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5日,我在外地出差。早晨,我習慣性地打開電視機,收看新聞節目,屏幕上一架艦載機從空中呼嘯而來,繞著遼寧號航空母艦一轉彎,又一轉彎,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鉤,進入“下滑道”,迅速下滑……在震天動地的轟鳴聲中,艦載機的兩個主輪在觸到航母甲板的同時,機腹下的尾鉤牢牢地鉤住了甲板上的第二道阻攔索。剎那間,艦載機在阻攔索系統的作用下,滑行數十米后,平穩地停了下來。緊接著,傳來了播音員激奮的聲音:“成功啦!成功啦!這是中國自主設計生產的艦載戰斗機第一次在遼寧艦成功著艦……”
萬萬沒有料到的是,隔天清晨,傳來了殲-15艦載機試驗現場總指揮羅陽不幸殉職的噩耗。在熒屏里我看見羅陽離艦時的畫面,他那疲憊而又悲壯的微笑,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我記住了這個名字:羅陽。
羅陽以自己倒下的代價,讓我們看見了他身后的那個團隊,那個原本默默無聞的團隊。在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和沈飛公司幾天的采訪,可以用“震撼”兩個字來形容。我走進了航空這個完全嶄新的領域,而這個領域對國家的經濟建設和國防來說是如此重要。羅陽是航空人的代表,也是當代知識分子的典范。正如中航工業集團公司董事長林左鳴說的那樣:“怎么評價他(羅陽)都不過分。”
從沈陽回京后,我寫了篇萬字報告文學《悲壯羅陽》,向羅陽敬獻了一只心靈的花籃。按說,關于羅陽的寫作任務已經完成了。然而,沒完。在接下來的日子里,羅陽那疲憊而又悲壯的微笑時常在我的腦海中浮現,我的心頭依然牽掛著羅陽,有一種不可名狀的“羅陽情結”圍繞在我心頭。我隱隱約約覺得,對于一個作家來說,這便是所謂的“創作沖動”。
于是,我再一次向羅陽靠近。
通過閱讀中國航空史、《中國航空工業院士叢書》等材料,以及大量的深入采訪,我才知道,為了趕超世界先進水平,一代又一代的航空人,披肝瀝膽,無私奉獻。所以說,羅陽不是孤立的,他是這個群體的代表。正是有了羅陽這樣無數航空人前赴后繼、無怨無悔的付出、拼搏和犧牲,才有了歷經磨難卻始終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偉大中華民族。
寫人物報告文學,最希望有故事,有故事作品才有看頭;寫英雄人物報告文學,盡量要找到其身上的“缺憾”,有“缺憾”人物才真實。但在采訪中,最讓我苦惱的是,許多人都跟我說:“羅陽沒有故事。”“羅陽身上找不到缺點。”我說:“圣人身上都有不足,何況羅陽?”被采訪者想了又想,說:“羅陽的確是太完美了。”慢慢地,我也琢磨明白了,正是羅陽的“沒有故事”和“沒有缺點”,恰恰使得我筆下這個平平淡淡、默默耕耘的羅陽顯得真實、可信。
報告文學是一種紀實性的創作,“真實性”是報告文學的生命。然而,何為真實性?你的所見、所聞、所思,就是真實的嗎?那么多關于羅陽的材料,那么多的采訪對象跟我談羅陽,哪些是真正屬于羅陽的,這需要鑒別、判斷。寫人物報告文學不允許失誤,哪怕是一個小細節的失誤,都會給人物帶來傷害。
我采訪過許多人物,羅陽是我主動想寫、主動要寫,且讓我有最飽滿的動力來寫的一個人物。 寫作羅陽的過程,其實也是一次凈化自己心靈的過程。在當今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羅陽卻生活得如此沉著、淡泊、高遠。羅陽是個超功利、超世俗的人,一般人看重的東西,他卻不屑一顧。他所看重的航空事業,是國家和民族的大業。一個人真正愛上了他的職業,便會變得純粹和超越。高山仰止,這是讓我永遠敬仰的一種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