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自我的探索是寫作中必不可少的過程,從文體的轉變到結構的創新,以及不斷嘗試新的小說類型都是一個自我反省與進步的過程。這個過程是閉塞的,很難與他人分享。我常常會思考,書中的人物是否就是我的剪影,我是否如我文字中描述的那般可怖。翟業軍老師曾經指導過我,“掙脫出自我表達的渴望,學會做別人,才是一個小說家應有的德行。”這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因為寫作本身是自內而外的表達,但寫作者得學會成為“旁人”。我在為此不斷努力著。[詳細]
身為“90后”,她曾自言是“不浪漫的一代人”:“從小學開始,我們在田字格里寫方塊字,身負眾望走過高考的獨木橋。而我們終于考上理想的大學后,才發現現實不是書中寫的那樣。我們乖乖向現實投降,找工作,相親,還車貸房貸。我們難以找到疏解自己的方式,于是我們告訴自己: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放棄。”她將人生的困惑、疑慮和反思都寫進小說,這些故事里的主人公們多與她同齡……[詳細]
我覺得對初學者來說模仿是最好的開始,我自己就是通過模仿開始的。那時還想不到什么選題、結構、文風這些東西,就是多翻翻自己喜歡的,且和自己文筆感覺相近的作家,吸收那股氣,然后開始寫。寫什么好像也不是很重要,更多的是練習寫一個故事。把一篇小說寫完,這是最重要的。千萬不要開了很多個頭,或寫到一半就放棄了。一定要寫完,不論自己覺得多糟糕……[詳細]
第一首詩,來自大樹與父親的一段獨處記憶。難得的寧靜仿佛凝固了時間與月光,那個夏夜宿命般地將他帶入詩歌的世界,幾乎只消如實寫下:“月亮睡在我的左邊/星星睡進我的懷里”。握著“過去”寫詩,大樹總希望實現情境上的完整,將那些已經逝去的、但仍在腦中不停放映的記憶激活,此后的一段日子,他不斷重復這個過程,在往事中淘洗詩心……[詳細]
的確,疾病在生命中是不可避免的。可能是經過幾十年的錘煉,我越來越將身體的疾病看成是像感冒發燒一樣平常。因此我也覺得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它與其他的病癥并沒有太大的區別,只不過屬于“疑難雜癥”的一類。如果把疾病和孤獨聯系在一起,可能這種感覺在童年比較強烈。因為我的童年沒有能如期進入課堂和同齡人交流相處,加上那時我經常一個人在家里獨處,確實有很多孤獨的時刻……[詳細]
謝謝您提到這篇小說。我自己也很喜歡這篇小說。《舊事》寫的是一個非常悲哀的故事,是向父輩祖輩的苦難致敬。我經常聽父親祖父說他們小時候怎樣挨餓,駭人聽聞。我有時不過一頓不吃,就會手發抖,眼睛發飄,沒有任何神與氣,饑餓能夠磨損一個人的肉體與精神。曾經受過饑餓的人都已年老,甚至作古,但我想我有責任告訴別人饑餓是怎么回事兒。直到現在,我們也常常憂心于活下去,似乎我更有點責任了……[詳細]
《漩渦中的男人》里的故事是我大學時候確有發生的事,有一個女孩為了我的一件衣服在異國追著公交跑,我那個時候年少無知,不懂感情是何物。后來聽聞這位女同學結婚生子,婚姻幸福。我就萌生了寫一個這樣的故事的想法。當然了,故事里的主人公和我當時做出了不同的選擇,他更無畏,更愿意直面自己內心的困擾。如果真的有平行世界,我希望這樣做選擇的他是存在的。小說的主人公做了我不敢做的事情,雖然這件事很微小,但人性就是由無數這樣微小又不值得一提的事情組合而成的。[詳細]
我對自己近年來的一些作品還是認可的(現階段而言),比如我寫“阿冷”的部分作品,如果串聯起來,可以得到一個豐滿而立體的人物形象,包括“他”的思想,這就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同樣也是寫作的意義之一。我的寫作特點可能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生活經驗和閱讀經驗的嫁接,二是飽滿的敘事張力和密集的內在邏輯。一首優秀的詩歌必然得失同在,你要接受它的缺陷和語言所不能及的地方,這些都是我需要修正和努力的方向。[詳細]
嚴肅文學更在意把事物寫深刻,而科幻小說追求把事物寫開闊。兩者的出發地不同,嚴肅文學像一棵樹,從土地出發,一直伸到天空。科幻小說像一架飛船,它飛得很高,看到的風景更廣闊,但和大地的聯系就沒有那么多。嚴肅文學關注個體的命運,從中折射出社會和時代的印記,而科幻小說通常會牽扯到整個人類的命運。科幻小說給我的啟發是它的框架和思維模式,例如像阿瑟·克拉克的《神的九十億個名字》這樣的小說,本質上表達的是科技進步加速了人類的滅亡,這是一個相當嚴肅的命題,它用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講清楚了,它進入文本的方式和嚴肅文學不同……[詳細]
有一陣子我的確暗自覺得自己有天賦,甚至產生了寫童話很容易的錯覺。可規律寫作后才發現是我太自信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珍貴又個性化的童年經歷,童年經歷帶來的靈感好像早已在腦海里成型,只待浮光一瞥便水到渠成。《怪小孩》那篇里的桃樹來源于我爺爺家夾縫里的枇杷樹,我小時候一直很憂愁它能不能活下來,琢磨過無數關于它的故事。但大多突然而來的靈感,我看得并不清晰,我似乎能感受到故事的情緒,聽見人物在對話,看見某個人物的眼神,但是我無法捕捉他們的全貌,寫寫停停……[詳細]