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l id="oay06"></dl>
    <abbr id="oay06"><source id="oay06"></source></abbr>

    中國作家網>> 評論 >> 正文

    溫何故,知何新(任姍姍)

    http://www.longdeke.com 2015年08月06日09:37 來源: 人民日報 任姍姍

      在太平天國的戰火中散佚,在抗日戰爭的炮聲中遷移,在新世紀獲得修復重生,200年文瀾閣《四庫全書》的傳奇經歷,堪稱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從苦難走向復興的縮影。

      特別是,在虎視眈眈的日軍屢屢搜尋不得的背后,是一場又一場不斷走向勝利的民族文化保衛戰。彼時彼刻,數百萬平方公里的國土與五千年的中華文明瀕臨淪落的邊緣。從1931年開始的14年漫長抗戰,或者更久遠的自近代以來爭取民族獨立的抗爭,不僅有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奮力爭奪,更有對中華文脈的誓死守衛。這是一個關乎民族尊嚴、精神獨立,卻沒有硝煙更沒有勛章的戰場。是如丁氏兄弟、錢恂、張宗祥、陳訓慈一樣的一批有識之士,在無數個漫長暗夜里擎起希望的燈火,戮力呵護數千年中華文明的根脈。那個時代,人人命懸一線,但延續文明的星火并不微茫。數百萬件故宮文物踏上南遷的漫漫長路,數所大學在烽火中傳播知識、開啟民智……因為他們的義不容辭、舍生取義,中華文明得以渡盡劫波。他們的名字雖然沒能被鐫刻在紀念碑上,但藉由他們的壯舉得以保留在我們國土上的每一件國寶、每一部典籍,永久地標注了中華文明的天際線。

      孔子講,溫故而知新。站在70年后的今天,我們再度回望這段歷史時又當溫何故、知何新?歷史學家錢穆在《國史大綱》中給出了答案:“對其本國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以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今日文瀾閣《四庫全書》的修復重版正是這種溫情與敬意的體現。而所謂敬,不止恭在外表,更須敬存內心。此番的敬,表面看來是尊重、保留,呵護、接續,更深層的是民族文化共同體的認同,是我們在今天聚合磅礴之力、接續復興夢想的動力。

      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今天的我們沒有理由松懈。盡管沒有了戰火的侵擾,歷史虛無主義、消費主義、文化霸權、拜金主義……種種外來的威脅與侵蝕、內在的動搖與誘惑依然存在,守衛傳揚中華傳統文化,依然是今日中國人必須肩負的使命。也因此,溫故仍需知新,對于歷史之溫情與敬意的召喚,依然擲地有聲。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