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夏季,想必是許多適齡青年最為激動的日子。征兵由冬季改為夏季,而且優先選錄高校學子,我因為寫了長篇報告文學《淬火青春——大學生從軍報告》,受到不少準備投身軍營的年輕人的咨詢:該不該選擇到部隊去?在部隊的生活有意義嗎?究竟應該如何調整心態,更快地融入陌生的軍營?
我能與他們分享的,是我寫作并認知的過程。
2009年,國慶60周年大閱兵氣勢雄壯。
英國BBC中文網評介:“在這些高技術、信息化武器的背后,中國軍隊近年一個值得注意的變化恰恰是軟件,也就是軍隊科研隊伍的擴大和官兵素質的提高。據當年公布的統計,目前中國軍隊干部大學本科以上學歷達72.4%,研究生學歷達12.3%,這些數字明顯高于中國一般非軍事行業干部的教育水平。”
前后三年,我像長途跋涉似地投入采訪寫作。我用我的目光,試圖理解當代軍人,以及軍人所組成的特殊群體。采訪的背景,正是中國軍隊內在的變革。看起來不動聲色,鋒芒收斂,卻聚集著一旦出擊勢不可擋的雷霆萬鈞之力。
我采訪覃文強時,這位清華國防生剛從北京歸來。
到基層部隊采訪這些大學生軍人,我的情感時常處在興奮狀態。軍隊所體現的戰斗意志與文化特質,不時讓我耳目一新,讓我丟掉原先的陳舊印象。使軍隊朝氣蓬勃的,是逐步現代化的武器裝備,更是具有高學歷的一代軍人。
我的著眼點是新時期以來入伍的大學生,涵蓋了改革開放以來不同的時段:從身兼要職的將軍、年富力強的校尉,到80后90后士兵。
當我們看到,分享著改革開放的物質成果的大學生,有的只知道用一張成績單向父母交代,并不能適應激烈的競爭和社會的生存。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失戀之類輕言自殺的,有之;學歷一步步地增長,人格卻不曾成長,連臟衣服襪子都打包回家的,有之;大學畢業去單位面試,拉著父母陪同,因為不知道如何面對陌生人,也有之。呼喚大學生走出溫室,經受更多的挫折教育,事關整個民族的未來。
軍隊尚武的氛圍如同一把雕刻刀,對于一個人的重塑是全方位的。大學生從軍的單個身影更值得敬重。他們遠離父母,遠離親人,遠離同齡人的物質環境,肩負著公民的職責,也肩負著國家安危與百姓幸福。大學生群體在軍隊的成長,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從老百姓到軍人的歷程,那些屬于個體的甘苦與體驗,或許帶給我們更多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