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l id="oay06"></dl>
    <abbr id="oay06"><source id="oay06"></source></abbr>

    中國作家網>> 評論 >> 正文

    河水必定東流(文珍)

    http://www.longdeke.com 2013年11月27日09:34 來源:中國作家網 文 珍

      離上一次總結自己的創作已經差不多兩年時間了,那時還很文藝腔地說:“但愿自己能夠寫出生命里的暗與光,又寫出那況味的熱與涼”——因為實在喜歡《桃花扇》里兩句唱詞“暗紅塵霎時雪亮,熱春光一陣冰涼”。然而兩年之后我再和人聊寫作,只敢老老實實地說:“如果別人說我這樣寫古怪、不如以前或者比以前更好,我都只能說沒辦法,現在的階段就是這樣。”——不是不知道自己這樣說非常賴皮,可時常連自己也不能解釋這個地方為什么非得這樣寫、那個故事非要那樣結局,好比臺下看客明知帝王將相才子佳人鏡花水月終為虛幻,臺上戲子卻早已戲假情真魂不附體身不由己。

      關于寫作這回事,每位寫作者的各時期觀感都各不同。但這一刻,我想把寫作生涯比作一條河流——當然這個譬喻大概并不新鮮。

      作為一個資深驢友,我曾經背包旅行去過很多地方,也有幸見過很多有名無名的大河小河——河流也許是這個廣袤無邊的世界上最意味深長的一種物理存在,從冰天雪地極境高寒之處蜿蜒而來,流經無數城市、鄉村、草原、森林,穿越丘陵與國境線,最終消失在某個波濤澎湃的入海口或者寧靜如死的沙漠腹地。通常來說,它們的模樣都很美,高低成瀑,低回作吟,春水碧波滿江,夕陽倒映如畫。但河流并非永遠波瀾壯闊,有時候看上去只不過是一條涓涓小溪,還有些季節則是全然干涸的河床,直到下一場大雨的浸潤或者山洪到來,才會重新波光粼粼,注滿生機。

      有些意象長久在心底作祟,不寫出來好像坐立難安,大概真正的寫作就緣起于此,就像春雪必定融化、雨水必定落下、河水必定東流一樣勢不可擋,絕非個人有一天突然想要當一個作家就可以啟動開關,其成就更絕非主觀意愿想要寫得精致、完美、富有藝術性就能夠決定。

      寫作的人都是天生怯懦卻永遠渴望把一切說出的人。

      不過如此而已。

      然而靈感到來緩慢,如同汛期一般看似有規律可循實則常不可預測。一旦到來,干涸已久的河床注滿河水也需要時間。一開始的流淌總是不動聲色的,生活在周圍的人們幾乎感覺不到河床土壤重新充滿水分孕育的勃勃生機。然而過了幾天,水流漸漸從小到大,河水的走向初見端倪,并且從此持續、長久地向海洋奔去。在這漫長曲折的過程中,一個故事漸得以無中生有極盡艱難地誕生。

      另外一些更好的時候,頭腦中的奇思妙想則汪洋恣肆,像海水一樣應有盡有,汩汩無窮。這時惟一需要做的就是極力克制夜以繼日的創作欲,盡可能地將之約束在河道中間,怕只怕一鼓作氣,復而衰竭,難以為繼;更害怕寫得太快了,來不及反復思量就誤入歧途。有多少次的小說開頭就是這樣半途而廢的:設想過于宏大,開篇過于奇詭,而經驗、體力、其他準備漸漸不支,變成一條最終不復存在的河流,沒能奔騰到海就渴死在了沙漠里。有時也可能由于河流改道的方向性錯誤,有時則因為階段性降水不足。各種各樣的理由都有,世界上曾經可能存在一百萬條河流,而最終為人所熟知的大江大河卻不到百分之一。

      能夠最終奔流到海的河水是有福的。能夠盡善盡美地講述出一個心中故事的寫作者也是有福的。河水沿途滋養村莊,故事流傳滋養靈魂,這是同樣一類在漫長光陰里可以永生也可能速朽的物事。每一年,雪山融冰都會沿著無數條軌跡流下,但并不是每一條軌跡都最終有幸變成了一條有始有終的河流。寫作者自然無法決定自己創作之于讀者的影響,惟一能做的,只不過是始終如駕馭一匹奔馬一般駕馭思路,管理一段河水一般勤于疏通,開篇縱橫捭闔一鳴驚人固然最好,更重要的卻是厚積薄發、不棄涓滴、持之以恒而得以善終。

      作為一個資格尚淺的寫作者,我早已放棄開篇即傳世的妄念,惟一的夢想,就是每一次開拔,都能夠緩緩向東,東流到海。在這個充滿了喧囂和誘惑的世界上,有太多可以讓一條河流改道的理由。而即使干涸有時,斷流有時,涓滴有時,盛大有時,我惟一的希望,就是想貪心經過所有起承轉合的沿途風光,并咬牙度過每一個寫不出來一個字的艱難夜晚。

      河水不能回頭,蕓蕓眾生只能在無意義的布朗運動中尋找無規律之規律,藝術工作者則需盡可能忠實地記錄下當時當世的浮世繪。不但我認了命,而且也試圖讓小說中的主人公認命,認命的同時當然不代表毫不反抗。他們只是用一種更強大的方式面對一切終將過去的虛無。

      某種意義上說,所有小說人物都是寫作者內心的部分映射。比如《第八日》里的顧采采,或者《錄音筆記》里的曾小月。但是這些過分懦弱的人物都已是河水流經之地的往日形象了,現在的我卻傾向于喜愛那些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主人公們,比如《普通青年宋笑在大雨天決定去死》里的宋笑。這些平淡無奇的小人物就像《堂吉訶德》里的風車斗士一樣可笑可憫,像《項塔蘭》里的林一樣即便淪為囚徒也并非絕無機會成為英雄,“雖千萬人吾往矣”,勇往直前,不必追究這悲劇命運早已在前方不遠處,最好到死都不要自知。惟有如此才是真正來過,活過,愛過。

      也許我終于從青春期的漫長感傷走出,變得隨波逐流了也未可知。但是我喜歡自己這變化,這讓我覺得自己還年輕,還能在日復一日的河水流淌中拒不干涸,抗爭到底,并且可以永遠年輕下去——在自己講述的故事里。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