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屆銀河獎在成都揭曉,以多元書寫對話未來—— 本土科幻文學做對了什么
第35屆銀河獎昨晚揭曉。嚴曦的《造神年代》獲最佳長篇小說獎,城城與蟬的《天才俱樂部》獲最佳科幻網絡文學獎,活兒該的《從姑獲鳥開始》獲最佳原創圖書獎。(主辦方供圖) 制圖:張繼
“讀科幻、寫科幻使我年輕,心態上至少減了五歲。”在成都這座帶有科幻基因的城市,第35屆銀河獎在新開的天府國際動漫城頒獎,從作家劉慈欣、阿來手中接過獎杯,最佳長篇小說獎《造神年代》作者嚴曦感慨“來之不易”,畢竟前兩屆的最佳長篇小說獎均為空缺。
科幻文學的崛起不僅是標桿著作引領下的文化現象,更是敢于相信和想象未來的中國在文藝創作領域的投影。揭曉儀式現場,《科幻世界》雜志社聯合四川大學中國科幻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科幻網文白皮書(2023—2024)》指出,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加速推進,科幻成為當代受眾的一種現實處境,一座連接科學與人文、現實與未來的橋梁。它以廣闊想象空間提供了對話未來、探索未知、了解自我的窗口,在書寫“中國故事、中國經驗、中國想象”過程中,展現出強大的創造性與影響力。
作者陣營、讀者大盤“雙高”
由《科幻世界》創立的銀河獎誕生于1986年,被視為“中國科幻文學領域最高榮譽”,挖掘了劉慈欣、王晉康、何夕、韓松等著名作家,《三體》《流浪地球》《我們生活在南京》等作品曾在評選中大放異彩。“努力讓評審喜好和廣大讀者以及古往今來對好小說的標準保持高度一致,我們大概做到了。”評委會主席阿來說。
埋頭簽售近三小時的劉慈欣難掩疲憊,不過全國各地科幻迷的熱情令他感到十分暖心。“科幻小說的標準可能有很多方面,最重要的核心是與想象力產生共鳴共振,讓思想走向更廣闊的空間。”劉慈欣說。可喜的是,近年來科幻作品數量激增、形式多元、年輕力量涌現。最佳短篇小說獎、最佳中篇小說獎、最佳新人獎等獎項頒發,江波、寶樹、楊晚晴、譚鋼等科幻作家獲獎。《天才俱樂部》《從姑獲鳥開始》分別摘得最佳科幻網絡文學獎與最佳原創圖書獎。
白皮書顯示,截至今年6月,光是閱文集團就新增科幻網文超4.7萬本,累計總字數達50億3138萬;截至今年8月,起點讀書十萬均訂作品累計達20部,其中科幻占比50%。比如《天才俱樂部》講述一群天才在時間和歷史中爭奪命運的故事,通過夢境與現實、時間與空間的變化,譜寫出一部恢弘爛漫的人類冒險史詩。《從姑獲鳥開始》則是以中國武術為題材的時空穿梭作品,在傳統故事體系中融入古代文化與《山海經》神話元素,頗具國風韻味。
科幻佳作頻出背后,是作者陣營和讀者大盤“雙高”——整體呈現出數量多、學歷高、年輕化面貌。以閱文集團為例,超4.6萬名起點作家創作科幻網文,87%作家具有本科在讀及以上學歷;首次創作選擇科幻題材的作家中Z世代占90%以上;飄蕩墨爾本、須尾俱全、柯遙42、泥盆紀的魚等女性作家豐富了多元表達。科幻網文閱讀成為年輕人生活習慣,科幻迷隊伍壯大,69%讀者年齡為30歲以下,48.4%讀者學歷為本科在讀及以上。“隨著人工智能等科技領域接連取得突破性成果,許多過去只有科幻迷才關心的話題迅速進入百姓生活,這也為科幻帶來更廣闊群體。”王晉康說。
縱覽近年來的獲獎作品,不難看出新題材、新審美、新風格正探索形成,跨學科背景的前沿想象力展現了科幻寫作新質生產力。從星際冒險、機甲戰斗、無限穿越的單一子類型,到衍生出貼合時代特征的賽博朋克、時空穿梭等新興子類型,《賽博英雄傳》《深海余燼》《故障烏托邦》等新作引領潮流。自2023年中國作協啟動“中國網絡文學閱評計劃”“中國網絡科技科幻文學創作扶持計劃”,《黎明之劍》《筑夢太空》《一路奔北》《我不是賽博精神病》《終末的紳士》等作品以多維角度書寫現代科技文明。
做強科幻IP需“長期主義”心態
隨著《開端》《三體》《流浪地球》等影視作品“出圈”,科幻IP市場前景廣闊。據不完全統計,在2023年至2024年20余部有明確平臺歸屬的科幻待播劇集中,超50%改編自科幻網文,如《間客》《明日樂園》《夜的命名術》等。《我們生活在南京》同名改編電影官宣后廣受關注。近年來在“科幻+”模式下,特色鮮明的改編作品涌現,如電影《從21世紀安全撤離》、動畫《時光代理人》等。《天才俱樂部》影視化項目也已在推進中。
“科幻IP改編,是中國網絡文學做大做強的關鍵環節,這需要平臺、作者、上下游合作企業等多方合作,在跨媒介運作有效探索中反哺原生內容,充分催生科幻人文經濟價值。”四川大學中國科幻研究院副研究員姜振宇指出,通過IP改編實現科幻作品增值,是“長期主義”的過程,既是中國文創行業二次改編和制作能力的體現,也是文藝生產的工業化前沿實踐。
一批主打“科幻+”的網文正引領影視化改編風潮,比如在科幻末日世界中修仙的《混在末日,獨自成仙》、“虛擬現實+少年冒險”的《異度荒塵》、“未來世界+女性視角”的《為什么它永無止境》、“人工智能+美食冒險”的《宇宙無限食堂》、“時間循環+社會派懸疑”的《困在循環里的曹雨來》、“機甲+古武”的《天官志》、“蒸汽朋克+民國背景”的《普羅之主》等,其中既有大投入大制作,也不乏“小而美”賽道的推陳出新。
與此同時,專家提醒,科幻IP改編不能停留在一部影視劇,更應全產業鏈開發,充分激活IP“乘數效應”,在動漫、游戲、有聲書、周邊商品、劇本殺、線下主題活動等多形式授權與改編上加速布局,核心在于抓住政策導向與產業趨勢,通過跨媒介方式講好中國式科幻故事。越來越多的動畫、游戲作品已投入開發,亮相國際舞臺,但出海之后還需“留海”,IP全球化運營仍待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