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小說發展到現在,什么技法、流派都玩過了。小說是否走到了盡頭?有人泣而返,有人詠而歸。而我還在路上,不慌不忙,打算把東、南、西、北都轉上一圈。
東,即東方精神。精神這東西,難以表述,只能感受。從小說形態來看,東西方有別,東方的美學形態注重含蓄、簡約。在詩歌方面,中國歷來是多短詩,少有長詩,即便有之,也沒有《神曲》那種鴻篇巨制。但我們的優勢恰恰是以少許勝多許。比如賈島的《尋隱者不遇》,寥寥數言,里面的意思卻有好幾層。童子在家,以為師傅也在,是喜;一問,老師采藥去了,是失望;聽說老師就在這山里面,是喜;又聽說云深霧重不知具體所在,又是失望。那個尋找隱者的人是誰?沒有主語,不知何人;師傅是誰?不告訴你;后事如何?沒有下回分解。這哪是詩?簡直就是一個故事。林斤瀾老先生談小說時有個著名的觀點:有話則短,無話則長。他的小說常常在無話可說處開始敘述。每回發生地震,我總會想起林先生寫的一篇有關母愛的小說。這個小說極短,不到千字,取材于蒲松齡的一篇關于地震的小說。蒲松齡寫到房屋仆而復起,里面似乎是沒有故事的。但林先生卻抓住這一點加以發揮,在蒲松齡不說的地方開始講故事。他說,房屋仆而復起的時候有個男子跑了出來,接著又有個女人跑了進去。女人進去是為了救孩子。然后,房屋又仆,再也沒有起來了。小說中沒有一句贊美母愛的話,但母愛就在“無話”之處。東方的文字之美,東方的精神,有很多讓人深味的地方。
西,即西方現代派。日本與韓國的現代文學起步時間早于中國。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首發于1918年,在那之前的四五年時間里,芥川龍之介就已經寫出《羅生門》《鼻子》等讓魯迅佩服不已的小說。而且,在芥川之前日本就已有夏目漱石與森鷗外等大師級作家的出現。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我們的現代小說與日本的差距越來越小,1924年,日本最早的現代主義文學流派——“新感覺派”問世,流風所及,影響了在日本留學的劉吶鷗。劉吶鷗回國后發起了新感覺派運動,隨后出現了穆時英、施蜇存等。事實上,他們都是受西方現代派文學的影響。橫光利一早逝,但川端康成后來成為東西方文學的集大成者。他的《獨臂》《睡美人》既有日本元素又有西方現代派小說的味道。在同時代,我沒見過哪位中國作家寫過這樣的作品。在如何對待西方文學與東方文學融合方面,日本一度比我們做得更好,就像他們當初處理文學創作中的“和文調”與“漢文調”一樣。而現在,在西方話語占主導地位的情勢之下,我們應該把真正有實力的中國小說拿出來。
南,即南方敘事。南方敘事很容易被狹義地理解為本土言說或方言寫作。事實上,我不主張方言寫作。如果要在小說中嘗試用方言,我會慎重考慮。比如我在《聽洪素手彈琴》中用了溫州方言“醉”字:聽醉了、睡醉了、看醉了。這一“醉”字不能解釋為陶醉,讀者只能意會了。除了創造性地使用了一些不隔的方言,我還汲取中國文言小說省凈、簡練的特點,文白相間,莊諧雜糅。因此,有人說我的小說創作就是典型的南方寫作。這個我也承認。南方作家應該有南方作家的氣質。同樣是漢語寫作,在用字、語調等方面,南北作家存在不同之處是不足為怪的。
北,即北方話,亦即普通話。1949年以后,普通話寫作幾乎覆蓋了(古代)文言與(南方)方言。漢語字典里多北方方言,體現了一種詞匯的單一性。直到現在,我們南方作家的北方腔仍未消除。稍加注意,就會發現現在很多學生的發音方式好像都是一個模式里出來的,有些作家的發聲方式也如此,他們的寫作受到了一種規范的普通話的影響,已喪失了很多與生俱來的東西。這是很值得我們警惕與憂慮的。
我所追求的理想的小說境界應該是這樣的:在北方語系(普通話)寫作之外,不失南方敘事的特色,其內在精神是東方的,外在的表現手法則兼有西方現代派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