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選中短篇 | 2024年4月
本期推介作品
《燈火深處》寫的是一家賣野餛燉的小店和店主老咸的故事。老咸和千千萬萬大學畢業后涌入大城市的打工人一樣,沒背景、沒資源,沒人脈,只能靠一張文憑在大城市里疲于奔命,對老咸來說,下班后能找一個隱身在燈火深處的野餛飩攤,吃上一碗熱氣騰騰的餛飩,他那落魄的身體和靈魂就得到了溫暖的撫慰。終于有一天,老咸在這日復一日看不到未來的日子中停下了腳步,開了一家餛飩館兒,主打一個深夜食堂。對于每天拼盡力氣的打工人來說,這里就是一個能夠放空自己的地方,不談未來只有當下。《燈火深處》具有極強的概括性,濃縮的是城市中一個龐大群體的現實日常。其實,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深夜食堂,它們可以是野餛燉和啤酒屋,也可能是大排檔或燒烤攤兒,在燈火深處帶著溫熱,熨帖著城市里那一顆顆奔波忙碌的心靈。
小說沒有刻意推動戲劇性的情節,反而有意控制了敘事的大起大落,通過舒緩的節奏來細致呈現生活的質地。同時,為了能把每件發生的事寫清楚,敘述者有意讓同一件事在不同的講述語境中出現。后面的講述并沒有完全改變前面的印象,只是隨著敘事的深入,讀者對小說人物的認知越來越全面。小說始終籠罩著一種隨聚隨散的氛圍,活動于其中的人如浮萍無根,只是飄蕩在某些特定的場域。這個改變,可以歸因于人物離開了生養自己的土地,來到異國他鄉,因此生活是離散的,沒有穩固的當下,更沒有確定的未來。不難意識到,人們的生活方式,已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只是,再讀下去,差不多能意識到,無論怎樣光怪陸離的新生活樣式,維持其運行的古老生活和情感邏輯,并沒有本質改變。那些在特殊情境中出現的新,只是古老邏輯在管束松弛之地的變形記,為人心和人生留下了一點可能的余地。
這篇小說,寫的就是一個夜市老板和他手下幾個攤主之間的瑣碎日常。主人公熊大同從部隊復員后被分配到街道辦事處,但因為意氣用事幫別人打架而丟了工作。此后,他當過廚師,開過廣告公司和餐館。在餐館因為種種原因被迫關門之后,他萌生了在城市里最繁華的宏達廣場前開設夜市的念頭。他為人厚道又樂善好施,講江湖義氣,因此被夜市攤主們廣為擁戴,還有了一個“熊幫主”的綽號。然而,在他光鮮的外表背后,卻有著難言的苦衷:中年離婚,還失去了房子。在糟糕的家庭關系再加上夜市的經營壓力下,熊大同雖然日日呼朋引伴,內心卻是極度焦慮,多次因為心臟問題被送進急診室,卻總是查不出病因,醫生只能將其診斷為“心神經官能癥”。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池莉為代表的“新寫實主義”橫空出世,《生活秀》里來雙揚在夜市賣鴨脖的故事,成為那個年代的一個縮影。熊大同這個人物頗有當年的來雙揚的神韻,但不同的是,盡管身上帶著濃濃的江湖氣,熊大同卻不像來雙揚那樣游走于市井的灰色地帶,甚至還殘存著理想主義的情懷。除了主人公熊大同,小說中的其他人物,都是在這個煙火人間賺錢糊口的蕓蕓眾生。他們的人生觀,恰如池莉另一篇小說的題目所說的那樣,“冷也好 熱也好 活著就好”。為了活著,為了活下去,他們不惜違反自然規律,晝伏夜出在夜市出攤。正常人每天在太陽下生活,而他們卻終日與月亮為伴。《月亮在清晨升起》這篇小說用樸實的文字再次說明了一個樸素的真理:哪里有那么多歲月靜好,只是有無數像丁老二夫婦、謝老板、“田螺姑娘”那樣的人在月光下負重前行。
《思凡》出現在“新女性”專號里,小說的光點卻散布在女性議題內外。
教授被學生舉報在師生宴上行為不端,“我”作為教授曾經的學生,被要求參與調查。隨著證人和當事人逐一登場,故事在一再的反轉中,距離“結果”和“真相”越來越遠。小說中,性別天平兩端的主要人物,生命軌跡都得到了相應的展現,不同的是,男性的一端擁有姓名,其來路、成就有著確鑿的細節作支撐,女性的一端卻面貌模糊, “女孩”“C老師”“女博士T”等代稱下,追憶和多視角敘事的手法,強化了描述的不確定性。這是小說關于性別問題的一大隱喻。
女性之間的相互“凝視”,是光點由內而外的重要過渡。這些“凝視”的集合,構成了動態的羅生門,提示“她們”,在享受性別紅利和追求獨立自主之間,還存在著更多分叉的小徑,每個選擇、每條道路都困難重重。借助 “凝視”,《思凡》探索的是“反凝視”的可能。
誰在說謊?誰在誤解?誰在受辱?隨著探訪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因素加入進來:身體/欲望,理性/非理性,現實/幻覺,逃離/共謀,輕佻與率真,稚態與衰老,交易,瞞哄,多數人的利益,體面的牢籠,現代通信工具“輔助”下的越界,不可控的網絡輿情……每一處都有評判,對評判的拆解,甚至再度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存邏輯,在這一邏輯之下,自我編織、反思并尋求平衡。
小說萬字出頭,以戲曲專業為背景,文字儉省,停筆處仍余音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