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主義追求“以人為中心”的價值理念,主張作家藝術家應該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熱愛人民,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民懷有深厚的、真摯的感情,體現深切的人文關懷
●有一些作家存在“逃避時代”“逃避現實”的寫作傾向,他們熱衷于寫自我,寫玄幻,寫穿越,寫懸疑,究其原因,往往因為缺乏直面現實的勇氣,缺乏把握現實生活的能力
●珍貴的礦藏總是深埋在地下,要想獲得生活的富礦,就要深入到生活內部去辛勤挖掘。蜻蜓點水、淺嘗輒止、走馬觀花、浮皮潦草,在表層翻翻撿撿,很難有所收獲
一段時間以來,“重申現實主義”的呼聲日漸高漲。現實主義文學在中國有著悠久的傳統,從《詩經》誕生直到今天,現實主義一直是中國文學的主流。即使在現代派、先鋒派等各種文學思潮風起云涌的上世紀80年代,現實主義作為一種重要的創作觀念和創作方法依然被廣大作家所運用。2015年,第九屆茅盾文學獎揭曉,獲獎的5部長篇小說——格非的《江南三部曲》、王蒙的《這邊風景》、李佩甫的《生命冊》、金宇澄的《繁花》和蘇童的《黃雀記》,嚴格說來均為現實主義力作,因此,有學者稱此次評獎是“現實主義的勝利”。當然,相對于廣大讀者的需求,這樣的優秀作品還是太少了,中國文學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狀況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在我看來,重申現實主義,需要堅持和發展現實主義創作方法,更需要重振和弘揚現實主義創作精神。
人文關懷是文學的崇高品質
現實主義不僅是一種創作方法和創作技巧,更是一種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懷。習近平同志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文藝創作“應該用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觀照現實生活,用光明驅散黑暗,用美善戰勝丑惡,讓人們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夢想就在前方”。這一論述從根本上揭示了文藝作品與社會現實的關系,揭示了現實主義精神的豐富內涵。20多年前,作家路遙就清醒地認識到:“現實主義在文學中的表現,絕不僅僅是一個創作方法問題,而主要應該是一種精神。”請注意,路遙在這里用的不是“而且”而是“主要”。它表明路遙對現實主義的理解,最重要的不是用什么方法來創作,而是用什么樣的態度、什么樣的眼光來審視現實、表現生活,這已經從創作方法、創作技巧的“技術”層面,上升到創作理念、創作態度這個“精神”層面。
現實主義追求“以人為中心”的價值理念,主張作家藝術家應該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熱愛人民,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民懷有深厚的、真摯的感情,體現了深切的人文關懷。人文關懷是文學的崇高品質。童慶炳說:“人文關懷是一種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嚴、價值、情感、自由的精神,它與關注人的全面發展、生存狀態及其命運、幸福相聯系。”在2015年問世的長篇小說中,陳彥的《裝臺》、遲子建的《群山之巔》、東西的《篡改的命》等作品備受好評,正是緣于它們對普通百姓和小人物命運的關注。對于寫作的目的,陳彥有著高度的自覺:“有人說,我總在為小人物立傳,我覺得,一切強勢的東西,還需要你去錦上添花?我的寫作,就盡量去為那些無助的人,舔一舔傷口,找一點溫暖與亮色,尤其是尋找一點奢侈的愛。”
現實主義意味著責任、擔當和勇氣
優秀的文學作品必然凝聚著作家深厚的思想感情,傳達出作家對人生、對歷史、對現實深刻的思考,給人以昂揚向上的正能量。關心人民疾苦,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寫作,是現實主義最重要的精神品質。文藝創作是個性化的勞動,但不能放棄精神擔當,不能只關注杯水風波、一己悲歡。俄羅斯作家帕烏斯托夫斯基說過:“作家的工作不是手藝,也不是職業,而是一種使命。”
現實主義創作精神強調,現實是文學創作的本源和指向,文學要關注現實,真實地反映現實。巴爾扎克說:“我只是法國歷史的書記員。”文藝作品歸根結底是現實生活的產物,文學藝術是人們了解現實世界、把握現實世界的一種方式,是對現實存在、現實活動及現實關系的感性摹寫。同時,每一個堅持現實主義創作精神的作家,都以人類理想生活為目標,以批判精神、審美立場和人文關懷,觀照當下,昭示未來。他們不僅直面現實存在的矛盾、沖突,而且致力于解決現實中的矛盾、沖突,推動社會進步。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偉大的作家,一定擁有“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的博大胸懷,擁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崇高志向,擁有心系社會、悲天憫人的高尚情懷,把深情的目光灑向腳下的土地,并為這片土地自覺地歌詠和吶喊。王蒙的《這邊風景》寫于40年前,完成于作家盛年,堪稱“出土文物”,卻給人們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驚喜:它對上個世紀70年代做了真實詳盡的描寫,被譽為西域的“清明上河圖”。周大新的《曲終人在》直面社會焦點矛盾,對這個時代發生的許多重要社會問題比如腐敗等,做出了深刻的透視,體現了一位作家表現現實、干預現實的能力。金宇澄的《繁花》,用上海話表現當代都市生活,描摹市井閑人,也是都市現實歷史的一種記錄。劉醒龍的《蟠虺》,體現了作家一貫的現實主義創作精神——問題意識和歷史感,小說對當代知識分子的內心與靈魂的觀照和叩問很有意味。
然而,也確有一些作家存在“逃避時代”“逃避現實”的寫作傾向。他們的作品熱衷于寫自我,寫玄幻,寫穿越,寫懸疑,究其原因,往往因為作家缺乏直面現實的擔當和勇氣,當然也缺乏把握現實生活的能力。
有人擔心,文學離現實太近,會不會削弱它的文學性。這種顧慮是多余的。縱觀自古至今的優秀作品,幾乎無不是對它所處那個時代的忠實反映,這不僅無損于其文學性的表達,而且為后人留下了那個時代的忠實記錄。
深入挖掘社會現實的沃土
文學要真實地反映現實,推動社會變革進步,首先作家要全面而深刻地了解現實,準確地把握歷史發展規律。要從現實中積累素材,汲取營養。如果沒有對現實深入而真切的了解,甚至在象牙塔中閉門造車,是不可能寫出反映現實、推動歷史的好作品的。
對于文學與現實的關系,別林斯基曾作過一個很好的比喻。他說:“現實之于藝術和文學,就好像土壤之于它所培養的植物一樣。”文學是現實生活的反映,火熱的生活永遠是創作的源泉。離開生活,離開實踐,文學創作只能是無水之魚、無本之木。
“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就是要沉下心來,俯下身子,融入現實生活和人民群眾中去。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是現實主義文學的優良傳統。當年柳青辭職當農民的例子至今仍為人們所津津樂道。柳青的女兒說,柳青的深入生活是身和心都融入生活。的確如此,他已經與皇甫村和那里的農民融為一體,成為他們中的一分子。近年來涌現的優秀作品,同樣無一不是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取得的成果。賈平凹的《極花》來源于現實中的真實故事,劉慶邦的《黑白男女》描寫的是10多年前的一次特大礦難,周瑄璞的《多灣》經過了8年的構思與修改,張者的《桃夭》得益于對知識分子問題的長期觀察與思考……這些作品,來源于現實生活,經過長期思考、長期沉淀而寫就,所以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珍貴的礦藏總是深埋在地下,要想獲得生活的富礦,就要深入到生活內部去辛勤挖掘。要沉得住,潛下來,沉潛于歷史的深處,沉潛于生活的深處,沉潛于生命的深處,慢慢積累生活的素材。蜻蜓點水、淺嘗輒止、走馬觀花、浮皮潦草,在地表或淺層翻翻撿撿,很難有所收獲。
當然,重申現實主義,并不是排斥其他創作方法。現實主義也不應該固步自封,相反,它應該開放、包容,善于自我革新。法國新小說派代表作家羅布·格里耶說過,一個作家在創作方法上可能是非現實主義的,但他的世界觀中仍然包含著現實主義的精神。正是由于善于吸收一切優秀創作方法,現實主義才能不斷發展、完善,現實主義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寬。
(作者為《文藝報》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