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2月,張文同志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到今年正好80年。1983年,我編輯《紅四方面軍戰史》,見過許多紅四方面軍的老戰士,對這位老前輩的革命經歷有了初步的了解。2005年,我參與了她的回憶錄《我的紅軍之路》的編輯工作,最近該書重印再版,作為對她參加紅軍80年的紀念。
《我的紅軍之路》反映了張文這位紅軍女戰士參加革命70多年來的艱苦征程。95歲高齡的作者今天仍關心著黨、國家和軍隊的建設,這種不懈奮斗、努力進取的革命精神,是永遠值得我們學習的。
80年前,這位地主家15歲的女傭,不堪忍受地主老財的打罵,瞞著父母和兄弟姐妹,報名參加了紅軍。紅軍時期,她參加長征,爬雪山,過草地。抗日戰爭時期,參加了八路軍的“百團大戰”,隨部隊途經6省,穿越無數道日軍封鎖線,從山西到蘇北,參加了華中新四軍對日偽軍的作戰。解放戰爭時期,隨新四軍三師北上參加遼沈戰役,而后又折返關內參加平津戰役,繼而南下,一路打到廣州。作為軍人,戰爭環境下,她要和部隊一起浴血奮戰;作為母親,她拖兒帶女,更負重不堪,但在戰友的幫助和鼓勵下,她都熬過來了。戰爭年代她得過傷寒、瘧疾等各種疾病,戰友們盡力照顧她。長征路上過草地沒有糧食吃,她撿到一只牛蹄子,用茶缸子煮熟,吃了就發高燒、拉肚子,拉了許多天。她靠著紅軍戰士的信念、毅力和戰友們的幫助,最后終于走出了草地。張文說:“革命勝利以后我很少得病,恐怕是因為有些病在戰爭年代都得過了。但如果沒有丈夫和無數戰友們的鼓勵幫助,我即使能經受住槍林彈雨的考驗,也難以擺脫惡劣環境下的疾病和瘟疫。”
從紅軍時期在紅四軍被服廠工作到抗日戰爭時期做醫療護理工作,從解放戰爭時期任子弟學校附屬幼兒園主任到抗美援朝戰爭時期任志愿軍留守處幼兒園主任,始終兢兢業業,工作出色,受到好評。新中國成立后,從軍隊到地方,又從地方回到軍隊,她顧全大局,任勞任怨,黨叫干啥就干啥,為革命工作做出了許多貢獻。
1936年,張文與洪學智同志在長征路上結婚。他們結婚時,洪學智送給她的唯一紀念品,是一床從敵人手中繳獲的軍用毛毯。這床毛毯差不多陪伴了張文全部的戰爭生涯,只是在平津戰役期間,為了感謝房東對她和孩子們的幫助,這床毛毯被張文送給了老鄉。
家,對所有的人,都是一個溫馨的居所。但對于這些革命老前輩來說,家,在戰爭年代,不過是一個令人向往的名詞。張文在回憶錄中說:“那時,我們沒有家,是因為我們既沒有一個穩定的住所,也沒有一個穩定相聚的時間。”抗日戰爭初期,在隨抗大從山西往河北的行軍路上,要穿越一道道日軍的封鎖線,怕暴露部隊,張文只好把幼小的大女兒丟在了老鄉家;抗日戰爭結束后,從蘇北往東北進軍時,部隊北上5000里,為了不掉隊,又丟下了二女兒。作為母親,為了戰爭,她一再忍受著丟棄女兒的心痛,挺住了一次次精神的折磨。戰爭結束后,她又折返舊戰場,找回了這兩個女兒。
革命勝利之后,孩子們靠自己的努力都考上了中國最好的大學。孩子們上學時期,洪學智從北京被下放到東北。在東北的17年,孩子們分散在天南地北,夫妻倆只得把平時養雞種菜換來的錢積攢起來,作為給孩子們上學的補貼。張文對子女嚴格管教,絕不允許孩子依賴大人搞特殊。
張文幾十年如一日,始終保持著普通一兵的本色。生活儉樸,粗衣淡飯,勤儉持家。即使年紀大了,但只要身體狀況好,總愛縫補舊衣服,還親手做布鞋,不忘老紅軍的傳統。
作者這一生不可謂不跌宕起伏,陪丈夫洪學智幾起幾落;作者這一生不可謂不輝煌,南征北戰,走過差不多整個中國;作者這一生不可謂不偉大,作為母親養育了8個兒女,顛沛流離,不辭辛苦。本書是一個在軍隊80年的老戰士、老革命家寫的自己的一生,樸實、平淡,但從這部書中可以看到一位偉大的母親、一位英勇不屈的戰士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勇氣、一種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