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l id="oay06"></dl>
    <abbr id="oay06"><source id="oay06"></source></abbr>

    中國作家網>> 評論 >> 正文

    我怎樣寫“反腐倡廉戲”《叩問》——獻給黨的95周年誕辰(梁秉堃)

    http://www.longdeke.com 2016年04月14日09:34 來源:光明日報 梁秉堃
    話劇《叩問》劇照。資料圖片話劇《叩問》劇照。資料圖片

      怎么想起寫《叩問》這樣一部“反腐倡廉戲”的呢?有一定偶然性。去年春暖花開的季節,一位宣傳干部在閑談時對我說:“您能不能寫個反腐倡廉的戲?現在的形勢很需要。”我認真考慮著,但沒有吭聲。她又說:“您就寫當年劉青山和張子善的事件,行不行?”我停了一下才回答:“讓我好好想一想。”我過去寫過不止一部主旋律作品。多年來,主旋律作品受到嚴峻挑戰。我畢竟是一個老劇作家,腦子里有一個觀念是根深蒂固不能動搖的,即戲劇作品不能回避當今社會的主要矛盾。當然,寫矛盾也不能是標語口號式、說教式的,一定要從生活實際出發去寫矛盾和斗爭。也就是說,文藝作品的題材當然需要廣泛多樣,但是現實生活中的主要的矛盾斗爭必須關注,要契合,要反映。這就是我們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當前,從嚴治黨、反腐倡廉是重要的政治任務,而毛主席從一開國就給我們樹立了這方面的光輝榜樣。經過反復思考,把結果告訴了這位宣傳干部——我可以寫,但是要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寫。

      我一貫認為,一部文藝作品,作者首先要考慮的是角度問題。同樣的題材由于角度不同可以收到完全相異的效果,而且這正是作品的獨特性之所在。多年來已有的“劉青山、張子善事件”(包括話劇、電影和電視劇)作品,其角度大體上都是一致的,即按照生活中事件的發展過程,從劉、張的思想變化寫起,到生活的奢侈糜爛;再從貪污浪費寫起,最后是“東窗事發”依法逮捕,同時被處以死刑。再這樣寫,很難寫出新意和深意,更不容易震撼觀眾。

      我花費十天工夫思考,不能再走老的套路,而是要另辟蹊徑。最終找到了現在的角度——戲中連劉、張兩個人物都沒有出現,更沒有簡單地展示他們的犯罪經過,主要是用重筆濃墨描寫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在從“打江山”到“坐江山”的關鍵節點上,如何開創了反腐倡廉斗爭的先河,而且要把兩個過去有功的老紅軍,兩個同甘共苦的同志、兄弟殺掉,確乎是有一點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意味。這里,毛澤東的外部壓力和內心糾結有多重,有多復雜,有多尖銳,應該是不言而喻的。而這,正是劇本要寫的主要內容——把毛澤東處于關鍵時刻的靈魂深處展現出來。顯然,新中國“反腐第一案”對共產黨命運的生死存亡,對新中國命運的生死存亡,乃至對今日改革開放中國命運的生死存亡,都是至關重要的。我想,經過我們大家的共同努力,力爭使這部戲能夠起到“尋根溯源,繼往開來”的、歷史的、現時的、有益的作用是完全有可能的。也許,這就是我們戲劇工作者應盡的社會責任。

      其次要考慮的問題,是塑造人物,也就是如何塑造好毛澤東的問題。根據以往的經驗和教訓,必須把毛澤東表現為一個人,而不是表現為一個神,這樣才能為廣大觀眾所真正接受,并產生重大的精神影響。那么,是人就要有血有肉,有情有感,有脾氣性格,能夠食人間煙火。戲中毛澤東所處的環境是非常典型的、極為重要的、不可代替的,即在進京趕考的日子里,必須交出第一份合格的答卷,其考題為——如何維護國家和民族的整體利益,如何替老百姓掌好權、用好權。這是半點也不能夠含糊的,否則就會重蹈當年李自成的覆轍:“大順王朝”進城以后迅速腐化墮落,遭到老百姓的反對,并且導致清兵大舉入關;僅僅當了18天皇上的李自成被迫棄京而逃,一敗涂地。這就是毛澤東反復告誡全黨“決不能當李自成”的深刻根由。然而,決不能當李自成又談何容易呢?因為,自古以來發生的鐵一般歷史事實是——權力是一把雙刃劍,在法治軌道上行使可以造福人民,在法律之外行使則必然禍害國家和人民。不管是受到宗教教義約束的古老西方,還是受到嚴刑峻法約束的古老東方,概莫能外。為此,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能不能毫不猶豫地、果斷迅速地、持續永久地向腐化墮落揮動“開國第一刀”,便成了不容回避的、必須作出答復的歷史命題。在這種規定情境里,還應該塑造出一個生動的、具體的、藝術的毛澤東,那就是一位具有詩人藝術家氣質的政治家。戲中,毛澤東在議論人生中生與死的重大話題時,有這樣一些臺詞:“漢詩云——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萬歲更相送,賢圣莫能度。人都是要死的,生下來就向著死走去,因此,毛澤東是一個人,所以,毛澤東也一定會死的。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嘍。我死了,可以開個慶祝會。大家要參加慶祝會,然后要有人大大方方地上臺去講話——‘同志們,今天我們這個大會是個勝利的大會。毛澤東死了,我們大家來慶祝辯證法的勝利。他死得好。如果天下不死人,從孔夫子到現在地球就裝不下了,新陳代謝嘛!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這就是事物發展的、不可改變的必然規律。”“我在世的時候吃魚比較多,我死后把我火化了,骨灰要撒到長江里去喂魚,你們就對武昌魚說,魚兒呀,毛澤東給你們賠不是來了。他生前吃了你們,現在你們吃他吧,吃肥了好去為人民服務。這就叫作物質不滅論嘛。”言為心聲。大約,只有詩人藝術家才能具有這樣非凡的浪漫想象天地,才能具有這樣生動、幽默、詼諧、智慧、獨到、動人又說理的語言表現魅力吧。

      再次,是追求什么樣的藝術風格。于是之曾經說過:“沒有含蓄,就沒有藝術。”我完全贊同這個高水準的審美主張,并且盡量學習著去做。通過學習和實踐,我逐漸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只有含蓄的創作風格才能收到有力、深刻、感人和持久的藝術效果。然而,我也更加懂得寫戲要真正做到含蓄,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也許是一生都要以此為追求的目標。在這方面,曹禺老師對我們的要求是很嚴格的。記得,他在指導寫戲的時候,批評我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怎么就學不會要含而不露呢?”想想看,這是相當難做到的。寫戲首先要求具有入木三分的“內含”,這已經很不容易了。但是,還要有一個更高的標準,那就是欲言又止的“不露”。有一次,我請教曹禺老師什么才算是優秀的好戲時,他的回答如下:“一部好的戲決不是演出時現場的熱鬧,而是觀眾離開劇場以后的不斷思考。思考什么呢?思考未來,思考人生,乃至思考整個人類。”我以為,這才是一部好戲的頂端水平、國際標準。老實說,我是極力按照這個標準去做了,但是做得并不令人滿意,連我自己都不滿意。《叩問》這部戲里也是如此。毛澤東的心路歷程曲折坎坷,復雜尖銳,乃至大起大落,他在對待劉、張的問題上,先是爽快地同意逮捕法辦,并且激動地提出要殺掉頭;此后曾經考慮給予他們一個存活的機會;后來又是一定要殺掉他們兩個,以平民憤,警示眾人;同時還是“處決不要子彈打腦袋”“用上好的棺木厚葬”“家屬不以反革命親屬對待”和“國家撫養其子女長大成人”;最終竟然是,在執行死刑以后,自己的心里卻再次掀起波瀾,惋惜之情依然揮之不去……戲中,有兩句臺詞可能是比較好的,也就是說可以算得上是具有“含而不露”風格的。劉、張處決以后,天上飄落著紛紛揚揚的雪花,毛澤東臉色凝重,久久大口地吸煙,王秘書報告什么事情都不應聲,似乎根本沒有聽見。突然,他沒頭沒腦地問:“他們兩個有多大年紀?”王秘書一時沒有反應過來,停了片刻才回答:“一個三十五歲,一個三十七歲。”毛澤東又喃喃地自言自語著:“張子善沒有娃,劉青山有三個娃,一個七歲、一個四歲,一個才半歲啊……”古人曰:“無間已得象,象外更生意。”我想,雖然寫了多半輩子的戲了,但是在藝術創作的追求上,自己還是任重道遠的。

      以上所說,就是我在寫作《叩問》中的一些思想脈絡,作為劇作者要叩問歷史、現在和未來,要叩問我們的信仰理想有沒有變化,怎樣才能夠堅定不移……這些想法“公示”于眾,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和幫助。

      最后,我要感謝中國鐵路文工團的領導、導演、演員、舞臺美術師們,是他們的辛勤勞動,把劇本搬上了舞臺,使這部戲得以與廣大觀眾見面。

      寫于2016年初春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