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理論評論新著列錦(第七期)
編者的話
《1980年代:小說六記》是近來廣受關注的新書,每次舉行新書活動,直播鏈接都會在微信里刷屏。蔡翔新書的封面簡潔且高度符號化,兩個類似交通標識的變形“80”數字,左右分列,配色互補,只是箭頭一邊向上,一邊向下。如果將這視為1980年代穿透到當下的表述之一種,不難發現“過渡時代”里的斷裂性與創造性已然構成了“當代性”的元問題,提示我們應對所謂文學現實重新考察。在此意義上,劉巖的《同時代的北方》可與蔡翔新著同讀,審慎地關注歷史經驗的“債務”一面,是良好文學研究的共同品質。劉巖書中探析“東北”自近代以來文學形成的現代性特質與價值向度,也帶著“猶在鏡中”的警覺勾勒東北之為“北方”的文化地形圖。
隨著“中文創意寫作”二級學科的確立,關于創意寫作實踐的討論日益熱烈。張清華《通向敘事之路:虛構寫作十講》是過去十年“文學創作理論與實踐”課程的講稿匯編,也是一部值得廣泛普及的中文創意寫作學科教材。如果說寫作可以通過“創意”提供可能、解放想象,那也必須面對想象力自身的局限。因此,還需多提一句的是《解鎖未來》一書,羅小茗就當代科幻的城市想象諸問題進行批判性分析,用精彩的文本解讀把問題凝練:想象力如何與意識形態和感覺結構相互搏斗?
包含以上新著在內,“列錦”第七期共推薦作品17部。同時,自本期起“列錦”還增設“借鏡”部分,將一段時間以來泛人文學科對現當代文學研究有所啟迪的其他新著存目,列于末尾處,或有他山石之效。
——欄目主持人:陳澤宇
本期書目:
蔡 翔 《1980年代:小說六記》
張清華 《通向敘事之路:虛構寫作十講》
王本朝 《文學秩序與價值認同:中國當代文學研究1949—1976》
劉 巖 《同時代的北方: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歷史經驗與當代文化生產研究》
宋劍華 《解構與重構:新文學倫理敘事研究》
羅小茗 《解鎖未來:當代中國科幻小說中的城市想象》
李 怡 《中國現代新詩的譜系與傳統》
張桃洲 《語詞中的歷史與風景:中國新詩的基本問題》
王 堯 《忽然便有江湖思:在文學的字里行間》
路 楊 《構造與重造:新文學的話語與形式》
周保欣 《地方志與中國當代小說詩學建構》
曾 攀 《新南方寫作:地緣、經驗與想象》
宋玉雯 《蝸牛在荊棘上:路翎及其作品研究》
妥佳寧 《茅盾的“留”與“別”》
榮光啟 《目送自己進入曠野:文學寫作的意義》
喻向午 《敘事者的遠見》
賀嘉鈺 《等光來:弋舟三論》
《1980年代:小說六記》
蔡翔 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4年6月
繼《革命/敘述》之后,學者蔡翔再次推出研究新著。《小說六記》是蔡翔又一次將文學史與社會史和思想史研究相結合而產生的一部思想文本,通過文學重繪那個“新見頻出、沉渣泛起”的1980年代的社會轉折與思想圖景。《小說六記》涉及《波動》《晚霞消失的時候》《人生》《平凡的世界》《芙蓉鎮》《魯班的子孫》《喬廠長上任記》等作品解讀,每一章后都配有做進一步解釋的“補記”,并以此勾連起來全書整體性。在蔡翔看來,1980年代的特點之一,正是從激進的政治實驗上“退后一步”,由此逐漸確立了“改革”的具體內涵,提供了多種歷史可能性,而如何選擇構成了1980年代的內在焦慮。
《通向敘事之路:虛構寫作十講》
張清華 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4年6月
2015年起,北師大為文學創作方向的研究生開設“文學創作理論與實踐”課程,學者張清華長期擔任這門課的主講教師。多年來,張清華對這門課程確立有八個講授方向,分別從寫作的文化身份問題、如何有效煉意、如何升華現實經驗、文學對現實的倫理溢出、如何向文學原型致意、小說敘述的戲劇性與抒情性、作品結構的形式感、歷史與無意識深度等角度引導學生學習。《通向敘事之路》即為過去十年張清華在北師大的講稿匯編,該著以人文主義的立場建構了虛構寫作的“創作詩學”之維,為有志于寫作的初學者打開了創作格局,亦可視作為中文創意寫作學科搭建了理論基礎。
《文學秩序與價值認同:中國當代文學研究1949—1976》
王本朝 著,九州出版社2023年9月
《文學秩序與價值認同》是學者王本朝的新著,聚焦于1949—1976時段的當代文學研究。王本朝從文學評價的標準入手,就文學制度、思想重建、作家培養、創作方法、民族形式、文學風格等諸問題展開討論,區分或重疊或離析的“秩序”“制度”“體制”概念,考察社會主義文學的生成機制與價值內涵,并對“社會政治—文學批評—文學生產”所形成的“制度與價值”結構及其對當代文學的推動和制約作用作出闡釋。王本朝認為,中國當代文學具有時勢匯聚、自成一體、制約調適、相生相克的歷史化特征,評價當代文學應堅持歷史性、經典化和當代性原則,既注重高度一體化的特征,又不忽略其異質性與現實性價值。
《同時代的北方: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歷史經驗與當代文化生產研究》
劉巖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24年4月
《同時代的北方》是學者劉巖第二部當代東北文化研究著作,在現代中國形成的實際過程中,東北從“華夏邊緣”抵達“北方”,擔綱了另類現代性前沿的歷史,其中的轉換生成原理或可釋放社會主義詩學的潛能。除文學文本之外,劉巖調動了廣泛的當代文化媒介,以包括評書、二人轉、影視劇、喊麥、春晚小品、先鋒藝術、城市改建的諸多內容探究“北方”歷史經驗的同時代性。在劉巖筆下,東北既是區域辯證的對象,也是嘗試以經驗克服景觀、由記憶解放想象的方法。作者嘗試反思近年流行的“東北文藝復興”話語和被遮蔽的社群真實經驗,力圖面向未來發掘社會主義文化生產的歷史遺產。
《解構與重構:新文學倫理敘事研究》
宋劍華 著,人民出版社2024年2月
學者宋劍華的新著《解構與重構》以中國現代文學史、現代作家、作品文本為研究對象,試圖打破“啟蒙”與“革命”的二元思維方式,從社會倫理學的切入角度入手,研究分析“個人與家庭”“個人與社會”“個人與民族”以及“人與自然”之間倫理關系的觀念變遷與文學表述,旨在揭示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傳統文化道德體系從“破壞”到“重構”的思想流變,以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艱難歷程。宋劍華從動態的歷史過程中,去重新理解“人的發現”與“民族崛起”的辯證關系,并進而在中國社會的歷史變革中,用一種社會文化視角重新觀察和詮釋中國現代文學發展的內在規律性。
《解鎖未來:當代中國科幻小說中的城市想象》
羅小茗 著,上海書店出版社2023年11月
隨著中國科幻從“寂寞的伏兵”搖身一變成為極為重要的當代文學文化現象,“未來”作為當代文化的關鍵詞意味也逐漸凸顯?!拔磥怼币云涮赜械姆较蛐院鸵幏缎?,構成了中國整個社會生產機制的重要基礎。《解鎖未來》將當代中國科幻小說中的城市想象視為改革開放后中國社會所形成的未來想象力的重要標本,圍繞城市空間的區分、時間的重構、城市基礎設施的構想、工作/娛樂觀念的推演、城鄉關系的演變、“文明”概念的轉化以及探索未來的想象路徑這七部分進行考察評估。在此基礎上,羅小茗還一步分析了“未來想象力”與既有的感覺結構之間的關系,并試圖以此論述當代社會“未來想象力”的局限性和可能性所在。
《中國現代新詩的譜系與傳統》
李怡 著,文化藝術出版社2023年10月
《中國現代新詩的譜系與傳統》是學者李怡多年來關于新詩研究的重新整理和總結,其中部分章節曾收錄于《中國現代新詩與古典詩歌傳統》《中國新詩講稿》等。在該著中,李怡以時間為軸,順敘新詩的傳統、誕生、發展、融合、成熟時期,并將筆觸延續到新中國成立后的新詩分化時代,從而對中國現代新詩的評價標準與尺度提出認識。作者認為,中國現代新詩構成當代中國人文學遺產和精神需要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現代新詩的閱讀欣賞有必要格外注意其形態發展的特殊性和時代性,并在熟悉和了解這些特殊形態的基礎上,調整我們的閱讀心態和閱讀方式。
《語詞中的歷史與風景:中國新詩的基本問題》
張桃洲 著,中國青年出版社2024年8月
《語詞中的歷史與風景》是詩人、學者張桃洲自博論以來近二十年的研究結集,該著基于新詩話語的研究視角,全面考察新詩生成和發展的語境,認為作為新詩語境的各種場域之間的復雜運作,深刻影響了新詩的文本構成和歷史進程?!拔宜枷耄饰沂呛?,扉頁上引用戴望舒的詩,隱微地表達了作者的新詩觀:在語言和思想之間。正如張桃洲所言,歷史語境作為對新詩語言層面研究的補充,逐漸顯現出有益的論題性,故書中不同章節分別對應了迻譯、政治、身體、技術、理論、閱讀及教育等新詩的多重話題,形成立體完整的問題域,并在文章收錄的修訂過程中納入了對自我認知與現實境況的最新思考。
《忽然便有江湖思:在文學的字里行間》
王堯 著,譯林出版社2024年4月
學者王堯近年來逐漸從“學院”中走向“學院”外,明白曉暢的中國文法在他的筆尖開始占據上風。同樣是對歷史意識、文學思潮、作家作品的討論,《忽然便有江湖思》多以散文筆法呈現文學之思,“學理”寄放于“感性”,但不讓位于流俗,“文章”在表意的基礎上回歸到文體的表達。書中收錄有王堯近幾年對創作、批評的本體論思考,比如《新“小說革命”的必要與可能》《作為方法的中國當代文學史料研究》等,還有《何謂批評家與批評家何為》《關于莫言和莫言研究的札記》《我夢想成為漢語之子》等文,更靠近隨筆體的學術評論。
《構造與重造:新文學的話語與形式》
路楊 著,上海文藝出版社2024年6月
《構造與重造》是青年學者路楊的第一本書,共分為四章,“積習與新路”“抒情與史詩”“都市及其景觀”“傳統及其形變”。路楊的“構造”與“重造”,旨在激活新的歷史能量。正如后記所說,“對文學研究和批評而言,一種更積極的歷史意識或許意味著,我們可以經由在文學現象里辨認文學傳統,發現某種相似的精神癥候或歷史構造的復現,進而在經驗與方法上尋求汲取與重造?!薄稑嬙炫c重造》有著打通歷史與形式的詩學追求,致力于重審內化于二十世紀歷史進程的文學與政治,顯現出具有融通感、綜合力與指向未來的歷史構想——“畢竟我們關心歷史,終究是因為我們關心未來”。
《地方志與中國當代小說詩學建構》
周保欣 著,浙江大學出版社2023年7月
在當代小說創作向“地方”“民間”下潛的背景下,地方志所載的豐富內容,正日益成為當代作家構造“地方”形象,進而營構多樣化的“中國”的重要取徑。學者周保欣在《地方志與中國當代小說詩學建構》中,集中處理了地方志與當代小說類型及詩學傳統、地理及空間詩學、文法及形式創化三方面的內容。當代作家以地方志作為小說創作的資源,析取的是地方性的小歷史,其與國家大歷史的互動與纏繞以及夾雜其間的人物命運的起伏與更迭,生發出無限的歷史、時代、生命況味。
《新南方寫作:地緣、經驗與想象》
曾攀 著,上海文藝出版社2024年6月
“新南方寫作”是過去幾年中當代文學批評場域里熱度常在的關鍵詞,這一術語的命名也源于《南方文壇》等刊物和機構的大力倡導。青年批評家曾攀的《新南方寫作:地緣、經驗與想象》是他對這一問題的思考合集,結合了作為編輯與評論家雙重身份的視野與角度。曾攀認為,及至當下“南方”再次“新”起來與近代南方的變革精神有關,當下“新南方”的社會革新潮流再涌,體現了現實精神與文化質地的承續與綿延?!靶履戏綄懽鳌敝匦氯谕ú⑻峁┒鄻有缘木耒R像,為“南方”復魅與賦形,在充滿未來可能的衍生中,將不斷激發“南方”的新變、新義與新生。
《蝸牛在荊棘上:路翎及其作品研究》
宋玉雯 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24年3月
路翎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極具才華而又富爭議的重要作家,致力于描寫“痛苦”“歡樂”“追求”與“夢想”。在《蝸牛在荊棘上》一書中,可以看到學者宋玉雯全面細致地對路翎創作歷程進行梳理,研究開展于了解各時期路翎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探究作家生平與作品間的復雜聯系,并探討時代語境與作家活動時空的關聯。作者對照大陸研究與臺灣經驗,從相互參照的論述位置出發,試圖厘清與路翎有關的左翼文學書寫政治,以同情之理解重新激活路翎身處的“斜線地帶”。在荊棘上的“蝸?!笔锹肤釀撛斓娜宋铮彩锹肤嶙陨淼膶懻?。
《茅盾的“留”與“別”》
妥佳寧 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4年4月
《茅盾的“留”與“別”》是青年學者妥佳寧的茅盾研究新著,也是新一代茅盾研究的代表作。該著在政治史、軍事史、經濟史、文化史、社會史視角下展開對茅盾小說的文本細讀,以“雙向互犁”的方式讓文本之外的史料與文本細節互參互滲,從而研究茅盾1927-1936十年間的小說創作。妥佳寧圍繞《子夜》這一軸心,綜合考察茅盾早期革命文學和“左聯”時期創作,并著力呈現這些作品相互之間的互文本關系,進而發掘茅盾小說創作與國民革命之間潛在的聯系,呈現茅盾在國民黨左派、“托派”等各種復雜力量之間的進退取舍,以及其作為左翼知識分子的復雜精神歷程。
《目送自己進入曠野:文學寫作的意義》
榮光啟 著,商務印書館2023年11月
詩人、學者榮光啟的新著《目送自己進入曠野》是他多年來詩評文章的結集,書的副標題是“文學寫作的意義”。榮光啟認為,文學的寫作意義是真實地反映自我與人類的生活、生存與命運的狀況。在該著中,榮光啟對詩歌的問題、思潮,文學寫作的意義、限度均加以討論,其中當代新詩的讀者與作者、“地方性詩歌”的真義、“自然”話語中的現代性問題等篇什頗有啟示意義。全書共計四章,末尾一章是作者的小說閱讀札記,獨立于詩主題外的這一部分,同時也補全了榮光啟的批評風格,他不特異地為文學建設叫好,其文字亦呈現出思想隨筆的特質。
《敘事者的遠見》
喻向午 著,長江文藝出版社2024年1月
《敘事者的遠見》是批評家喻向午的評論集新著,全書共有文章二十五篇,亦是其編輯本職工作的見證。李云雷在序言中以“低空飛行”的務實和及物定義喻向午的批評文章,這是從編輯進入批評的固有屬性,遠離凌空蹈虛的理論演繹,以在場感極強的細讀說話,從文本中來到文本中去。該著以“潮變”作為第一輯,集中對文學現場的思辨性、繼承性、自覺性等問題發聲,展示出寫作者對文學思潮較強的敏銳性。同時,《敘事者的遠見》也收錄有喻向午與胡學文、尹學蕓、鐘求是、胡性能、凡一平等人的對話文章,更顯作者“遠見”。這些不僅是采訪的對話錄里,潛藏著別具一格的批評調性。
《等光來:弋舟三論》
賀嘉鈺 著,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2023年8月
《等光來:弋舟三論》是青年批評家賀嘉鈺的弋舟評論結集,全書由三篇評論文章《“失序者”的出離與復歸》《隱橋與霧》《六個詞語的測量與漫游》與一篇長篇對談構成。作為一本小而巧的評論集,《等光來》將作家弋舟創作的故事世界一一剖析,展現其故事背后的幽微與曲折,以及人在世間生活中的堅韌且頑強的勃勃生氣。賀嘉鈺的風格輕盈而美,簡潔、克制的評述里有“光”的流淌。正如作家李洱在書的扉頁中所寫,“在這里,弋舟與賀嘉鈺,他們的創作與批評,互為鏡像,互有所寄。在這里,他們因雙向同構而成為整體,又因互相發明而完成自己”。
除以上佳作,近期可供現當代文學研究“借鏡”的書目還有《詩與哲學之間 : 思想史視域中的文學理論》(馮慶)、《文學三篇:一個政治哲學視角》(洪濤)、《中國現代歷史意識的產生》(王晴佳)、《瑣言贅語:明清以來的文化、城市與啟蒙》(李孝悌)、《大不敬的年代:近代中國新笑史》([加]雷勤風)、《漢字革命:中國語文現代性的起源(1916—1958)》(鐘雨柔)、《書、兒童與成人》([法]保羅·阿扎爾)、《地理批評:真實、虛構、空間》([法]貝爾唐·韋斯特法爾)、《批評意識》([比]喬治·普萊)、《文學之冬》([德]烏維·維特施托克)、《奧斯維辛之后》([德]特奧多爾·W.阿多諾)、《王瑤畫傳》(陳平原、袁一丹編著)等書,于此存目。
“文學理論評論新著列錦”專欄自2022年起設立,對一段時間內中國現當代文學領域內的新著加以綜括。我們愿網羅好書,但因篇幅所限,只選取具有典范意義的學者佳作、有益于學科建設的研究新著、體現編纂意圖的文叢文集、代表學術前沿的理論作品以及獨具風格的文學批評。此外,除有特別的紀念意義,“列錦”原則上不推薦舊作再版。希望通過這份工作,能為一段時期內的文學研究存目。鑒于編者精力有限且囊中羞澀,也歡迎有意加入“列錦”的出版方及作者寄送新著或傳遞相關資料,收件郵箱為:chenzeyuyihai@163.com。
“列錦”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