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時間是無情的,一些曾轟動一時的作品,如今讓時間的河流沖濯得早已了無蹤影;時間又最有情,那些能經得起它淘洗的作品,才是真正的經典之作!
■他去世后,家人整理他的遺物時,才發現了這部小說稿,可惜,最后一頁散佚了。這是一個永遠無法彌補的缺憾。這部沒有結尾的中篇小說,在今天看來,依然不失為一篇優秀之作。
編完這部厚厚的書稿,我終于可以長長地舒出一口氣了。賈大山先生總算有了自己的文學作品全集,這對于眾多喜愛他小說的朋友們,的確是一件大喜事!
1978年,賈大山先生以《取經》獲得全國首屆短篇小說獎,一舉成名,他也是新時期河北省首次獲得全國獎的作家。然而,遺憾的是,在他生前,竟然沒有一部自己的作品集。直到他去世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98年3月,他的第一本小說集《賈大山小說集》,才由花山文藝出版社出版。從此,賈大山先生和“花山社”結緣;也因為編輯這部書,我結識了責任編輯梁東方先生。
時光荏苒,如白駒過隙,驀然間,賈大山先生已經離世17年了。17年,中國文壇風云際會,各路英豪亦各領風騷三五年,而那繁榮喧鬧的背后,也不免透出作家們的某些浮躁心態,以及充斥其間的文學泡沫與垃圾。然而,時間是無情的,一些曾轟動一時的作品,如今讓時間的河流沖濯得早已了無蹤影;時間又最有情,那些能經得起它淘洗的作品,才是真正的經典之作!
這些年,時常有人向我,也向東方索要那本《賈大山小說集》。其結果往往令他們失望,因為,這本十多年前出版的書,市面上已很難覓到了。同時,賈大山先生的名字和他的小說,時常被人提起,為人稱道,從不曾被人忘記。為了滿足廣大讀者的愿望,也是為了讓更多的讀者欣賞到大山先生作品的魅力,去年,我和東方商量,欲再版《賈大山小說集》。這一想法,得到了花山文藝出版社領導的贊同和支持。
正當我們開始著手這項工作時,2014年1月12日,我應邀赴北京人民大會堂,出席中國文聯主辦的“2014年百花迎春大聯歡”。那天,新老藝術家歡聚一堂,演出的節目異彩紛呈,我百感交集,不禁想到了扶持我走上文壇的賈大山先生。如果他還健在,看到當今社會的風清氣正,以及文藝界欣欣向榮的喜人景象,他一定會頷首微笑,一定會感到無比欣慰。觸景生情,我寫了《懷念恩師賈大山先生》,連同習近平同志當年撰寫的那篇《憶大山》,以及大山先生的早期小說《花市》,貼發在了我的新浪博客上。出乎意料,這三篇文章,很快被《光明日報》加編者按一并轉載,成為那幾天全國主流媒體和各大網站爭相談論的話題,大山先生也因此走進公眾的視野。同時,人們也被習近平同志重情重義、尊重人才、布衣之交歲久彌珍的真摯情懷和人格魅力深深感動了。習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時,非常敬重賈大山先生的人品與文品,與其結下深厚而真摯的情誼。大山先生去世后,遠在福建工作的習近平同志發來唁電,還托人送了花圈。一年后,又寫下了那篇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憶大山》,發表于我當時供職的河北省文聯《當代人》雜志上。
賈大山先生生前以小說(尤其是短篇小說)著稱,但其他體裁的作品,也寫得非常精彩。如果從大山先生1972年在《河北文藝》發表小說《窯場上》算起,至1997年辭世,25年時間里,他總共創作出了88篇小說。那篇《鐘》,是他唯一的中篇小說,創作于上世紀80年代初。我記得,好像是在1984年,有一期的《長城》雜志刊發了下期的小說要目,先生的這部中篇列于篇首。我看到后非常興奮,期待著能早日一睹為快。等見到那期雜志,我迫不及待地打開,卻不見其蹤影。后來,聽說是他對這篇小說不甚滿意,給編輯打電話,讓人家從印刷廠把稿子撤了下來。他去世后,家人整理他的遺物時,才發現了這部小說稿,可惜,最后一頁散佚了。這是一個永遠無法彌補的缺憾。這部沒有結尾的中篇小說,在今天看來,依然不失為一篇優秀之作。他這種對待創作幾近苛刻的嚴謹態度,非常值得我們今天的寫作者學習。書中還輯錄了他為數不多的幾篇散文、隨筆和創作談,以及唯一一篇工業題材的報告文學,兩部戲曲劇本,以饗讀者。當年,他創作的戲曲《向陽花開》《半筐蘋果》以及根據自己的小說《年頭歲尾》改編的同名戲曲,均產生過極大的反響。此外,還收錄了幾篇關于他作品的評論,以及親友的懷念文章。前者,可以幫助我們解讀他的小說;而后者,則可使我們了解先生的為人與為文之道。
文學之外,賈大山先生還做得一手好菜,不但色香味俱佳,且營養豐富。其文學作品亦然,不僅好看耐讀,還對人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因為,他所傳達的,是至真,至善,至美!美味佳肴能營養人的軀體,而優秀的文學作品,卻可以陶冶和滋養人的心靈。一個人,心靈的豐腴,遠比肉體的豐滿更為重要!
斯人已逝,風范永存!讓我們走進這座文學的大山,去靜靜地欣賞,慢慢地品味吧。
大山深處,風景怡人!
(本文為《賈大山文學作品全集》編后記,本報刊發時略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