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寫小說和寫關于香港的小說還是不一樣的。我所有關于美國的小說都是離開了美國以后寫的,我自己也不知道為什么。那種感覺好像就是,最美好的時候,我愛的人都不在我的身邊,或者我和我老婆離婚了,才發現我最愛的人是我老婆。
但是我可以在香港寫關于香港的小說,我覺得這挺神奇的。
我搬來香港也有7年了。7年,意味著你應該婚變了,7年,也意味著你可以是一個永久的香港居民了。
做為一個香港居民,誠實地說,我對香港仍然沒有很熱愛。之前的6年,我都沒有覺得我和香港有什么關系。
因為不看翡翠臺,因為不去街市買菜,因為一個香港朋友都沒有,所以過去了這么多年,我仍然一句廣東話都不會。當然我是一個特例,所有除我之外的新來港人士,都是在第一個月就學會廣東話了。因為要融入香港社會,做新香港人。而不是像我這樣,時刻準備著,要離開香港。不會廣東話是我的遺憾,要不然我就可以用廣東話的模式來寫我的香港小說,讓它們成為最香港的小說。但這可能也是我的命運。因為語言其實是我的優勢。你們知道的,我在情節和結構上很弱,我也沒有辦法。誰都有缺點,這個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寫作。
所以我的香港小說,全部發生在香港,但是主角說的都是江蘇話。這個世界其實也是這樣的,有一些人生活在舊金山很久了,但是他們一句英語都不會,他們創造了一個叫做唐人街的地方,這樣就不用走出去講別人的話了。旺角有一些上海人,他們很喜歡到處說上海話,那是他們最后留存的一點東西。樂富有一些臺灣人,整個荷里活廣場都是他們的,那兒會找到比士林夜市更好吃的胡椒餅。小說《旺角》發表以后,收到了一些鼓勵我的評論,比如這一句,“即便我與香港之間有地理上的距離,也對這個文本的理解不構成妨礙。”看來,即使我的主角說江蘇話也并不影響我的故事發生在香港。而且讀者也理解了我筆下的香港,稱它為“頹廢色彩濃重的人間風情之地”。
所以在這個已經開始炎熱的香港,我可以很坦然地告訴你們,我已經寫了3個香港小說。因為之前的6年我都沒有寫作,準確地說,之前的15年我都沒有寫作,所以就這第7年,成為了香港居民的第7年,我寫了3個香港小說,而且我還會寫下去。
實際上我在兩年前有一個小說《到香港去》,那個小說完全是一個意外,因為有人使用微博攻擊我的語言過時以及我的衰老,而他還沒有看過我的小說,而他還比我老8歲。那個時候微博還是很昌盛的,一個微博上的言論相當于一個公開的發表。我就在那個晚上沒有睡覺,寫了那個短篇《到香港去》,用來提醒自己,我現在在香港,而且我確實也比我以前老了。
但是這個小說沒能讓我回來。我開始寫作的時間又往后推遲了兩年,直到2014年末,我在寫作《新界》的時候才真正回來,當然我完全沒有覺得我是一個香港人,但是我寫了香港人的生活狀態。就冷漠到殘忍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來說,這一點確實也是沒有地域的界限的。
所以對我來說,香港人也是人,香港小說,其實也就是人的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