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跟我的主人公糾纏不清,《少女薩吾爾登》也一樣,主人公周健應該是我諸多主人公中跟我關系最近的一位,我的發小,鐵哥們兒。我們一起與鄰村孩子打架,一起上北山摘杏掏野雞蛋。有時因吵架我們不說話,見面招呼都不打。正好是夏收季節,晚上都要干活,吃晚飯時我負責看打麥場,他修電源,我轉幾圈過來發現他在地上打滾身上冒煙,我嚇壞了,拿起木锨打斷電線,喊人,大人們趕來送他去醫院,搶救過來了,我們又成好朋友。我上中學時,他不再上學,到幾十里外的化肥廠當修理工,工廠在鐵路邊,火車不斷,我很羨慕。我已經上中學還沒見過火車,連自行車都不會騎,他就騎車馱著我跑幾十公里去看火車,讓我眼界大開。后來我上大學,又去新疆。新疆歸來后,他也是村里第一個來看我的,不管我把新疆說得如何天花亂墜,他一律不信,長談半天,末了來了一句:“在新疆吃大苦受大罪啦,把人沒吃的苦都吃啦。”從小玩大的伙伴如此待我,他跟大家都認為我“回來”了,回到天堂般的故鄉。我這位可愛可敬的伙伴,當年在工廠當修理工時一位同事不慎拉開電閘,正在攪拌機里作業的他頓成殘廢。未婚妻沒有落井下石,依然嫁給了他,算是人生最大的安慰。我是農民的兒子,從小干農活,上學后也是邊念書邊干活,是村里的壯勞力,大學畢業好多年手上老繭還沒褪完。工作后又是技工學校,帶學生實習,對工廠企業又有所了解,見過許多工傷事故,從震驚恐懼、百思不解到習以為常。回陜西后,見到傷殘的伙伴,所有的記憶再次蘇醒,融合成書中的周健,搖身一變成為走出校門苦苦掙扎的大學生。在最初的構思中,攪拌機扭斷周健的那一刻就應該畫上句號,故事的高潮戛然而止,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可我認為強烈的戲劇瞬間與過分勻稱的結構會限制小說的藝術表現力,藝術是有生命的,有生命的生長過程,既應和大自然的生命節奏,又順乎人物彼此間的和弦與旋律。
這部小說動筆前我因病住院,出院后開始動筆,原先的構思統統作廢,寫到周健受傷那一節正是全書三分之二,更大的難度應該在后三分之一,這個時候我才體驗到我童年時的發小、我的鄉黨當年受傷后面臨的挑戰。古老的周原不能醫治周健,周健那個蒙古族嬸子金花用衛拉特人的歌舞薩吾爾登來醫治周健,美麗的未婚妻張海燕就成了天山雪蓮的化身。故鄉周原曾是周秦王朝的發祥地,也是《詩經》《穆天子傳》《封神演義》的源頭。唐以后,重心移向東南,關中失去光彩,關中不再是游牧民族與農業民族的大熔爐,跟西域斷了血脈。這種斷裂使得宋元明清(元除外)精致有余雄渾博大不足。
我曾多次寫過西域各民族文化對我的影響,情動于衷而言于文,情怎么動?感發于天地萬物,這些含蓄內斂的文字都不如巖畫生動傳神。生命的神秘美好莊嚴全在其中。我曾用許多西域歌曲做小說的主旋律,這次我采用了衛拉特蒙古人的薩吾爾登歌舞。在《詩經》那個年代,中原人如此歌唱過狂歡過,后來禮儀化了,理學化了,道學化了,難能可貴的是理學盛行的宋代,關中西府周秦故地出了一個大儒張載,也是關學的奠基人。張載最有名的就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載另一個重要的思想就是《西銘》中提出的“民胞物與”的“大同”世界,人人都是我的同胞,萬物都是我的同伴。我這個關中子弟在中亞大漠重溫關學大師張載的《西銘》,甚至覺得關學的精髓盡在衛拉特土爾扈特蒙古人的薩吾爾登歌舞中。當年渥巴錫汗帶領土爾扈特人東歸天山母親的懷抱,20萬人只歸來七八萬人,大多數人死于途中,你就能體會到薩吾爾登舞蹈中人與動物以及天地萬物的兄弟情誼,那種彌漫天地的超越苦難與死亡的大愛用來醫治周健的創傷再好不過了。那一刻,關中少女張海燕成了衛拉特土爾扈特蒙古人的一員,翩翩起舞于關中渭北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