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l id="oay06"></dl>
    <abbr id="oay06"><source id="oay06"></source></abbr>

    中國作家網>> 評論 >> 正文

    《大舞臺》臺前臺后(談歌)

    http://www.longdeke.com 2015年09月18日09:32 來源:中國作家網 談 歌

      《大舞臺》原來的書名叫《那時間》,主要想寫寫“那個時間里”發生的特工故事,弘揚一種“那時間”精神上的正大能量。原來《后記》對書名有個解釋:“時間從來不是神話,時間的‘前’與‘后’,‘新’與‘舊’,也不是價值判斷,更不是‘奉天承運’的什么東西。‘那’時間與‘這’時間,從無法定的傳承關系”。

      后來朋友說,書名太虛了點兒,建議改成《大舞臺》。聽人勸,吃飽飯。于是,《那時間》改成了《大舞臺》。于是,上邊這段話也刪掉了。

      說起來不大好意思,《大舞臺》這本小說源于喝酒。我愛喝酒。人以類聚,我有一幫酒友。職業成分么,形形色色,干什么的都有。或腦力或體力,總之都是勞動者。

      勞動么,都有各自的生活感慨,往往是,一喝就多,一多就說,一說就是“過山車”。

      2009年春節過后,幾個愛看書的酒友聚在一起,話題不知道怎么就扯到電視劇了,我說,總感覺時下電視劇里的特工人物不大真實。有人說你寫寫特工吧,這個題材人們愛看;有人說你寫國共兩黨的特工,應該很好看,寫得生活化一些;有人說,你書看得雜,這方面肯定有積累……

      積累,我倒是有一些,那些年,因給幾部諜戰劇改劇本,我刻意讀過一些關于特工生活方面的書,也注意做了一些筆記。可我行嗎?不容我猶豫,這幫酒友便起哄架秧子,或是本著看熱鬧的心態,異口同聲慫恿我寫一本特工小說。我借著酒勁和骨子里的“二”勁,就答應下來了。于是,酒醒了就開始整理資料。

      一年多的時間,素材整理差不多了,可是怎么寫呢?

      首先是語言問題,按老套子寫?小說,這個本來受大眾喜歡的文學樣式,近年越來越不招人待見,那些廢寢忘食的讀者都哪兒去了呢?不能罵讀者都在新技術面前忘恩負義,往深里說,不是手機的問題,是我們小說家自己把讀者寫跑了。

      往前捋捋,2005年間,我在《當代》《十月》《今晚報》等報刊上開過一段時間專欄,借鑒傳統的“評書”形式,收到了一些讀者來信。這反映了一個信號:那種語言形式,讀者喜歡看。也就是說,那種樣式比較招人待見。有人出主意,那你就照這個“評書”形式來寫吧。還是本著聽人勸吃飽飯的原則,《大舞臺》就照著這個路數寫了。可我還是沒底,于是就有了小說后記中的感慨:“此書構思多年,今日(2011年3月23日)動筆,大概要經歷數載才能完稿。體裁名曰小說,檢閱素材,實為三分史料;三分演義;三分坊間傳說;一分作者批注。如此風馬牛糾結于一體,尚無前人寫作經驗借鑒,作者率爾操觚,功力不逮,必是行文困澀。想來,全書無貫穿始終的男女主角,也無傳統套路的主線復線;人物諸多蜂擁而至,必定冗雜卻不得剪裁;情節細碎摩肩接踵,當然繁密而難能簡化。作者既無披閱十載之力,也無增刪五次之能。一路盲人瞎馬,隨心所欲地寫開去,布局必有失當,謀篇當然粗陋。脫稿之日,讀者不吝批評。”這實在是我當時動筆時的真實心態。

      形式就這樣了,計劃3年寫完,結果爹娘先后住院,時間就不夠用了,每天擠出些睡覺的時間,匆匆趕著寫。人生很多時候,很無奈。回顧這些年,我總是處于一種匆匆忙忙地趕路的狀態。從沒能真正靜下心來完成一部書。寫作或如廚子烹調,根據食材,完成作品。此書原來掌握的材料不少,原謀劃寫到年底完稿,因了編輯催得緊,只好作罷。一些材料只能割舍了,草草收場。本想精心做一道高端上檔次的“佛跳墻”,卻因許多材料沒能用上,將就做成了“壇燒八味”。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