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評論 >> 正文
小學班主任給我的期末評語里曾有一句,“缺乏集體主義精神”,意思大約就是這孩子不合群。這是有源頭可以追溯的,追溯到基因里都是沒問題的。我要不要問問我媽,干嗎生我在4月2號?那居然是世界自閉癥日。無論如何,非常不幸的是,一直到讀了大學,我還是一個時不時要孤身走去食堂的人。
食堂長得都差不多,長方形桌子配上四把椅子。每回我端著盤子占領一整套四人餐桌時,內(nèi)心難免有點抱歉。因為我看見迎面走來的陌生同學,也只能默默占領另一套四人餐桌。獨自吃飯的人有那么多,那些以二的倍數(shù)級出現(xiàn)的小伙伴們,實在難以找到一張完整的空桌子,來把他們的歡樂填進去。
當時我傻愣愣地寫過一首詩,里面有一句話清晰明了:“每個獨自吃飯的人應該坐在同一張桌子旁。”“應該”這詞用得理直氣壯,很有些女少年的干脆和決絕。現(xiàn)在我依然樂意這么覺得,每一個獨自吃飯的人都應該坐到一張桌子旁,起碼可以試試坐在一塊兒。絕不是抱團取暖的意思,不是天下一家親的意思,也不是搞什么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當陌生人揮揮衣袖坐到一塊的時候,只要有這樣的宣示性舉動便已足夠,足夠證明一些本可以更清晰的真相。他們簡直無需再多做別的,即便互相不看一眼、不著一言就此分道揚鑣,依然不可遏制地發(fā)生了關系。這種存在過又因為身體的分離而似乎立即消失的“關系”是不容小覷的,它非常神秘,令人著迷。不理會它,它原本也還在那里;一招惹它,它即刻凸顯,刻印于彼此身體某處。
小說《秘密》里的主人公左輝干凈清潔,沒有狐臭、腳臭,沒有荷爾蒙。他熱衷于參加陌生人的婚禮,還不吝嗇大紅包。他坐在他們的親戚朋友中間,跟他們吃頓飯,再把歡樂的人兒都拍下來。他喜歡拍照,或許也崇尚“浪攝流”,追隨著森山大道們的腳步,也會坐莫名其妙的火車,走到哪里拍到哪里。那些跟他遇見過又分別、永遠不會再見的人,那些一段段暫時存在又迅疾消逝不見的關系,通過他的鏡頭和眼角膜,在他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跡。直到有一天,他在又一場陌生的婚禮上故伎重施時,遇見了一位姑娘,收藏了一個秘密,終于發(fā)現(xiàn)自己原來早已失去了重塑正常而親密關系的能力。
在這里,我想到一部叫做《觸摸未來》的美劇。這部劇有非常龐大的預設,一個孩子能夠預知未來,能夠掌握任意兩個人之間的聯(lián)系模式,能在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物之間看到內(nèi)在的聯(lián)系,他的父親便負責破解這些隱秘的關系,展開一個個故事。對孤僻的我而言,知道這個時便比較興奮,這個設定據(jù)說叫做“宇宙全息論”,假定宇宙是一個各部分之間全息關聯(lián)的統(tǒng)一整體,那么其中的任一部分都包含著整體的全部信息。我們每個人都是單獨的個體,這些單獨的個體又同時并存于同一宇宙之中,受著它的影響,建立起各自的關聯(lián)。
每個獨自吃飯的人,是否都位于不同時空的同一位置上?他們真應該試試坐到同一張桌子旁邊來,欣賞一下看不見的關系生根發(fā)芽,藤蔓般蔓延。我比較迷戀的是審視各種關系,很喜歡在渺小的個人之間尋找他們彼此之間、他們和世界之間、他們和宇宙之間暗影重重的關系,藝術和科學最終的目的都是一致的。如果能達成這個目的,那真是太有趣、太好玩了。而事實卻是,自我的渺小和荒蕪,自我在探求真相時的無力感和挫敗感,自始至終令人垂頭喪氣。可與此同時,目的和達成目的之間過程的矛盾曲折,又能構成寫作本身最大最美好的意義。
可以說,這樣的寫作是屬于生活的一部分,它和生活粘合得很緊密,同時也是一個人遠離生活的方式。在每篇小說完成的時候,都有一段既定事實悄然而去。寫作也是“一種度過人生的方式”,有人選擇這樣的方式,有人選擇那樣的方式,每種方式最大的意義不在于向外,而是內(nèi)指的,最終是指向個人的。能夠堅守某個念頭并執(zhí)著去實現(xiàn)的人,都將會是對待自我最真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