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筆會,謝大光老師發(fā)現(xiàn)了我創(chuàng)作上的調整,給出一句判斷:“從此,你將拋棄、也被大眾審美所拋棄,再也不會老少咸宜,不會受到普遍歡迎,你將走上一條偏僻的小眾道路,甚至遭受非議,你做好心理準備了嗎?”瀑布盛大,為了蓋過喧響,我的音量比平常大,有點宣誓的調門:“當然!這是我選擇的道路,我愿意為此承擔代價。”
事實上,我的散文集銷量不佳,從來算不上什么老少咸宜,好在我的作品數量有限,不會頻繁給出版編輯找麻煩。從來沒有獲得的財富放棄起來非常容易,所以我態(tài)度堅決。
我一直偏愛口音很重的文字,無論閱讀還是創(chuàng)作。這使我偏離讀者,更靠近往往只存活于邊緣地帶的真理或偏見。年少時候,像許多人一樣,我或許有過類似甜軟的糯玉米階段。后來發(fā)現(xiàn),為什么文摘類型的抒情散文得不到由衷的尊重?這是因為,它們更像是品德老師發(fā)出的聲音,這些“對人生有建設性的故事”,勵志,卻也限制成長。正是“老少咸宜”的安全,使人喪失孤獨的探險者才能目睹的極境。書寫某種“真善美”的文字,我疲倦,體會不到挑戰(zhàn)的難度與快意,幾乎是被迫的放棄。我這只軟體動物,想試試危險的壓強。即使失去外在的輿論聲援,我認了——與標準答案的出入,將是我遭遇的災難或者自由。
寫作是最孤獨的勞動,我因此理解不夠堅持的作家放棄藝術原則,謀求即刻顯現(xiàn)的安慰或獎賞。當我們的精力越來越多用于創(chuàng)作之外的經營,以喪失文學尊嚴的方式換取所謂聲名的另一種尊嚴,那才是真正的危機。藝術道德的受損是權力的虛幻無法修補的——我們將被審美的王國所驅逐,部分或全部地,淪為機會主義信徒。我偏愛俄羅斯白銀時代的幾位詩人,寫作讓他們失去安全、自由乃至生命,而寫作者的尊嚴,恰恰建立在這種“失去的勇氣”之中。相比之下,太想從寫作里贏得榮譽,反而容易失去寫作者的尊嚴。
想想自己,我亦卑怯。我的轉折不過是小數點后微不足道的調整,既不存在任何英雄主義,也無涉受害者的心理反彈。好在,我的脆弱不至于如此不堪,能夠承受得起一些貶義詞和懷疑的句子。
知易行難。理論上想得通,落到實踐,卻難以擺脫局限,常常受制于善良所帶來的軟弱。所以我需要一邊寫作,一邊校正自己。美,在今天不僅只是古典主義的形式,現(xiàn)代和后現(xiàn)代意義的美所產生的效果,可能未必使觀眾或讀者感到愉悅,也許是不適、震撼、乃至對抗中的反感——但美,正因掙扎而得以擴大自己的疆域。我不想混淆概念,在強詞奪理的態(tài)度中顛倒美丑,但至少,早非少年的我們應該承認,在理念上涇渭分明的美與丑,事實上存在著融合而難以言明的巨大交集。
我們描繪魔鬼的五官,并非由于愛慕,也許為了通緝的需要。天才的美國小說家奧康納所言:“對魔鬼的充分認識能夠有效地抵制它。”常常,對邪念矯枉過正而發(fā)育為美德。是的,那發(fā)酵的基礎,正是盡力想被自身刻意隱藏和試圖消滅的惡意。正如之所以能形成清澈的雨滴,來源于最初的一粒灰塵。瞬間萌生的邪惡,常會驚嚇到自己,于是進入無聲的自律與自懲,并在自我恐嚇中完成另類而有效的自我教育。那種惡念,重量那么輕,構不成遼闊黑暗,只是黑暗最袖珍的部分……寶貴得像一粒醞釀開花的黑種子。
寫作,并不能使我們駕馭萬物,我們愿望中的文字道德也無法統(tǒng)一世界。惟有誠實運筆,表現(xiàn)自身的混沌,才能把脆弱轉換成直面真相的果敢;也惟有完成這個階段,我們所追求和達至的溫暖,才具有真正的不毀之力。我知道自己寫得并不好,如果說還能有點不一樣,無他,得益于當初不算太晚的覺悟,以及不再猶疑的貫徹。
約翰·伯格曾這樣表達繪畫中的“逼近”概念:“逼近即意味著忘記成法、聲名、理性、等級和自我。”當我們內心受到襲擾,創(chuàng)作上就很難保證純粹。事實上,聲譽這種東西就像套在狼脖子上的鈴鐺,行動時帶來夸張的喧囂,將使我們無法捕獲到獵物。合格乃至優(yōu)異的狩獵者,視線里只有獵物,為了完成有效的撲殺,它無懼于追隨獵物進入絕對的黑暗之境。沒有左顧右盼的膽怯,惟有堅決和堅持。寫作者和他的題材之間,應該保持這種互為危險的生死關系;那些兇險面前的止步者,輸于獵物的智慧,餓死途中。
一只完美的獵豹,無意于顧影自憐地欣賞自己的體態(tài)與造型,無意于清點和折算皮毛上的錢幣花紋,它在專注的追逐中甚至忘記了自己的身份。作為一只熱衷模仿的野貓,我也聳立自己的背脊,讓緊張的爪鉤小心探出自己柔軟的肉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