緩的音樂響起,朱衛東朗讀詩歌的聲音伴著音樂緩緩而來,他讀著《初秋之歌》,聽眾便被他的聲音帶入了一幅盛夏退去、秋天闖入眼中的景象——“秋天是篝火,彈子球,煙霧/我靠在我的窗邊/被空氣中的回憶圍困/當我說著秋天,秋天碎了。”專業的朗讀將作者在詩中所表達的懷舊情感體現得淋漓盡致,在優美朗讀的烘托下,詩歌的美感與畫面感更能凸顯出來,用戶對詩歌的理解也更加清晰。
聲音在詩歌朗讀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借用專業人員的朗讀,以“低音炮”“枕邊音”的音頻推送形式滿足了用戶的聽覺需求。忙碌了一天之后,聽著優美的朗讀,進入休息狀態,這樣耳語式的表達對用戶來說正是一種睡前陪伴,當卸下一天的疲憊進入一種完全放松的狀態,聲情并茂的朗讀縈于耳際,為詩意的美好插上翅膀。借助一首詩的朗讀,用戶獲得了短暫的寧靜,滿足了在忙碌生活中追求內心安定的需求,為用戶靜下心來品讀一首詩、追求一份詩意享受提供了可能。
在同質化日益嚴重的自媒體傳播中,“為你讀詩”借助嘉賓良好的專業素質,以優美的朗讀和固定時間的推送建立了一個睡前陪伴的理念,有效抓住了用戶閑暇時間的注意力。
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和更新給傳播帶來的一大改變是用戶不再是被動的信息接收者,而是能動地參與信息傳播,從信息傳遞的接受者變成信息傳遞的參與者,并在這個過程中構建起信息的交流平臺。用戶在接收信息的同時通過共同的愛好或者關注的同一事物等構建起某種意義上的社群。“為你讀詩”公眾號的用戶以文藝愛好者這一共同的身份被凝聚在虛擬的互聯網環境中,而這種基于一定共同興趣形成的社群存在著吸引同類群體的歸屬儀式。
相比于專門的朗誦會或者購買紙質書本讀詩,公眾號的傳播方式更加便捷。同時,網絡凝聚趣緣群體不再受限于時間、地點,開放的公眾號閱讀環境下,用戶可以隨時隨地打開手機進行閱讀。無論身處何方,都可以共同參與某一信息的傳播,同一時刻接收信息傳遞。
傳播儀式觀認為信息傳遞不單是讓信息在空間上進行擴散,更重要的是對社會的維系,即社會團體或參與活動的成員共享信仰的表征。儀式的核心是以團體或共同體的形式將人們聚集在一起,形成神圣典禮。“為你讀詩”通過推送詩歌,分享詩意生活理念將文藝愛好者凝聚起來,該群體通過“為你讀詩”公眾號這一媒介被聯系起來,在虛擬空間里推送詩文,為用戶參與讀詩、共享詩意生活提供了一個特定空間,在這個空間里,用戶即便身處在不同的地方,也可以共享到讀詩的儀式。
“為你讀詩”的推文內容中有一個固定的版塊,即在每天的推文之后設置一個留言問題,問題的設定與推文的內容關聯,或者與當天的日期產生聯系。通過閱讀公眾號的推文,經過統計和分析公眾號留言區的留言數據。筆者發現,“為你讀詩”公眾號的用戶留言數量要高于其他同類型的公眾號。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有以下三點:一是互動的問題設置會考量特定的日期和相關的社會熱點,具有儀式性特征,能夠吸引用戶參與留言,分享交流想法;二是互動的問題貼近人們的生活,在公眾號所營造的詩意氛圍中能夠引導用戶去反思;三是平臺小編的及時回復,拉近了用戶在心理上與平臺之間的距離,減少了用戶對平臺的抗拒感,提升了用戶對平臺的好感度,滿足了用戶需求。
如在特定節日,公眾號會選擇相關的詩詞,讓用戶通過閱讀詩歌加深對節日文化的理解。同樣,在留言問題的設置上,公眾號也通過設置與當天推送詩文相一致,或者符合當天日期特點的問題來吸引用戶參與。如在2021年5月4日青年節當天,公眾號推送了塞繆爾·厄爾曼的詩歌《青春》,在文末設置了留言問題“那些與青春有關的日子”。在青年節這一天,公眾號推出節日特別節目,并通過設置與之相關的留言問題,吸引用戶關注,使用戶在閱讀完詩歌后可以就這個特定日期進行自我表達,分享自己的青春,提高用戶的參與度。2021年母親節當日的推文留言問題為“母親節,分享你和媽媽之間的故事”。端午節當天的推文中留言問題為“端午節,你會做些啥?”教師節前夕的推文中,留言問題為“每年教師節,都會想起的老師”。這些問題都是緊貼日期特點,讓用戶通過讀詩,參與對留言問題的分享交流,加深對節日的理解。此外,還有一些留言問題會根據社會熱點問題進行設置。如2022年3月,一些國外企業造謠抵制新疆棉花事件引發社會的討論。“為你讀詩”在推出“文字里的新疆”特別策劃節目后設置留言問題“聊聊你印象中的新疆”,用戶在優美的詩文中感受過新疆之美后,在留言區參與對新疆印象的討論,公眾號通過這樣的方式回應熱點話題,以社會熱點吸引用戶的注意力,同時也給用戶參與社會熱點話題的討論提供了空間。
通過分析公眾號推文后的留言互動問題,可以發現公眾號留言問題的設定與公眾號整體風格是一脈相承的。“為你讀詩”公眾號的理念是希望在繁忙生活里為用戶尋求一份詩意、回歸本心。而公眾號的一部分留言問題就是圍繞一些觸及人內心深處,卻往往被忽略的問題。如“你所理解的幸福是什么?”“分享一個你近來的幸福瞬間。”“如果可以選擇,你想要怎樣的人生?”“你是否也有一片獨屬的空間?”這樣的留言問題很容易觸動用戶,吸引其參與其中,諸如幸福、選擇、獨處這樣的詞語,在生活里司空見慣,但很少有人會去思考其背后所蘊含的意義,或者認真反思這些抽象詞語之后的具象問題。
公眾號在營造詩意空間的同時也通過留言問題的設定引導人們面對自己的內心,思考一些觸及內心的問題進行分享交流。與朋友圈、微博等具有強連接的社交平臺不同,在公眾號的留言區,用戶之間互不認識,在寫下自己想法的時候不會在意熟人目光。從這個角度來說,“為你讀詩”公眾號的留言區給了用戶一個表達自我的平臺,用戶的留言互動滿足了其在讀完推文內容后的表達欲望。公眾號的留言區也將用戶凝聚起來,用戶之間找到了一種共性,產生共鳴。如在2021年11月23日的推文留言中微信ID為“kiki”的用戶寫道:“每次讀完文章,還會認真讀完所有留言,因為我發現原來有這么多人和我一樣感性,我并不是異類”。對于身處快節奏生活里的現代人來說,高強度的工作壓力充斥生活。人們白天忙碌于謀生,每天在入睡之前是難得的閑暇時間,利用幾分鐘時間閱讀一首詩歌,通過參與留言互動找到與自己具有同樣經歷的人,在用戶的留言中找到情感歸屬。如上例中提到的用戶,在“為你讀詩”的留言區找到了與自己一樣的感性的人,使她覺得生活中有與她一樣的人。在“為你讀詩”營造的特別空間里,用戶找到了與自己相似的人,讓其對自己的情感屬性有了更清晰的認知,與群體內成員相似的情感使得用戶在瀏覽他人的留言中獲得身份認同。
區別于大多數公眾號的留言區,“為你讀詩”公眾號的留言區會有很多條小編的回復。根據美國著名社會學家E·卡茨的“使用與滿足”理論:“媒介的接觸行為是一個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同時作用而形成的從媒介期待到媒介接觸再到需求滿足的因果連鎖過程,人們接觸使用傳媒的目的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這種需求和社會因素、個人的心理因素有關。”5作為傳播研究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使用與滿足理論把研究焦點轉移到了受眾身上,將受眾看作是有著特定“需求”的個人,他們的媒介接觸活動是有特定需求和動機并得到“滿足”的過程。
通過閱讀公眾號的留言區可以發現,在一些留言中,用戶會明確表明希望自己的留言可以被平臺“翻牌”,得到回應。通常這樣的留言“為你讀詩”公眾號的小編都會回復,或是當留言內容體現出用戶的消極情緒時,平臺小編會及時鼓勵,給予積極的引導。從使用與滿足的角度來說,用戶期許的留言被回復,滿足了用戶被平臺“看見”的需求。公眾號小編的回復不僅代表了小編自己的想法,也代表著公眾號的態度。對于長久關注公眾號的用戶來說,留言互動是公眾號與用戶拉近距離的一種方式,得到“為你讀詩”小編的回應,實現一種真實的互動行為,提高了用戶參與留言的積極性。
當然,對于擁有千萬粉絲、日活躍粉絲量達到幾十萬的公眾號來說,用戶的留言數量與粉絲數量相比九牛一毛。但通過閱讀其他同類型公眾號,可以發現這些公眾號的留言區用戶參與互動的情況很少。根據清博指數,公眾號“讀首詩再睡覺”的日活躍量粉絲11萬+,《詩刊》的官方微信公眾日活躍量粉絲7萬+,但相比“為你讀詩”公眾號,它們的留言區明顯安靜許多。筆者認為,“為你讀詩”公眾號得到眾多用戶留言參與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小編的回復讓用戶看到平臺的態度,加深用戶對公眾號的好感度;另一方面,留言問題的巧妙設置,讓用戶可以在品讀一首詩后追問內心,挖掘到一些被生活瑣碎淹沒的心理,從而以慢下來的心態審視自己,激發用戶的表達欲。人類學家赫爾頓曾指出:“儀式即是某種社會關系的意味深長的認可”。“為你讀詩”公眾號通過詩歌這一紐帶,將文藝愛好者凝聚在手機端,聽朗讀音頻,讀詩歌文本,在留言區分享自己的感悟,從而形成對詩歌文化的認可,在具有共同愛好的社群中找到歸屬感,加強了身份認同。
二、線下:“為你讀詩”活動儀式的共享空間
空間既是媒介儀式發生和行進的物理場所,也是意義生產與傳遞的隱喻載體。在場景化媒體時代,“在場”與“不在場”側重的是象征意義上的群聚形式,而共時下“在場”與“不在場”更側重的是象征意義上的群聚形式和共時體驗。因此,在傳播過程中,為用戶打造一個固定場所,在一定的儀式空間里進行儀式體驗也是儀式傳播的題中之義。“為你讀詩”公眾號除了打造線上的傳播矩陣、以固定的推送形式和富有儀式感的內容營造閱讀儀式,還會定期舉辦形式多樣的線下活動,為用戶提供體驗儀式的場景,將詩意生活的理念帶到用戶中間,借由這些豐富的線下活動,用戶可以在儀式化場景里充分感受讀詩的樂趣。在接受詩歌文化滋養的同時加深對詩歌文化的認識,提升對詩歌文化的認同。
(一)詩歌融于城市空間,構建詩歌傳播景觀
“為你讀詩”的線下活動形式多樣,傳播地點不限于室內,既有致力于將詩歌藝術音樂、舞蹈、戲劇等藝術形態進行跨界合作的室內詩歌音樂會,也有將詩歌寫在城市公交、機場巴士等的室外傳播。在豐富多彩的線下活動中,詩歌漫游城市這一品牌活動以獨特的傳播方式將詩歌帶到人們日常出行的交通工具上,打造了一道城市文明風景線。
“詩歌漫游城市”是“為你讀詩”自2016年在全國范圍內發起的一項公益文化活動。其主要的活動形式是將包括詩歌在內的人文內容引入城市公共空間,包括且不限于巴士、地鐵、機場、商城等場所。截至本文寫作時間,這項活動已在深圳、杭州等地成功舉辦,并且 “為你讀詩”與深圳市交通委和深圳市巴士集團達成長期戰略合作關系。在眾多參與城市中,深圳成為詩歌漫游城市活動的領跑者,在生活節奏相對其他城市更快的深圳發起詩歌漫游城市的活動,也更加說明了“為你讀詩”希冀在繁忙生活為靈魂尋找片刻寧靜的創辦理念。
將詩歌寫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穿梭于城市中,拓寬了詩歌文化傳播的渠道,豐富了詩歌文化的表現形式,讓詩歌以更喜聞樂見的方式進入城市,給城市空間賦予了情感和生命。將詩歌帶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使人們能夠隨時隨地接觸到詩歌,顛覆了人們對于詩歌的傳統認知。提起詩歌,人們往往會因為其高雅性而敬而遠之,認為詩歌是遠離人們生活的高端藝術。但是追溯詩歌的歷史,中國詩歌發源于鄉野民歌,其源頭是先秦時期人們在生產勞動中的口頭傳唱,最初的詩歌隸屬于通俗文學。在詩歌的漫長發展歷程中,詩歌本身的變化和人們對它的定位使得其被逐漸邊緣化。詩歌發展到今天,快節奏的生活狀態更讓其漸失受眾。以城市空間為媒介傳遞詩歌文化,通過對公共交通工具的藝術裝飾,讓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邂逅詩歌,收獲詩意。這一舉措是讓詩歌走下神壇、重回大眾視野的有效嘗試。
根據“為你讀詩”官方網站的介紹,2020年初夏,在深圳市國資委的指導下,“為你讀詩”聯合深圳地鐵集團、深圳機場集團、深圳巴士集團、深圳東部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共同發起“2020詩歌漫游城市”系列活動。活動期間,百輛深圳巴士載著浪漫的詩句,穿梭深圳市區。此外,深圳機場和深圳地鐵7號線、9號線以及11號線的部分展廳、候機廳以及空港雜志也陸續上線了經典詩歌廣告和用戶投稿的三行詩作。詩歌漫游城市活動不僅為用戶提供了一個將詩意帶入日常生活狀態的可能,也為用戶參與詩意的傳播提供了便捷的渠道。讓用戶參與原創詩歌的寫作,將投稿的詩作印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穿梭于城市之中,提升了大眾對詩歌文化的認同感和關注度。
城市中無處不在的詩意場景為詩歌的儀式傳播提供了空間,讓文藝愛好者對文化的體驗和認知達到一種全新的高度,以交通工具為載體,對詩歌文化的傳播是提升城市品位、提升市民文化素養,是促進城市文化建設發展的有益探索。
除了在深圳的詩歌漫游城市活動,長沙也于2020年夏天引進了詩歌漫游城市活動,將詩歌寫在地鐵、機場、巴士,在城市的角落中為人們營造了邂逅詩歌、遇見詩意、與生活浪漫相處的儀式氛圍。
作為“為你讀詩”的一個重要線下品牌活動,詩歌漫游城市受到了用戶的廣泛關注。在2020年詩歌漫游城市(深圳站)的活動中,詩歌巴士原創作品征集活動吸引了深圳5萬詩歌愛好者的參與,不到兩周的時間,收到了2839份投稿。根據“為你讀詩”官方微博數據,超話“2020詩歌漫游城市”的閱讀量達到120萬,在超話交流區,網友也積極將自己在城市中拍到詩歌海報和詩歌巴士等帶話題發布到微博上,與更多愛好詩歌的人討論。如微博ID為“含羞草向著太陽笑”的網友帶話題發布的微博內容:“2014年開始喜歡‘為你讀詩’,2016年來到深圳發現這里的公交車外表涂漆噴上的都是一些簡單的詩歌,瞬間覺得這城市好美好有活力。感恩這座城市,讓我遇到詩歌的美,就像初遇時的心情。”這條微博說出了很多身在城市中間,被“為你讀詩”的詩意生活理念和營造的詩意生活氛圍所打動的人的心聲。在忙碌的生活里,人們似乎離詩越來越遠,像詩歌漫游城市這樣的儀式活動,給人創造了一個媒介儀式發生的空間,在這個空間里,人們可以很方便地閱讀詩歌,看到區別于城市忙碌生活的慢節奏生活。就像詩人遠山所說:“把詩歌印在巴士上是一件非常浪漫并且有意義的事。”
“儀式在內在建構和發揮文化功能時,都非常注重儀式參與者的情感體驗。”6作為一個空間概念,城市是給人提供情感體驗的第一場所。人生活在城市里,與城市密切聯系。因此,將詩歌與城市結合,無疑是人們近距離接觸詩歌、深入了解詩歌文化的有效方式。用一首詩歌開啟對城市詩意生活的探索,在城市中打造詩歌文化景觀,對于傳遞詩意生活理念,傳承詩歌文化有著重要作用,“為你讀詩”借助詩歌漫游城市活動,為用戶打造了一個共享詩歌文化的儀式空間,將用戶凝聚在城市的特定空間中,為用戶閱讀詩歌,接觸詩歌文化提供了場所。
(二)開展人文藝術沙龍,提供詩歌沉浸體驗
法國著名社會學家涂爾干曾說:“倘若一個社會要正常發展,正常運轉,有一個十分必要的操作就是需要時刻強化集體之間的情感凝聚力,加深社會各成員間的共同情感。”詩歌這一紐帶將詩歌文化愛好者凝聚起來,如何鞏固這一群體的集體情感,讓社群關系長久地保留下來,如涂爾干所說,需要強化集體之間的情感凝聚力,加深社會成員之間的共同情感。“為你讀詩”在線上打造多媒體傳播矩陣,營造了濃厚的讀詩儀式氛圍,以固定的時間推送公眾號內容,幫助用戶形成使用習慣,有效地凝聚起用戶。同時也舉辦了很多線下活動,上面提到的詩歌漫游城市活動是通過將詩歌融于城市空間,將詩歌寫在日常交通工具上,穿梭于城市之中,打造一種讀詩景觀,將詩意生活的理念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這種線下活動方式是注重對于儀式的共在空間的打造。筆者關注到的人文藝術沙龍則更側重于將用戶聚集在現場體驗,為用戶提供沉浸式詩意體驗。
音樂詩會是“為你讀詩”公眾號的一個重要線下活動。詩會于特別的時間節點舉辦,如在端午、中秋、新年等特定節日舉辦節日詩會,在三八婦女節、六一兒童節舉辦“致女性”“致孩子”等為特定對象舉辦的詩會。2021年5月13日,“為你讀詩”聯合北京寶格麗酒店共同舉辦了主題為 “給自然以詩”的夏日音樂會。這場詩會不僅有讀詩環節,還融合了演唱、樂器演奏、戲劇等多種跨界藝術的表演,藝術元素豐富,藝術氛圍濃厚。詩會邀請到各個行業的翹楚助陣,以詩歌和音樂為載體,將詩意傳遞到自然之中,讓到場嘉賓和觀眾以身臨其境的沉浸式體驗感受自然中的詩意。儀式化的場景布置,讓嘉賓置身于藍天白云下,在綠意盎然的夏日吟誦一首經典詩歌,將用戶帶進大自然中,喚醒大眾對自然的認知。2021年10月22日,“為你讀詩”與聯合國駐華系統在聯合國大樓舉行音樂詩會,紀念第76個聯合國日暨新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50周年。這場詩會選擇在聯合國的76歲生日之際,在聯合國大樓前將中國的古典戲劇和西方經典音樂結合在一起,將古今中外的藝術形式交融在一起,表達在同一輪明月下,全人類共居一個地球的和諧愿景。
從以上兩個“為你讀詩”線下音樂詩會可以看出,音樂的詩會是給用戶提供一個可以親身參與進去的實體空間,在這樣的空間里,用戶可以通過參與現場詩會獲得自我使用與滿足的共享快感。
四季詩宴是“為你讀詩”根據不同主題打造的以詩歌為主題的宴會。詩宴面向中國和海外不同行業,邀請具有卓越影響力的行業領袖參與其中,嘉賓包括但不限于政要、駐華大使、聯合國官員、企業家、演員、音樂人、藝術家等。如曾為英國歌手莎拉布萊曼舉行了在亞洲的首場私人音樂會,被莎拉布萊曼稱為“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中國活動 ”。
與平臺其他線下活動不同的是,四季詩宴的對象主要是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雖然相較于詩歌漫游城市這樣的活動,四季詩宴活動離普通大眾的生活比較遠,但是四季詩宴活動同樣對傳播中國詩歌文化具有重要意義。“為你讀詩”公眾號以優秀的中國詩歌為紐帶,有身份有地位的精英人才匯聚在一起,將中國詩歌文化帶入世界文化交流圈中,對中國詩歌走出國門、更廣泛地傳播帶來了一定的積極影響。
每天晚上十點,“為你讀詩”公眾號準時將更新的推文推送至用戶的接收頁面,在網絡虛擬環境中為用戶建立一個詩意體驗的空間。同時,公眾號會組織舉辦各種線下活動,將用戶聚集在一起,進行線下的交流分享。主要的形式有詩歌論壇、嘉賓見面會、詩歌朗讀會、沙龍等。根據不同專屬主題,打造線下場景。通過特別的環節設計及互動體驗,讓每一位到場者都能享受到詩意體驗。
“在網絡視頻語境中,儀式傳播的空間和意義發生了轉向,表現為虛擬場景化傳播促進情感的連接與意義共享。”7“為你讀詩”公眾號通過打造線上的傳播矩陣,在移動端為用戶構建了一個閱讀詩歌、體驗詩意生活理念的氛圍,將身處在不同時空的文藝愛好者通過詩歌這一紐帶凝聚在對同一首詩歌的閱讀中。同時通過一系列線下的活動,將用戶聚集在一起,在真實的場景里讓用戶彼此交流,感知詩意。
根據蘭德爾·柯林斯的互動儀式鏈理論:“互動儀式的發生需要四個條件:其一,身體共在的群體集會;其二,對局外人設置界限;其三,相互關注的焦點;其四,共享的情緒或者情感體驗。”8“為你讀詩”的線上傳播滿足了儀式活動發生的后兩個條件,對于對局外人設限這一條件,詩歌本身的精英文化色彩決定了關注詩歌的人對詩歌這一高雅文化有一定的興趣和接受能力。而一系列線下活動正是滿足了儀式互動發生的第一個條件:身體共在的集體集會。“為你讀詩”舉辦線下活動,為用戶提供了一個能讓身體共在的場所。這個場所里,文藝愛好者可以親身參與到儀式的互動中,同嘉賓和其他用戶交流,彌補了線上傳播交流的不足,也讓用戶之間在交流分享的過程中更加認同詩歌文化,加深對詩意生活理念的理解。
“為你讀詩”公眾號線上線下的復合傳播模式將現場特有的儀式感、互動感和情境感拓展至日常出行的交通工具上,將用戶之間的交流從線上延伸至現場,讓用戶共在儀式現場。用戶的在場有效凝聚起了用戶,幫助用戶更好地理解公眾號,更快地融入詩歌文化,增強了用戶在傳播環節中的作用。同時,參與體驗獲得良好感覺的用戶對公眾號的再傳播有效鞏固了公眾號的傳播效果和影響力。把用戶從線上轉移到線下,將用戶的線上影響力變為線下影響力。“為你讀詩”公眾號多樣的交互參與方式滿足了用戶對詩意生活體驗的心理需求,最大化地利用了用戶的影響力來鞏固公眾號關注度。同時,用戶之間面對面的交流分享也提升了用戶的黏性,增強了公眾號的傳播效果。
近年來,傳承民族優秀文化、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發展成為一個熱門話題。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民族精神文明的根基,是促進國家發展進步的力量源泉。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9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詩歌無論在哪個歷史階段,都占據重要地位。創新詩歌傳播手段,積極推動詩歌進入大眾視野,使得更多人接近詩歌、了解詩歌,加入傳播詩歌文化的隊伍是推動優秀詩歌文化發展的題中之義。“為你讀詩”公眾號在詩歌傳播過程中,除了用“和詩以歌”的形式將經典詩文與音樂藝術相結合,帶給用戶美的享受,還利用豐富的線下活動,借助現代的聲光電融合的舞臺藝術,從詩歌的情懷中汲取養分,滋養用戶心性。在深度挖掘詩歌作品之美的基礎上,闡釋詩歌文化的人文價值,堅守自己的藝術品質和文化立場,以豐富的藝術形式重溫經典、再現經典,帶給用戶的不僅是文化記憶,更是民族文化自信的提升。
注釋:
1 張淑芳:《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的儀式化傳播機制研究》,《寧夏社會科學》2021年第21期。
2 章淑貞、鄭施:《用“詩歌”打造一個文化平臺——專訪“為你讀詩”聯合創始人、總策劃人張炫》,《新聞與寫作》2015年第7期。
3 蔡騏:《網絡虛擬社區中的趣緣文化傳播》,《新聞與傳播研究》2014年第9期。
4 8 [美]蘭德爾·柯林斯:《互動儀式鏈》,林聚任、王鵬、宋麗君譯,商務印書館2017年版,第13、79頁。
5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67頁。
6 劉偉兵、龍柏林:《儀式感如何生成——儀式發揮文化功能的運行機理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2期。
7 趙茹:《網絡視頻語境中國家認同儀式傳播的時代轉向與建構革新》,《當代傳播》2020年第4期。
9 中國政府網:《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2017年2月,http://www.gov.cn/zhuanti/19thcpc/index.htm,2022年2月10日。
[作者單位:寧夏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本期責編:鐘 媛]
[網絡編輯:陳澤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