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嫁人那天算起,我離開生我養我的那個小山村整整9年了。盡管時不時回去,但是從嚴格意義上講我已經不是那個村里的一員了,我只是從這里嫁出去 的一個女兒。這些年我在外頭奔跑,為了生計,不斷地變換生活方式和工作內容。但是內心總是牽掛著一個地方,這就是扇子灣。在外頭的時日久了,倦了,累了, 只要一走進扇子灣,趴在母親的熱炕上,感覺就像小時候撲進了母親的懷抱。沒有顧忌,沒有擔憂,可以撒癡,可以撒嬌。和遇上的每一個人打招呼,知道他們的過 去和現在。趴在老杏樹最頂端的枝頭,摘杏子的同時順便打量打量全村子。遠遠望著老墳院,想象著亡故的親人們睡眠的姿勢。
更喜歡的是站在遠處望著老祖母。她像一束被風抽干了水分的蕎麥,輕飄飄地在有風的院子里走動,給牛添一背篼草、給狗和半盆子食、給母雞抓一把囫 圇麥子。她勞作了整整80年,現在還不肯歇緩下來。她對生活很滿足,從不埋怨什么,倒是常常念叨起過去的艱難,說曾經吃糠咽菜、穿著補丁摞補丁的衣裳,現 在的年輕人享福得很啊,吃的是清油細白面,穿的衣裳沒一片補丁,出門不用雙腳走路,坐小車騎摩托。
說著說著就咣咣地咳嗽起來。她一共生養了6個兒女,6個月子里竟然都是喝冷水吃秋糧面,沒吃過一枚雞蛋。她把用過的塑料袋疊起來,捋得平展展 的,放在箱子里,還有些孫子們念過的書,也都整整齊齊保存著。我說留這些有什么用呢,早該扔了。她舍不得扔,寶貝一樣留存著。有一張新毛毯,一床新被褥, 她照舊舍不得用,炕上鋪的褥子已經看不出最初的顏色和花紋了,都被補丁層層淹沒了。我瞅了半天,依稀發現有一塊布是當年的賒銷布,問她,果然是,當時縫褥 子就是用賒銷布做的面子。這褥子的年歲竟然和我一般大。
兒女拿來的新衣裳,她一件件壓在箱子里,日常根本不穿,總是穿得很樸素,甚至有些破舊,為此沒少挨幾個兒子的罵,記得有一回我父親干脆生了很大 的氣,逼著祖母把爛衣裳換下來,他要塞到炕洞里燒了去。祖母抱著一堆補丁衣裳,在炕上說娃娃你來,我給你說說1958年、1960年的饑荒,我們是從那個 年月熬過來的啊,你叫我咋能把那些苦日子忘掉呢。父親嘆了口氣,不再勉強。第二天祖母還是穿著她那身舊衣賞掃院子背柴火,動作利索,神情安詳。
看著這樣的祖母,我常常有一種時空錯位的恍惚感,感覺時間還停留在小時候,我還是那個懵懂無知的小女孩,在扇子灣的大地上奔跑,做著人生最初的 認識與成長。然而,現實是一切都已時過境遷,時間的河流在扇子灣一刻也沒停歇,當年的孩子都長大了,中年人變老了,老年人相繼謝世走進黃土里去了。
在現代化的城市生活中,我常常回想起扇子灣,想起某一張熟悉的面孔,想起某一棵柳樹或者杏樹,想起溝畔的烏鴉窩,想起小河邊翹著尾巴飲水的松 鼠,想起開紫花花的苜蓿,想起鼓脹著肚皮的甜豆角……時間在向前走,懷念卻沿著記憶的道路往回走。就在這懷念中,我重新思索一些人和事。那些留在記憶里的 面容和細節,那些善良的心和篤定的信仰,那些硬朗的身姿和爽朗樸素的笑。
在西海固深山里,默默無聲簡單樸素地活著的不僅僅是祖母,還有很多人。他們對生活沒有過多的奢求,就那么簡單樸素地活著。一件農具壞了修修,一 件衣裳破了補補,一個瓦罐漏水了箍箍,從不去想外面的世界有多么繁華,從不去想別人在怎樣奢侈地活著,不奢求穿上綾羅綢緞,吃上山珍海味。只盼望風調雨 順,農家的日子平平順順。我常常想著他們一個個的人生,簡單得一眼能看到底,但也有艱難,在清貧中苦苦掙扎的艱難。我一開始就書寫他們,現在是,將來也還 是。他們平淡普通的生活里蘊含著多少閃光的財富,我只遺憾自己的水平有限,不能更深地挖掘更好地展現。
也許寫作者就是這樣,活在無盡的思索與懷念里。
另一方面,我面對著他們的當下。扇子灣年輕一輩的人和事,和所有當下中國的村莊一樣,扇子灣的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他們穿梭在陌生城市的大街小 巷里,有些掙扎在道路上,有些變成了外地人,有些人像候鳥不定期回到村莊。我試著將筆觸延伸到他們,寫他們的渴望與追求,歡樂與疼痛,成功與失敗,男人與 女人,老人與孩子,思念與留守。當然,我只是一個生活的觀察者、記錄者,我癡迷于描寫扇子灣的人與事。常常,當我思索扇子灣的某一個人某一件事的時候,我 都禁不住遙遙祝福,祝福我的父老鄉親,不管是留在村莊里的還是外出的,是亡故的還是活著的,你們一定要幸福。
我在一邊書寫一邊祝福,我的夢想是筆下的文字能夠像山野間的花朵一樣絢爛,開出一朵又一朵,一片又一片,連成一幅獨特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