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有關漢口舊事的書。
這書寫出來有幾年了,一直很受歡迎。尤其武漢人,看時都會說,真想不到武漢有這樣的故事呀。之前寫完書,未寫一字后記,這次再版,覺得有些話需要說。
武漢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老建筑遍布武漢三鎮,尤其近代開埠以來,租界的開辟、里巷的興建……歷史給武漢這座城市留下了諸多的百年建筑。這些老建筑承載著武漢百年間城市發展的歷史軌跡,也鐫刻著祖輩們創造武漢的往事,是我們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
武漢有五大租界,英法俄德日五個國家均按自己喜歡的方式修建房屋。加上過去老派的漢式建筑和現代的新式建筑,使得武漢這座城市給人一種奇特之感。仿佛移步換景,走一片小區換一種風景。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和不同時期各類建筑物的混搭,使得武漢的城市風貌呈現出多姿多彩的風格。武漢人與這些老建筑長相廝守,已將它們與自己的感情和記憶融成一體。老建筑早已不只是磚瓦水泥的沒有生命的房子。歲月用了近百年的耐心,把它變為了歷史,變為了文化,變為了我們對自己所生活的城市的熱愛和懷念,變為了漂泊者們一份永難釋懷的鄉愁,變為了都市永恒的記憶。
正是為了這份記憶,我開始寫這本書。我將漢口的老房子作為此書的入口。
我在武漢滿街行走,實地查看那些已是滄桑滿目的老建筑。在我串街的過程中,不時看到有老建筑在拆毀。我幾乎是一邊寫一邊呼吁。越是呼吁,拆得卻越快。我真是擔心我所熱愛的武漢,給我們的陌生感越來越強烈,而給我們的親切感則越來越淡薄。
這本書的內容主要集中在漢口。武昌偶有一點。
武漢由三鎮組成:武昌、漢陽、漢口。與古老的武昌和漢陽相比,漢口只有五百多年歷史。它因水路而發達,因商事而繁盛。尤其五大租界的開辟,帶給它屈辱的同時,也帶給它全新的面貌,令它一度被人緊隨“大上海”之后稱為“大漢口”,甚至被夸為“東方芝加哥”。
像許多城市一樣,它的發達和興盛過程,充滿傳奇。這些傳奇,曾讓無數武漢市民興奮。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傳奇距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遙遠,遙遠得許多武漢人竟然完全不曾知曉。就連在武漢生活了幾十年的我自己,也對自己居住的城市了解模糊。
有一年,我應出版社之約寫《到廬山看老別墅》一書。為查尋漢口傳教士的資料,我泡進了圖書館和檔案館。在查尋過程中,近代的武漢形象,竟是漸漸地從我模糊的印象中一點點清晰起來。尤其看到劉歆生對黎元洪說:“都督,你創造了民國,但是我創造了漢口。”看到這個,突然覺得遠去的傳奇又一一凸現在眼前,并且放大數倍、生動數倍。于是我想,我應該為武漢往事寫一本書才是。
之后就有了這本《漢口的滄桑往事》。因為大家的喜愛和敦促,這次決定再版。
再版整理之間,我再次去了檔案館。在市府當秘書長的老朋友唐惠虎先生正負責武漢老建筑的保護和改造工作。他把我介紹給了檔案館楊朝偉館長和張嵩副館長。兩位館長聽說此事,給予了大力支持。檔案館的照片,任由我選用。于是,我將原書中圖片大部分換過。不清晰的換上效果更好的;以前缺少的,也增補上全新的。有些甚至是我以前未曾見過的老照片。給予我幫助最大的是檔案館史料研處的副研究館員宋曉丹先生。他按照我提供的篇目和要求,一張張替我尋找和掃描,同時還幫我向收藏家皮忠勇先生討來非常罕見的老漢口城門等照片,然后刻成光盤一并給我。工作量非常之大,令我萬分感動。在新書出版之際,我要向所有幫助我的這些朋友表示感謝。希望新版的圖書,他們也會喜歡。
漢口留有許多老房子。漢口傳有許多老故事。在漫漫的時光中,老房子和老故事都朝著歷史的深處走去。而今,這些零星散落在城市里的老建筑,就像漢口這篇大文章中的關鍵詞。扣住了它們,就仿佛扣住了漢口的經脈,就仿佛可以聽到漢口久遠的呼吸和脈動,就仿佛可以看到漢口是怎么走到了今天。
只有認識了它們才能懂得漢口,才能懂得一座城市的成長。
(文章標題為本版編輯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