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邦,1951年12月生于河南沈丘農村。當過農民、礦工和記者,現為中國煤礦作家協會主席,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短篇小說《鞋》獲第二屆魯迅文學獎。中篇小說《神木》《啞炮》先后獲得第二屆和第四屆老舍文學獎。中篇小說《到城里去》和長篇小說《紅煤》分別獲得第四屆、第五屆北京市政府獎。根據其小說《神木》改編的電影《盲井》獲第五十三屆柏林電影藝術節銀熊獎。曾獲首屆林斤瀾短篇小說杰出作家獎。
我從事文學創作四十多年,僅短篇小說就寫了三百多篇。可我不愿意聽別人說我高產,一聽有人說我是高產作家,我就有些不自在,甚至心生抵觸。這是因為,不知從何時起,高產不再是對一個作家的夸獎,而是多多少少含有一些貶義。我不知道別人反應如何,至少我自己的感覺是這樣。好像一說誰高產,就是寫得快,寫得粗,近乎蘿卜快了不洗泥。如果深究起來,其實作品的產量和質量之間并沒有必然聯系,更不是反比關系,高產不一定質量就低,低產不見得質量就高。無數作家的創作實踐一再表明,有人寫得少,作品質量老也提不上去,有人寫得多,作品的品質卻一直保持著較高的水準。
聞名于世的俄羅斯短篇小說大師安東·契訶夫,就是一位既寫得多又寫得好的典型性代表。契訶夫十九歲開始寫作,到四十四歲生命終止,在二十五年的創作生涯里,僅短篇小說就發表了一千多篇。平均算下來,契訶夫每年都要寫四十多篇短篇小說。據史料記載,在1883年,他一年就發表了一百二十篇短篇小說。到1885年,他的創作產量再創新高,一年發表了一百二十九篇小說。在我們看來,這是何等驚人的數字。
契訶夫的寫作條件并不好。他的家族處于社會底層,到他祖父那一輩,才通過自贖,擺脫了農奴身份。契訶夫之所以一上來就寫那么多小說,除了他有著極高的文學天賦,異乎尋常的勤奮,很大程度上也是為生計所迫。有一段時間,契訶夫一家幾口人的生活全靠他的稿費維持。如果掙不到稿費,家里就交不起房租,甚至沒有飯吃。為了取回拖欠許久的三盧布稿費,他曾到雜志社向主編央求,遭到雜志主編的嘲弄。到西伯利亞深入生活沒有路費,他只能跟一家報社簽約,采取預支稿費的辦法向報社借錢。契訶夫所學的專業是醫學,他的主要職業是行醫,寫作是在業余時間進行的。他首先是一個好醫生,在鄉間常常踏著泥濘或冒著大雪出診,為不少鄉民治好了病。他以高尚的醫德,高明的醫術,贏得了方圓百里鄉民的高度尊敬,以致他離開鄉間去莫斯科時,為他送行的鄉民們眼含熱淚,對他依依不舍,好像他一離開,人們就會重新陷入病痛之中。其次他才是一位好作家。由于他在行醫期間與底層民眾廣泛接觸,才深切了解到民眾的疾苦,得到了創作素材,寫出了一篇又一篇切近現實的小說。契訶夫熱心于慈善和公益事業。在他以寫作成名,家庭經濟狀況好轉之后,他又回到家鄉,參與人口普查和撲滅霍亂的工作,并用發動募捐、組織義演等辦法籌集資金,先后創辦了三所學校和一座圖書館。契訶夫的好名聲也給他帶來了一些麻煩,一撥兒又一撥兒客人慕名而往,把契訶夫的家當成了客棧。契訶夫不但要管他們吃住,在他們的要求下,還要陪他們聊天。這樣一來,契訶夫用于寫作的時間就更少。正跟客人聊天時,他會突然走神,突然離開,到一旁在筆記本上記下一個閃念,或一個細節,再回頭和客人接著聊。在寫作的緊要關頭,契訶夫有時為避免無端打擾,只好躲到澡堂里去寫。更讓人們為契訶夫感到痛心的是,他二十多歲就患上了肺病,一直在帶病寫作,一直在和可惡的病魔進行頑強的抗爭。他有時因勞累過度、病情加重而咯血。經過治療,病情稍有好轉,他又繼續投入寫作。契訶夫自我評價說,他就是這樣不斷地榨取自己,他的寫作成果是用艱巨的、苦役般的勞動所換取的。
托爾斯泰和高爾基都對契訶夫的文學創作成就給予高度贊賞。托爾斯泰稱契訶夫是一位思想深沉的作家。高爾基在信里對契訶夫說:“在俄國還沒有一個可以比得上您的短篇小說家,今天您在俄國是一位最有價值的巨人。”托爾斯泰不但喜歡契訶夫的小說,還喜愛契訶夫的人品,他稱贊契訶夫:“多么可愛的人,多么完美的人!”
出于對契訶夫的景仰,2015年9月5日下午,在陣陣秋雨中,我曾到位于莫斯科郊區的梅里霍沃契訶夫故居參觀訪問。我在契訶夫戴著夾鼻眼鏡的塑像前久久佇立,向這位偉大的作家行注目禮。
與契訶夫艱苦卓絕的一生相比,我們各方面的寫作條件好得太多太多,說優越一點兒都不為過。我們衣食無憂,出行無憂,醫療有保障。我們的寫作幾乎是專業化的,有安靜的環境,完全可以不受干擾,一心一意投入寫作。既然趕上了好時候,既然有這么好的寫作條件,我們為什么要偷懶呢?為什么不能寫得勤奮一些呢?作品為什么不能多一些呢?為什么不能像契訶夫那樣,做一個高產作家呢?
契訶夫說得好:“太陽一日不能升起兩次,生命也將一去不復返。”在契訶夫的精神感召下,我再次向自己的文學想象力和藝術創造力發起挑戰,從今年的大年初一開始,我馬不停蹄,寫了一篇又一篇,到正月三十,一個月內連續寫了四篇短篇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