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寧靜的下午,我在成都家中,突然想起了那個永遠也不會結束的下午。那是2008年6月,5·12汶川地震剛過去一個月。那種時光停滯的感覺,讓我因此記住它。
我開始整理我爸爸的電腦。此前他突然離世,在地震前一個月。我其實挺希望發現點兒什么的,但電腦里干干凈凈。他學中文,因為文筆不錯,一直在政府寫公文,一生都殫精竭慮在琢磨那些和自己沒什么關系的公文,連他的私人電腦里也沒有留下屬于自己的文字。在2008年6月12日的下午,我用爸爸的電腦開始寫自己的第一篇小說。小說內容與我當時的心情沒什么關系,唯一的心理暗示是其中引用的一句詩:“我當時的心情是/死了算了/這世界。”小說并不直抒胸臆,和電影一樣,它是“造夢”的東西。虛構讓小說的表達顯得委婉,像披薄紗的美女,不完全的裸露卻更撩撥人心。那篇小說的標題是《6月12日下午》,那是一個我想記住的日子——第二天,6月13日,我們全家在成都溫江,安葬了我的父親。
我挺幸運,處女作的發表沒什么波折,但后來這成為我先生的擔憂,他擔心我受不了退稿——他是理科生,不知道從哪里知道作家出道之初必須頻遭退稿。可是,我知道自己真正害怕的是什么——不是退稿,文學見仁見智,你不能讓所有人都喜歡你——可怕的是,我不知道第一篇小說后,該怎么寫下去?就像站在隧道的入口,光亮隱約可見,但我沒有信心,不知道自己還能不能一次次穿越黑暗,抵達出口。
我大概是個挺糾結的人。風和日麗之下亦常有涼氣襲來,既有遠慮,也有近憂。但我們獨生子女都會自己扛事兒,因為從小身邊就沒有兄弟姐妹可以每天打架爭寵,分散掉那些過剩的精力。我們自打生下來就每天吃飽穿暖又無所事事,除了把自己關在臥室安靜地思考人生,也沒別的娛樂了。腦子里總有好幾個小人在對話——雙魚座、AB型血,兩個雙重人格等于四重人格分裂——四個小人剛好可以湊桌麻將,太可怕了!這樣分裂了二十多年后,才找到小說這個我自己挺喜歡、別人也不那么討厭的方式,來替代小時候在臥室里琢磨出的那些人生哲學——其實簡單點說,那是迷茫。
我一直是好學生,遵紀守法的那種,然而成人世界的法則并不如校園那么明確,于是會茫然。我不怕吃苦,但害怕不知道為什么吃苦;我不怕委屈,但害怕不知道為了什么受委屈;我也不怕孤獨,事實上我挺喜歡孤獨的,雖然孤獨的人也是可恥的。我該去掙錢嗎?但好像金錢給我帶來的快感相當有限。我是真的享受那些旅行和美食嗎?那些地方其實并不是那么適合我,我覺得自己享受可能是因為別人都在這么享受。我需要買名牌嗎?我并不喜歡,它們帶給我的快樂幾乎是負數。
我肯定不是唯一的茫然者。同齡的我們,極少有人能明確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生活?西藏、麗江、德令哈……這些逃遁之地為什么那么受追捧?正因為有很多人都在逃避與繼續堅持之間茫然著,誰都想琢磨出一點兒自己的人生哲學。人類一琢磨,世界就不那么美好了。思想者總是愁眉緊鎖,看來這是上帝造人時的有意識安排。每天只想著打獵覓食要不然就得餓死的時代,如此看來才是單純美好的時代。
在這個凡事可以用軟件算出概率的、冷酷的理性時代里,小說是對“偶然”和“不可控”致以的敬意。多米諾骨牌如果總是完美伏地,那這游戲就不好玩了。總會有那么幾塊牌,出乎你的意料,它不可計算、不可控,它成全著我們對這個世界最后的想象,它桀驁于理性之外,讓游戲變得有趣。
(作者為80后作家,曾獲漢語文學女評委獎、“茅臺杯”《小說選刊》獎,已出版小說集《歡喜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