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l id="oay06"></dl>
    <abbr id="oay06"><source id="oay06"></source></abbr>

    中國作家網>> 評論 >> 正文

    我寫《視窗你我他》(王童)

    http://www.longdeke.com 2014年01月22日09:31 來源:中國作家網 王童

      擔任影視記者多年,現又浪跡在文學圈內,耳濡目染接觸到了許多在這兩個領域內指點江山、品頭論足的人物。然而說穿了,影視與文學這兩塊領域實際上是互通有無的。張藝謀說,電影依靠文學的興盛而強大。王朔和劉恒言,電影是他們創作上的“情人”。王朔在寫他那些被稱為話語“革命”小說的同時,一刻也沒忘記他對影視的關注與創作。而劉恒今天從小說創作中已鮮明地脫胎換骨成了名副其實的電影劇作家。

      在對影視圈內的焦點人物采訪的同時,我曾經用一年的時間為《小說界》做了文壇翹楚人物的專訪,每期一個人物。現在回過頭來看,對這些人物的專訪真是有些先見之明。因那時交談中闡述的許多問題今天還被人頻頻引用。如陳凱歌就表白過,在《趙氏孤兒》中仍有他誤傷父親的影子,仍有他自己的化身。采訪劉索拉,向她提出西方新年音樂會由于每年舉辦、轉播,久而久之,今天已成了傳播西洋音樂儀式的話題,現也常被人引用。有一次,有某位文學評論家,當著包括我在內的眾人的面侃侃而談他這一高論時,連我自己都沒想到,這些論點原來竟是我多年前就點睛析題過的。近一兩年,應《收獲》雜志之約,我又重操舊業再次采訪那些影壇風云人物時,有些話題我發現原來在許多年前就已提到了。如有關電影審查的立法問題,我是國內率先也是惟一切入的。姜文的《鬼子來了》獲獎后的報道也是我獨家發出的。鐵凝言,文學要給人以溫暖;雷達論文學要有責任感和使命感;徐坤認為文學本身對人性本質的探討,對生活的感受能力,是作家應具備的等等話題,今天仍在被人們津津樂道地討論著。對王蒙的專訪是中國藝術研究院的一個專項課題,感謝他在同我交談中,慷慨地允我參閱他的回憶錄。在我整理這些專訪時,連我自己也感到驚訝,我竟采訪了那么多的人,提出過那么多的焦點問題。如對已故導演張暖忻的訪談,便是迄今為止影壇保留的一份比較完整的遺言。20年前對意大利作家莫拉維亞的專訪也彌補了一段空白。對文友王小波的回憶文章也是第一個見報的。對葛優的訪談有一半原因則是組發了他妹妹葛佳的小說;與馮小剛促膝談心,也是10多年前的繼續。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因年代久遠,有些因時過境遷,已遁去的人物并沒全部收入進來,這似乎有些欠缺。但不管怎么說,這終是一份影視及文壇上著名人物側影的留檔音畫。

      聞其聲、觀其人,這些人物的行為舉止與創造多有同僵化體制沖突的地方。幾乎所有的人都面臨著一個自我選擇的困境。張藝謀成功導演了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但他隨后執導的影片又陷入了迷茫中。王朔的小說曾掀起過一場語言的顛覆,而他今天有限的創作卻讓一些評論家貼上了不知所云的標簽。馮小剛與劉恒也都一度放棄了他們自己執著的理想,而選擇了現實主義的生存哲學,這就如賓克萊所論述的:善于思考的讀者現在已經到了必須選擇自己的根本價值委身的時候了。在同這些人物的交談中,我承認話語本身會刺激出一些人的靈感與思想,這是在官樣場合中所聽不到的。但面對那些突如其來涌現出的思想與靈感,你要有知識上的準備,這是必然的,也是必須的。如果每一天我們都能聽到那些人物發自肺腑的真實聲音的話,我們的思維也許就不會那么平庸了。

      (《視窗你我他》,王童著,百花文藝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