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是木心逝世一周年的日子。為紀念這位生前寂寞,更多時間過著“與世隔絕”生活的詩人、文學家、畫家,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近日推出《文學回憶錄》一書。該書由1989年至1994年間,木心先生在紐約為一群中國藝術家講述“世界文學史”的講稿整理而成,體量龐大,約近50萬字,分為上下兩冊。
緣起
曾被木心拒絕出版
1989年至1994年,木心先生曾在紐約為一群中國藝術家講述“世界文學史”,聽課的大都是當時在美的一些藝術家,包括陳丹青、黃素寧等人,課程斷斷續續持續了五年,近90堂課。據廣西師大出版社相關人員介紹,2006年,木心回國時,出版社曾有意出版這份講義,但木心先生不曾同意。理由是,那不是他的創作。
2011年,他逝世。在烏鎮的追思會上,上百名年輕人趕赴現場,并提出想看文學史講稿的愿望。當時,在場的陳丹青找出自己的五大本筆記,試圖還原當時的課堂內容。經過近一年的整理,最終完成了近50萬字的錄入。
內容
歷時五年的“文學遠征”
據介紹,木心的講義主要參考鄭振鐸《文學大綱》的框架,其中講到他個人所標舉的一些偉大作家和作品:古希臘,圣經,先秦諸子,莎士比亞,尼采,拜倫,紀德……可以稱得上是木心的一部“文學回憶錄”。
在陳丹青看來,這是“非常好玩的一本書,非常好讀,跟木心先生自己的著作很不一樣,他像聊家常一樣講世界文學史,而且講莎士比亞,突然就講到湯顯祖,講卡夫卡,就忽然聊到林黛玉。”他認為,木心是在用非常通透的、閑適的語調在談一個大的話題,通過此書可以看到一個民國青年的閱讀史,并旁觀到民國時期的出版史。
陳丹青是1982年在紐約與木心相識,當時,聽木心講文學,陳丹青覺得“直聽得不知如何是好”,后來他就帶著朋友去聽,很快“眾皆驚異,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幾個人商量著請木心正式開課講文藝。1989年,他們正式定下規矩:地點,每位聽課人輪流提供自家客廳;時間,春秋上課;課時,每次講四小時,每課間隔兩周,若因事告假者達三五人,即延后、改期,一二人缺席,照常上課。起初打算一年講完,結果講了五年,課程才結束。木心也曾因此,將之戲稱為一場“文學的遠征”。
除了講課內容,很多木心課上的妙語、趣談,陳丹青都記錄下來,盡管精確不敢保證,但卻是一個努力的記錄員,包括散課后眾人跟木心在公園散步的談話,他都記錄了下來。電子版錄入時,因為速記潦草,無法辨讀,很多都是陳丹青自己完成的。
■ 細節
陳丹青眼中的木心式授課
態度 相信每個人和他一樣愛文學
在陳丹青看來,他頗為驚訝的是,當時聽課的人大都是畫家,這些人聽課并非為了創作,而且他們底子是一片空白,木心卻不在意,依然講得興味盎然,似乎相信每個人和他一樣,愛文學。
腔調 渾如聊天
陳丹青覺得,木心講課渾如聊天,而他的聊天,清晰平正,有如講課——他語速平緩,從不高聲說話,說及要緊的意思,字字用了略微加重的語氣。
風格 隨時離題
陳丹青說,木心覺得卡夫卡苦命、肺癆、愛焚稿,就該把林黛玉介紹給卡夫卡;看到西蒙種葡萄養寫作,木心就說昔年陶潛要是不種菊花而改種葡萄,該多好。待他們聞聲哄笑,木心就得意了,然后假裝無所謂的樣子——且慢,他在哄笑中又起念頭,果然,再來一句,又來一句——隨即收回目光,接著往下說。
最后一課 “文學會幫助你愛,幫助你恨”
據陳丹青回憶,1994年元月9日,木心講畢最后一課。那天是在他的寓所,散課后,木心穿上黑大衣,戴上黑禮帽,步出客廳的一瞬,回過頭來,定睛看了看十幾分鐘前講課的橡木桌。此后,直到逝世,木心再沒出席過一次演講。
在那堂課上,木心講了很多對于文學的態度,他說“文學會幫助你愛,幫助你恨……課完了,我們將要分別,愿大家都有好的轉變”。
疑問 是否有失客觀
木心講課的框架底本,是取自上世紀二十年代鄭振鐸編著的《文學大綱》。時代久遠,鄭本在時間軸和作家分類的方法上,今天看來難免有些陳舊,而且木心講稿里,史實簡略,評述駁雜,他所選擇的作家和作品也有很重的私人偏好,因此有人擔心這樣的一本文學史會有失客觀。
針對這些擔心,媒體人梁文道認為,木心是一個作家、藝術家,而非學者,這樣一本書,重要的不是“文學史”,而是“他的文學史”。讀作家述作的文學史,好看的地方在于他們自己也在里頭。他們會有不同于學者的見解,也包括從中可以看到作者寫作取向的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