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評論 >> 正文
多年前的一天,家里來了客人,媽媽盡地主之誼搗鼓了一大桌吃的,席間也熱情勸菜。當(dāng)她用公筷給一位老太太夾紅燒牛肉時,老太太趕緊用手擋住了碗,說:這個我不要。媽媽本著中國勞動婦女特有的負責(zé)精神,一再向老太太宣傳這道菜的營養(yǎng)價值,對方仍然執(zhí)著地說:我不要。
面對媽媽疑惑的表情,老太太慈祥地、微笑著告訴她:“我、信、佛。”一字一頓,說的時候眼光明亮,笑容仿佛綻開在云端,滲著悠遠的氣質(zhì)。
哦,原來是這樣!媽媽理解了,做錯事般地把菜挪開,隨口問了句:那平時都是吃素啊?
老太太怔住了。這個問題如果說謊,是很容易被揭穿的——在座都是熟人。老太太忽然眼神黯淡下去,偃旗息鼓,老老實實地改口說:
“牛肉我咬不動。”
我當(dāng)時差點把滿嘴的飯粒兒給噴出來。
連最最普通的市民老太太,都會給自己的說辭貼上閃閃佛金,希望卑微的形象能瞬間光芒四射,更別說靠文字為生的寫作者了。
一直就有“文如其人”的說法——話是沒有錯的,但大多數(shù)文字消費者的判斷力總是太過膚淺,很草率地給他并未讀透的“文”與他并不了解的“人”之間畫上等號。寫了情色,作家一定性觀念太隨便;寫了中國人的劣根性,這人一定是“外國月亮比中國圓”的主;寫了世人深層欲望中的毒、揭了精神傷疤,這下更有結(jié)論了:只有心理陰暗的人才寫得出那樣的黑……
這荒唐的評判標(biāo)準(zhǔn)造就了一批用文字來裝扮自己的人,他們搶先一步登上道德舞臺的制高點,在粗糙的背景上涂抹出夸張的明艷色彩,精心化上自以為不會被人發(fā)現(xiàn)的“裸妝”,亮開歌喉開始假唱。
我認為判斷一個時代的審美是否屬于低智商,其中一項重要指標(biāo)就是類似這種“演出”是否大行其道。到現(xiàn)在,仍有一些作品熱衷于描寫程式化的小溫暖、小幸福、小感動,從小誤會、小插曲中發(fā)現(xiàn)小美麗,“情節(jié)很狗血,文字很雞湯”,既沒有社會批判的力度,又缺乏理想主義的熱情,讀完永遠讓人感覺肉麻。究其原因,作品所寫的東西,原本就沒有打動作家自己,只是拿來當(dāng)化妝品——啊,我多么善良!我多么博愛!我養(yǎng)尊處優(yōu)卻能關(guān)懷底層人民!接下來就是“熱愛溫暖”的批評家上場,把這出戲推向高潮并帶頭鼓掌。
不但如此,“溫暖派”們還總是對“下手狠”的作家表達不解,認為作品寫得黑暗是出于心理陰暗。可他們其實深知這世界冷酷的一面。朋友聊天時說到,他們所認識的“溫暖派”,在日常生活中談及人性惡的負面信息,往往比其他人了解更深、抱怨更多、挖苦更狠,只是一落到文字上,就完全回避了,甚至?xí)耆喾吹孛鑼懲皇录摹懊篮谩薄>秃孟裎淖质翘烊坏姆蹞洌皇褂镁妥詣友谏w雀斑。
當(dāng)然,也不是說,一味把人往壞里寫、狠里寫就一定是好作品,那種帶著獵奇心態(tài)、奔著嘩眾取寵目的而去的小說,任是誰也會討厭。那畢竟是極少數(shù),且容易辨識——因為是另一種不真實,到達另一個極端。
我知道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接近透明的敞亮,所以每當(dāng)自己面對稿紙時,都會有一個巨大的考驗擺在眼前:你能呈現(xiàn)多大程度的真實?就像礦工作業(yè),在挖掘內(nèi)心的時候,我所能企及的層面將決定一部作品的純度。也許我還做不到大師手筆的、對人性的深度剖析,但我告訴自己:不裝,是一個底線。再小的素材,我看到了,我想到了,就得用各種方式(哪怕是荒誕的、變形的外觀)盡可能地說出它內(nèi)在的真實,不管熱衷粉飾的人會如何裁判它。
有句話說:“你永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當(dāng)某人忙著假裝時,他或許認為讀者都是好騙的,再或者,他把自己都騙過了,就像米蘭·昆德拉在《告別圓舞曲》中關(guān)于一對互不信任的夫妻的描述:
無論他說的是實話還是謊話,他始終懷疑她在懷疑他。然而,既然骰子已經(jīng)擲出,他就應(yīng)該繼續(xù)下去,假裝相信她是相信他的。
回到開頭提到的那位不吃牛肉的老太太,我想到一個問題:當(dāng)她一字一頓地說到“我、信、佛”時,或許那一刻,她把自己感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